颜世进
(丰县套楼初级中学,江苏 丰县 221734)
素质教育是提升民族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学生的全面素质中,情感素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情感教学加以实现。语文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借助自身情感并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出学生积极健康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知情并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把受教育者——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来看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发扬学生之长,使每个学生成才。那么,语文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又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初中语文课程自身的情感性和体验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更加具有体验性和趣味性;情感教学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积极的情感,达到知识与情感交融的教学效果;情感教学还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增加乐学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与积累。在情感教学的激发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认知活动,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使认知活动顺利进行。在情感教学中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敏锐地感受到一种信任、一种力量、一种期待,从而转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主动地去感受、体验、表达、发现、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于漪老师说:“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文化的载体,教学生读名篇佳作,感受作者热爱山川的深情,报效国家的壮志,艰苦创业的气概,是精神上的幸福,是文明的享受。”在语文情感教学中,教师怀着对语文教学深深的情感,怀着对学生的喜爱、关心和期望去讲授充满情感的语文,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富含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人性美等,去领悟课文用语言表达的丰富的人类情感。可见,情感素养的培养是运用语文教学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陶冶与升华师生的情感,达到乐教、乐学的教学目的,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情感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避免仅仅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肢解具有美感的篇章,摒弃对语文知识的冷静介绍,杜绝冷漠而强硬的语言文字的技巧训练,再现流动着热烈的良性情感与丰富情感的情感场。在情感教学中,既激发教师对职业、对课文、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更融入教师自己被课文感染后激发出的各种情感体验,同时也融合学生被教师和课文所唤起的情感,教学中情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充满教与学的满足感、成就感、欣赏快乐、体验美感等高级审美情感。
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许多脍炙人口、意境优美的名篇佳作,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是情感传播的载体。翻开语文教材,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崇高悲壮、或清丽委婉的美感,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实施情感教学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抓住教材内容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细流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细致入微、苦心表达的情感。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描写杨二嫂诬蔑了闰土以后,“很以为有功,便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其中的“飞”字表面上是描写杨二嫂的动作之快,但深层次里表达的感情分明是憎恶和否定,“飞”得越快,就越可笑和可怜,令人憎恶。这就是教材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情感,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行路难》中的豪迈之情,《春望》里忧国忧民、企盼太平的忧心如焚之情,《背影》中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深等都饱含深情,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
语文教学中动情地朗读,可以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融入情感,体会真情,将作品中的真情表达出来。从而渲染情感场景,调节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不但要动口,更要动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更深入地领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我在学习《纸船》这首诗时先配上哀婉的旋律饱含感情地范读诗文,声情并茂,读到动情处,热泪盈眶。这种情感氛围感染了同学们,同学说触景生情,读得也特别动情。经过深情地反复朗读,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爱,特别是那种因为远离母亲而萌生的悲哀情怀和对母亲的拳拳依恋之情。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以激越悲愤的感情朗读课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法国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的反抗精神、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朗读感染了学生,他们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学习气氛很浓,学生激发了感情体验,产生了求知渴望,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意境。
初中语文教学要融入情感,就要注重实践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情感。为使课文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式教学是初中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可使教材内容和情境真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角色中真实地体验到书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利用小道具,分饰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等人物,把皇帝的奢侈虚伪、大臣的卑躬屈膝、骗子的狡猾奸诈、小孩的天真活泼生动逼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对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昏庸无能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在学习《孔乙己》时,我让学生扮演孔乙己、“我”、掌柜等,抓住人物语言描写,再现了课文中咸亨酒店的场景。在表演和表演之后的评价中,让学生深入体验人物情感,紧紧地抓住了人物性格。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情感融入教学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使声、像、乐的交融把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点逐步扩大,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所描绘的特定氛围,感到特别的愉悦和欢畅。这样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为了与荷塘美景相映衬,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感受到月色美感的同时,利用音乐的效果来渲染幽静缥缈的情绪,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使课文中的情真意切化为一条清泉,润泽学生的心田。教《听潮》,可先演示海上景物的三幅图画——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分别展示了三种美——静谧美、轻快美和雄壮美,在轻音乐中播放“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那声音“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然后让学生设想: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一方空地上放着一张古琴,这时微风轻过,那轻风轻轻地拨动琴弦;在波澜不惊的水面上,朵朵娇巧的小花飘落在水面上,那种声音是怎样的美。让学生静静地去品味,领略波浪轻吻岩石的神奇、美妙、温馨与柔美的韵味来,激发心向往之的情感。在《安塞腰鼓》这篇展现生命力量的美文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土地上,一群健壮的后生,振聋发聩、激昂动人的咚咚之音,愈发使学生感到那种张扬的生命音符在舞动,蓬勃的生命的力量在跃动,体验到崇高、雄壮、苍劲之大美,热爱祖国之情荡漾在胸怀之中。
总之,语文情感教学通过引情入文、以情动人、以情育人,能够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享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寻求“真、善、美”,培养情感素养,全面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