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英
(三门县海游镇上叶小学,浙江 三门 317100)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新型课程,是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活动内容的广泛,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呈现出鲜明的“综合”特性,需要我们有效地整合,以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因此,借助学生自办语文学习报的活动平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比较理想的途径。
有效整合各种活动内容和各方面因素,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需要找到一个理想的整合载体。“开展活动,自主办报”活动就是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依据如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到开放式的语文实践应用活动中,通过切身体会获取知识,渗透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提高能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因此,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宜的情况下,“哪儿需要哪儿去”,或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或大胆想象,培养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实践活动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开放多彩的活动过程需要记录,活动中的思想情感体验需要表达,活动成果需要总结展示,而办报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办报活动,能把其他分散的活动整合到办报中,使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最终有归宿,有记录和表达,从而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通过办报活动,能内化和升华学生的活动体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写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办报活动能有效整合语文、美术、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有利于课程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利于活动评价。因此,“开展活动,自主办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力之库,依靠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办报、用报,把语文学科学习成果和综合实践活动“编”入报中作深入的探讨,并加以拓展,借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作用于他们的学习,将能使老师摆脱繁琐而无益的劳苦,学生却能学得轻松、充实。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喜于制作,如果能就自己熟悉、喜爱的内容办报,正可投其所好,展其所长。无论是手抄小报还是利用电脑排版技术辅助办报,甚至是制作电子小报,都能让学生产生真实感,直接经历创造过程和使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易使学生获得一份成功感。因此,“开展活动,自主办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
3.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需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在宋朝,陆放翁就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当代的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刘国正先生则把学习语文的天地概括为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语文学科的这种社会性特点,要求教师确立“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条件,积极开展课外、校外的语文活动,使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使语文技能得到实践,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和不足。当办报训练和作文教学融为一体时,办报将成为课堂作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它能促使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社会、学会做人,正是最好的课内外结合手段。因此,“开展活动,自主办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的流程是:读报评报,学习编报—开展活动,积累经验—合作办报,深化体验—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反馈延伸,拓展活动。
我们鼓励同学分析比较各种儿童学习报为出奇制胜、赢取读者而在策划、编排、选材、标题、文字表达、图片上所进行的改革,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设想。此外,要求学生坚持每周写读报感想,及时、不间断地对报纸上优秀文章的内容、形式、写作等方面进行评点,学习编报的方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对自己的父母、农民企业家、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桥或者家乡公路的变化情况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农民企业家,老师指导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坎坷的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学有所成,回报家乡,使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训练,又受到品德教育。
在综合活动中对语文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延伸,这是新课程后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适合用这一办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总结。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积累,在综合活动中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和表述、交流,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是有利的。例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日积月累”:“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我让学生在读中发现一些基本规律,如诗句都是描写蔬菜或水果的,前面都是蔬菜或水果生长的时间,后面都是蔬菜、水果生长得怎么样。我便与学生一起开展“编儿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自编内容不一定非要有时间特点,其他方面的也一样,比如颜色、形状等。学生在活动中非常兴奋:有自己编的,有小组合作的,有同桌合作的。不管怎样,他们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段时间后,我们进行了交流。有的说:“四月桃子红了脸。”有的说:“九月豆角将军肚。”有的说:“枣儿满树红火火。”……一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兴奋不已。为了避免“创作”的流失,教师应该让学生及时整理,摘记下自己认为最好的句子。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学生情感最兴奋的点上落实写,可以克服学生对写的畏难情绪,既积累语言文字,又使语言训练更有效,夯实语文基础。因此,在综合性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采访、记录、读资料、讲故事、听故事、写感受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安排都在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形成服务,最终使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1)充分挖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说话和写作素材;(2)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文本和网络阅读,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3)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规范性、正确性、流畅性。这样就能做到坚守活动中“语文元素”的底线。
学生6—8人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报。按每人完成的工作分别打分,计入学期末总评分里。
首先由班长主持,各小组的代表上台陈述起名依据,最后全班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报名字,体现了学生当家作主的精神。如报名《涌泉》就巧妙地取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同时取“文思如泉涌”之意,喻每期报纸都是同学们丰富想象力和创意的结晶;并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思,喻意要有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
在办班报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都一一克服。如一开始,小记者采访“学校科技月”的信息与看法,但被采访的同学没几个把它当一回事,在吃了不少闭门羹后,办报的同学搞了个无记名调查,可褒可贬,结果各种意见雪片般飞来;电脑排版,虽已请教老师,但实际操作仍有许多不懂,只好在探索中前进。就在不断的“循环再做”中,第一份班报终于出炉。受此鼓舞,同学们办报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由原来的四张A4纸发展到近期的十二张A4纸,栏目有“本班活动纪事”“文苑”“我的活动体验”“它山之石”“读书笔记”等。
我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专题自办一份小报,介绍或推荐好活动,并加以评点,以此推动学生活动与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学们通过大量的亲身的活动体验和广泛阅读查找,再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办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小报,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春扬同学的《感受秋天》就结合语文课文和品德生活教材《秋天在哪里》,通过对一批充满美感的散文、诗歌、照片、油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丽春景的介绍,揭示了自己寻找秋天,感受秋天,赞美秋天的心路历程,揭示了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生命之美”、“瞬间之美”、“简单之美”、“创造之美”,表达了只要你热爱生活,美就在眼前、在耳边、在心里,把整个宇宙空间充得满满的思想感情。
虽说办报时困难不少,但收获是丰厚的。正如一位同学在《瞧,我们的报纸》一文中所提到的:“薄薄的纸张的背后是一段充满新鲜感、丰富想象力、成功的喜悦,但并不平坦的路——然而,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一段段美文无声地灌进心田;在电脑桌前,我们跟上了新时代新科技的步伐;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修改的‘痛苦’的排版过程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了美,并成功地创造了它……更重要的是——在这段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召开读报、评报展示会,利用班上的实物投影仪、学校宣传栏等展示学生办报成果,互相学习、广泛交流,并评出最佳策划、最佳选题、最佳标题、最佳文笔、最佳图片等。优秀成果利用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博客或者网站予以发布。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拟订评价标准,通过问卷、表格、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办报前后在心理学、发展学、未来学、社会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收获,不断改进,以带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开展高度整合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的结束阶段又通过办报活动深化了体验,突出了活动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张扬了个人风采,这样高度整合有效的活动,开展得值。至于学生在参与办报活动的过程中写出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我并不特别看重。教育之道,贵在启发潜能,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满足于现状,不依赖老师而独自得出的多样化答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式的。其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认知,还有很多如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风格、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等,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这些内容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候应该考虑到。
具体地说,在“开展活动,自主办报”活动中,有的小组选的问题(主题)不一样,不要求学生结果完全一致,同样的问题,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也许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设计目标、指导活动和总结评价时候,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活动不仅仅是凭空想象,需要多动手动脑,与同学合作,与成人交流,通过各种途径探索寻求答案。因此其实践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过程。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综合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活动的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多元评价学生,激励他们参与活动,积极表现自我,而且要恰如其分地引导与评价,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以课堂为主、以课本为主的课程,而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到开放式的实践应用活动中,通过切身体会,获取知识。只要我们不断完善“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尝生活的滋味,就能赋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新的生命力,并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1]赵勇.体验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林元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探[J].安徽教育,2002,(18).
[5]叶建明.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和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