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意识教育:高校影视教学的潜在功能

2011-03-20 12:31何嵩昱
文教资料 2011年4期
关键词:两性影视意识

何嵩昱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性别意识教育:高校影视教学的潜在功能

何嵩昱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影视作为一种呈现社会文化和生活的艺术形态,蕴含了丰富的性别内涵。在高校影视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切入,对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观念,不仅对学生个人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对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校教育 影视教学 性别意识教育

一、引言

性别包括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生理性别是自然的、先天生成的,社会性别是社会的、后天形成的。性别教育是关于男女两性如何学做“男人”和“女人”的教育,包括生理性别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两方面的内容。科学的性别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我国中学和大学教育阶段,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生理性别教育学科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社会性别教育却较被忽视,除了某些高校因专业需求,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女性学、女性研究方面的专题课程之外,鲜有高校将社会性别教育纳入教学课程,甚至许多高校教师根本就缺乏社会性别教育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利用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资源,挖掘现有课程所具备的性别教育潜质,巧妙合理地将社会性别教育切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权宜之计。而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方面来考察,我们都会发现影视教学正是一门具备性别教育潜质的课程。高校可以从大学生喜爱的影视艺术着手,通过对影视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与探索,巧妙地把性别意识教育贯穿在艺术教育之中,事半功倍地同时实现艺术教育和性别意识教育两重目标。

二、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性别意识是社会中的人们在自身文化背景影响下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男女两性特点及两性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自觉的性别意识包含对两性地位、作用和价值的清醒认识,对自我性别的高度认同,对社会文化中不合理性别因素的敏锐觉察等重要内容。性别意识作为人文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关涉到一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并影响其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个人的性别意识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会通过他们的家庭角色及社会职业进而影响到家庭的质量和两性的关系。而两性关系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制约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影响各行业、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进程。“就目前的人类社会状况来看,性别分层仍然是人类主要的分化形式之一”。[1]在绝大部分社会和文化中,两性在价值、地位、等级上处于不平等的状况,男权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性别是“作为一种等级差异而存在”。[2]在我国,漫长的父权传统,以及悠悠几千年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历史,形成了贬抑女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我国的社会性别问题更加复杂,就业歧视、家庭暴力等两性不平等现象至今依然普遍存在,且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两性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其消除于初始和萌芽状态,对社会失调防患于未然,才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大学生作为天之娇子,代表着中国新生代的整体形象和水平,他们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们的性别意识是决定未来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对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格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性别角色的选择和准备期,性别意识教育尤显重要。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性别研究、性别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和教育领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68%的大学都开设了性别教育方面的课程,700多所高校开办了女性学专业和研究中心,其中一些高校还设立了硕士、博士点。韩国和日本也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了现代意义的女性研究。相形之下,我国高校的性别教育状况很令人担忧。虽然已有一些大学成立了有关妇女与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已经开设了性别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但是,在绝大部分高校,性别教育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保守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自觉意识,甚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性别歧视。

由于学校教育中性别教育的缺失,学生对社会性别问题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社会经验感知的层面,对社会性别问题缺乏深入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无论男生或女生都存在性别意识淡薄,性别意识偏颇、僵化,性别认同困惑等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较多女大学生在性别意识上表现出对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认同;强烈的性别自卑;期望值和竞争意识、成就意识水平较低;缺乏性别意识和妇女解放的责任等缺陷”。[3]“在男性大学生中,因为自己外部形象和个性气质不够‘威猛’、‘豪爽’而自卑的学生有之,盲目地通过抽烟、酗酒、骂粗口、寻衅闹事等行为方式以显示自己‘男子汉气概’者有之”。[4]而且,“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性别认同问题,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都会接待不少同性恋、异性癖以及其他对性别感到困惑的案例”。[5]

在举国上下协力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在我国高校实施性别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在影视教学中实施性别教育的可行性

影视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视听传媒已经形成明显的媒体霸权和接受强权。影视艺术的诞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育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今天的高校教育中,影视艺术更是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功能。当代大学生是在电影、电视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影视文化深深地渗透于他们的成长历程,影视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可以说,影视是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影视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影视作为一种新的高校教育手段,在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越来越显现出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影视艺术也一定能在高校性别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教育内容上来说,影视能为高校性别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影视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影视作品。影视是一种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形态,影视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必然会受到现实中性别格局、性别观念等的影响。性别因素在影视世界的渗透是十分深广的。从创作方面看,性别不同的编剧和导演基于不同的生理性别经验,更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形成的独特社会性别经验,会将其性别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影视作品,使影视作品在思想内容、形象塑造、情节架构等方面打上编导性别特征的印记。例如在不少男性编导的作品中,都能不同程度地看出父权文化和男性权力意志的投射。女性导演们则会凭藉女性敏感的心灵和独特的视角,自觉不自觉地将女性意识、女性情感灌注到影片创作中,竭力表现女性生活中的幸福与欢乐、迷茫与痛苦,传达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展现出迥异于由男性编导的影片的性别取向。而从影视的接受方面来看,观众的性别身份、性别立场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影视中的“性别”不只是单纯的有关男性、女性的自然生理属性,它更负载着影响社会性别形成的诸多历史、文化内涵。而这些无疑正是对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最佳素材。

其次,从教育形式上来说,影视的审美性、形象性,以及影视所先天具有的传播优势,等等,也使得它在性别意识教育方面具备了其他艺术课程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一方面,影视在传播方式上独具优势。影视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运动的图像与声音的结合,以直接、真实、生动的形象再现来反映生活、记录事态、传播信息,可以让学生从直观化的视听形象中得到真切的认识和感受。另一方面,影视的内容和式样丰富。影视以新闻报道、专题讨论、实况转播、故事片、科技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等多种式样,兼容了语言、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特性,为话剧戏曲、相声杂技、知识竞赛、问题辩论、时装表演、体育实况等各类形态的文化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表现天地。此外,影视文化传播的迅捷性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企及的。诸多的优越性无疑能促使影视文化广泛地介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极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已经形成以素质教育体系、相近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三方面构成的完整而又有层次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运作体系。”[6]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优越性,在影视教学中切入性别教育,就会效果显著地将高校性别教育落到实处。

四、在影视教学中进行性别教育的实操性

科学的性别教育是在承认男女两性差异的前提下的性别公平教育,即没有性别偏见与歧视、没有传统性别定型、符合男女身心发展的性别意识教育和教学模式。科学的性别教育在高校应该具体体现为:让大学生了解有关性别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自觉的性别意识;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认识社会性别形成和消除的历史必然性,将社会性别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动;提高大学生的性别觉悟,促使其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最终实现保持心理健康、提高个人素质、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影视教学中实施性别教育,首先应该注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可能影响到学生性别意识形成的因素,比如学校应注意教师的教育思想中性别观念是否合理,教师在教学之前应检视作为教学素材的影视作品能否体现先进的性别文化发展方向等。在影视教学中实施性别意识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应该在于对影视作品中蕴含的性别内涵进行挖掘,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影视作品性别内涵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具体来说,在影视教学实践中,性别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

首先,分析影视作品中的性别意识、性别观念、男女两性的生存境况、编导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别立场和性别观念,以及男女两性在心理、观念、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等等。例如,对一些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影片的分析,无疑可以成为高校性别教育的典型范例。以黄蜀芹编导的影片《人鬼情》为例,影片通过叙述女主人公秋芸童年不幸失母、青年爱情受阻、中年婚姻痛苦的命运发展史,生动细腻地展示了一个女人的心态、情感与呐喊,是一部彻底的女性生活寓言。片中坦率地对女性的历史命运提出质询:已然功成名就的秋芸今天的一切是幸运抑或不幸?作为女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无疑从深层次反思了当代女性谋求发展所面临的文化话题。又如刘苗苗的《马蹄声碎》,影片从反传统的角度反思中国女性的欲望和境遇,影片叙述的是红军长征时8名女兵被大部队放弃后仍旧追赶部队的故事。影片中一再强调,尽管环境极端恶劣,但女兵们仍未忘记女性身份,仍未丧失女性意识。影片真实地把握了女性命运在历史进程中呈现的复杂性,也十分大胆地在革命历史题材领域思考女性的欲望、性别差异和主体性问题。如果教师能围绕影片内容进行相应的性别意识内容分析,并指导学生就影片进行一些与性别有关的话题的讨论,那无疑将会很成功地实现性别教育。

其次,反思影视作品中诸如性别偏见、性别冲突、性别歧视等种种不合理的性别问题,探讨男女两性平等、和谐互补的理想模式的发展趋向也是性别教育介入影视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传统的性别观念随着男权文化长久流传,已经被锤炼成“天经地义”的规则散布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渗透到人们心理结构的无意识层面并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例如在传统的影视作品中,往往把稳重、理智、高大、对事业富有进取心者作为男性的代名词;而把女性定义为温柔贤惠、柔弱娇小,更多地关注于婚姻家庭、情感生活。她们要么被呈现为由柔顺、善良、勤劳、坚忍、温良恭俭、三从四德、自我牺牲等诸多品质堆积成的贤妻良母形象,要么出落为风姿绰约、楚楚动人的大众情人形象。其实,这种刻板的性别规范,超出了两性所应有的正当差异表现,否认了生活性别的互动功能,传达的是一种传统男权文化对现代生活的诠释,是性别不平等状况在影视艺术中的隐性呈现。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剖析这些银幕形象,分析形成男女形象差异的历史性成因,反思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男权文化因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性别社会及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文化与制度基础,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自觉的性别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性别觉悟,增强运用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能力。

五、结语

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各阶层的共识,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两个性别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校应该潜心发掘影视文化中蕴涵的性别教育资源,将艺术教育与性别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影视教学的性别教育功能,在实现大学影视艺术教学人文性培养目标的同时,为社会输送具备健康人格的大学毕业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一份力量。

[1][美]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华夏出版社,2005:13.

[2]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3]刘宝春.加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3,(1):60.

[4]王宏民.大学语文教学与性别意识教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0.

[5]谭潇潇,刘卫华.大学生性别认同调查与教育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6.

[6]孟建.试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发展战略(下)[J].现代传播,1999,(5):103.

猜你喜欢
两性影视意识
影视展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