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对策探讨

2011-03-20 12:31:17李洪香
文教资料 2011年4期
关键词:防灾灾害教育

李洪香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研究生部,重庆 400047)

加强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对策探讨

李洪香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研究生部,重庆 400047)

本文阐述了加强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现状,对比了国外中小学贯彻防灾教育的经验和特点,提出了加强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一系列对策。

中小学防灾教育 现状 具体对策

2010年是我国本世纪以来天灾人祸最为频繁的一年。

入春以来,全国有25个省份遭遇重旱,甚至连饮用水也受到威胁;干旱过后是强降雨,全国七大流域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多出地区受灾损失极其严重,乃至创下本世纪之最;全国11个省市遭受地震灾害,其中4·14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受灾人数约20万人;11月5日,吉林市商厦大火导致19人死亡;而相隔仅10天时间,更严重的类似事故在上海重演,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发生大火,导致58人死亡。

……

开展全民防灾教育,应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对待灾难的态度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1]

1.加强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多且频繁的国家。特别是自20年代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核定,仅2010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5亿人,因灾死亡3514人,失踪486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64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2029.4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04.6万公顷;倒塌房屋90.7万间,损坏房屋301.4万间;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113.9亿元。[2]在自然灾害和间接灾害面前,如何能更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小学校人员和建筑密集,面对突然而至的灾害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缺乏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和能力,在灾害面前往往无能为力成为最大受害者,制定良好的中小学防灾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从小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指导各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和应对教育,它不是在灾害后的一时大力宣传、学习,也不是平时制定几条规范或散发几张防灾教育传单,而是使灾害时的受灾额减少,学生的灾害意识提高。

因此,在平时的各项教育中做好中小学防灾教育,对于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非常必要。

2.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防灾意识还很薄弱,归根结底在于中小学生的防灾教育还未到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择其要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和学校对防灾应急预案或规范未引起足够重视,很多中小学教学楼和宿舍楼防灾标准低,抵御灾害的能力弱,而且平时也缺乏防灾、减灾演练。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第五小学发生踩踏事件,当时正是课间操时间,学生从楼上蜂拥而下,前面的同学摔倒后被后面的同学踩踏,楼梯扶手被挤歪,造成41名孩子被挤伤或摔伤。

二是中小学生教材中防灾教育知识缺乏或不突出,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地区防灾教育理论教材。例如,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灾害特点是季节性干旱(冬春较重)、低温冻害、暴雨洪涝、森林火灾,而自南向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等广大山区,则是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

三是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宣传不够,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常识。比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与九江之间发生了5.7级地震,波及湖北省,导致湖北五县市受灾,造成1死81伤,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其中多名学生重伤),主要是在避震时拥挤、踩踏造成的。不是因地震本身,而是因地震恐慌造成的人身伤害,着实令人震惊。[3]

四是防灾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未建立紧密联系并形成长效机制,不能正确引导人们时刻关注中小学防灾教育,并且认真贯彻中小学防灾演练。只是灾后一时大力宣传和集中教育,随着灾害的阴影不断远去,人们渐渐放松防灾教育,这样的亡羊补牢式的防灾教育在面对灾害时仍是于事无补的。

3.国外防灾教育简考及启示

国外防灾教育的经验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有益成果,值得我们认真考察和借鉴。

3.1 美国防灾教育简考及启示

1999年,在Allstate基金会的支持下,美国红十字会开发了“灾难演习”训练课程,该课程面向5—14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庭。教师将重要的灾难安全教育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中,教育孩子们学会如何做好防灾准备并学会相关知识和技能。到2005年,超过380个红十字会在各自的社区通过教育者实施了这一课程,覆盖了520多万儿童,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正式列入美国全国的校园课程。[4]

3.2日本防灾教育简考及启示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会遭受台风、暴雨、地震等灾害的袭击。为了将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日本在1961年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从那时起就开始逐渐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全民在内的防灾体系,集预防、应急和灾后重建等灾害对策体系。

目前,日本45%的学校已经建立了防范监视系统,严格盘查进入学校的人员。有的小学还利用卫星定位系统,给每位学生配备了可以随时显示学生所在位置的联络装置。如遇不测,一按联络装置就能够马上知道学生在何地遇到了危险。[5]此外,日本文部省规定各中小学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目的在于锻炼学生面对灾难时的逃生技能和克服恐惧心理。不难看出,这种演习的突出特点是体验式。体验式的防灾教育借助接近真实的体验,“拉近”灾难与人之间的距离,除了在体验中学习到应对灾害的常识外,更重要的是为应对灾害做好了心理层面的准备,当灾难真正降临时,能够从容、镇定地应对。[6]

学生乃至公众的安全防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综合的防灾教育是人们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可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相关的防灾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于西方及国外发达国家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我国在防灾教育方面还比较薄弱。

4.加强我国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具体对策

4.1 家庭防灾教育是基础

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文化背景下,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未成年的子女或其他幼者施加的有助于他们社会化和形成健全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影响的活动。[7]在孩子进入社会以前的长达20年左右的时间里,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环境,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至关重要,所以说家庭防灾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4.1.1 家庭防灾教育是防灾教育的启蒙。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模范、先导作用,家长在家庭防灾教育中应该摒弃“谈灾晦气”的旧观念,打开防灾、生存的所有通道,因为只有孩子的鲜活个体存在才有了家庭教育。家长应带头学习并实践防灾教育知识,把家庭防灾教育措施落实到实处。

4.1.2 家庭防灾教育奠定中小学生防灾教育的根基。家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孩子个人的日常生活,应将防灾教育灌注于其中,给孩子以充分活动的自由,发挥孩子的防灾想象力和抵御能力。或者通过演练比赛的形式,以家庭为单位考察每个家庭整体的防灾演练速度和效果,借此不但能够提高家庭防灾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孩子今后的防灾意识,并将影响其一生。

4.2 学校防灾教育是重点

学校防灾教育是防灾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是青少年所在学习、生活时间长的地方,也是检测防灾教育效果优劣的最直接表现。所以,学校的防灾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2.1 针对不同地区常见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制定不同防灾教育教材体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应鼓励和支持各地学校的防灾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将防灾的对策和建议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中。

4.2.2 加快防灾教育队伍建设,将防灾教育的培训和考查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短时间内建立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可先从教师的防灾教育培训入手,最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应对突发灾害教育,不仅使他们学会自救互救知识,提高生存能力,而且使他们用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去影响家庭及周围的人。[8]

4.2.3 通过宣传和演习提高中小学生防灾意识。各中小学在楼梯或其他显著位置张贴防灾教育宣传海报,并经常更新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灾害防范的意义,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防灾教育讲座和演习,其中组织定期的防灾演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防灾教育管理意识,而且可以检测拟定的防灾应变体系是否可行。有效训练可降低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为的错误,同时降低时间消耗。例如,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汶川地震中防灾教育最典型的例子,正是因为校长叶志平时刻不放松对学生防灾教育演习的训练,创造了在8.0级地震中无一伤亡的奇迹。

4.3 社会防灾教育是补充

4.3.1 加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专刊、专栏及以互联网对灾害防范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网络上对灾害防范的宣传。每年在固定时间进行灾害防范公益广告的展览,采用集中采访、重点采访等形式,形成舆论宣传声势,对灾害防范的公益广告实行滚动播出,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教育课外活动,并建立、健全防灾教育项目活动机制,从而既丰富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形式,又增强中小学生的防灾意识和技能。

4.3.2 建立防灾教育培训基地。将灾害遗址作为教育基地是一种比书本教育和宣传更直观的方法,其“映像”可长久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9]2008年11月11日,位于汶川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中,当地民居在地震中残存的房梁在公园中有多处,表明其下曾经是当地村民的避难地点,时刻警醒世人。

4.3.3 突出非营利性组织在防灾教育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志愿教育人员投入到中小学防灾教育中。非营利性组织不仅能在灾害发生时调动志愿人员参与到灾害救助中,而且能吸引众多有志愿精神的人投入到中小学的防灾教育体系中。人们都很明白,做好防灾教育、提高中小学生乃至全民族的的防灾意识,才能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这也正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或互益性特征。

4.4 建立“三位一体”防灾教育长效体系

防灾教育是全社会的协调行动,为了使防灾教育发挥其最大的效应,提高全民族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防灾意识,就要实现学校的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建立家庭防灾教育、学校防灾教育、社会防灾教育积极配合的“三位一体”防灾教育长效体系,增强防灾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发挥各个教育体系的最大优势,促进整个防灾教育体系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1]安树志.防灾教育刻不容缓[J].防灾博览,2006,(6).

[2]新华社.2010年上半年我国重大灾害频发,灾害损失巨大[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08/content_1649088.htm,2010-07-08.

[3]张信勇,卞小华.关于我国防灾教育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

[4]秦启文.秦启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新华出版社,2008.

[5]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黄宫亮.日本学校的防灾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08,(9).

[7]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朱景林.关于在教师中开展防灾培训的思考[N].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2).

[9]顾桂兰.国外民众防灾教育[J].现代职业安全,2010,(3).

猜你喜欢
防灾灾害教育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军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9:12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防火防灾”大作战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