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平
(长江大学 教育科学系,湖北 荆州 434023)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极心理学上,对抑郁、焦虑等消极心理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多,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心理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则较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要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能局限于对消极情绪和病态心理的研究,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对人们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体验更加具有指导意义,于是,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受到格外的关注。心理学家们从实证的角度对幸福的构成、影响幸福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幸福问题有准确、深入的把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心理学家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其对象主要是成年人,而对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则关注不多。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期,因此,大力开展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深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初中生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近期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即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体生活作出满意程度的判断;后两者均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正性情感包括愉快、轻松、满足等;负性情感包括抑郁、焦虑、紧张等。简言之,主观幸福感是由对生活的满意、正性情感的体验和负性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越多,负性情感越少,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越强。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二是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又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三是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到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内在因素(如个性特征、归因方式)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决定人们是否感觉到的不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怎样解释。因此,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交互影响的。
1.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主观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因此人格特征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有力、最核心的因素。目前,研究者大多以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大五人格因素问卷作为人格特质测验的工具,主要测查精神质、内外向和神经质三个人格维度。同时与人格有关的自尊、应对方式、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等也是测查的重点。在艾森克三个人格维度上,研究者发现外倾性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对主观幸福感具有增值作用;神经质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可降低主观幸福感;精神质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积极情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相关不显著。外倾性和低神经质的个体主观幸福感较高,即外向稳定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较高,内向不稳定型的个体幸福感水平最低。张兴贵等通过研究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验证了外倾性、神经质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具有明显的相关。外倾性和严谨性的相关模式是一致的,与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具有明显负相关。神经质维度与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明显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明显正相关。这种相关具有跨年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与人性和开放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不够分明,因年级特点而有差别。
2.自尊。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自我的关注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强,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评价,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出色,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点。对自我较为满意,自我接纳与和谐程度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因此幸福感体验较高。低自尊的个体则与之相反。徐维东等人研究发现,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在控制感上,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越倾向于外控,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反之,越倾向于内控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自身行为本身决定的,体会到对事件的控制感,较为乐观和主动,多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往往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无疑会对幸福感产生正面的影响。外控者倾向于把行为的结果归结于机遇和运气或其他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较为悲观和被动,采取的应对方式比较消极,不利于个体的适应及身心健康,从而损害自身的幸福感。在自我效能感上,段建华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余鹏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对个体焦虑水平有着很强的直接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影响焦虑水平来影响个体的幸福体验的。
4.应对方式。问题解决、求助、合理化、发泄四类应对方式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使用问题解决、求助和合理化方式多的个体,幸福感水平较高,使用发泄、退避和不良情绪应对方式多的个体则幸福感水平较低。另外,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和合理化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王极盛和丁新华的研究显示,初中生较多使用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等积极应对方式,不良情绪、退避和发泄类消极应对方式使用较少,女生在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应对方式的使用要多于男生。而黄希庭等人的研究发现,女中学生比男中学生更多采用发泄和忍耐应对,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幻想应对。同时还发现重点中学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而较少采用幻想和忍耐应对叫。简而言之,外向、情绪越稳定、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越高,内控倾向越明显;积极应对方式使用越多的中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神经质、外向性、自尊、控制感、自我效能感、部分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发泄、求助、合理化)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它们彼此之间均具有广泛的显著相关,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自尊心高的个体,对自我持接纳和肯定的态度,情绪比较稳定且趋于外向,乐于与人交往,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预期也十分乐观,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自我效能感强,内控倾向明显,遇到问题时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自然也较多。可以看出这些个性特质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共同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1.学业压力和学习成绩。学业压力是当代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着他们的幸福体验,对青少年的生活质量起着消极的影响作用。马颖等人通过调查我国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到我国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学习成绩对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不仅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学习体验产生间接影响。学习成绩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的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同时还存在学校类型和年级的差异,非重点中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重点学校的学生,初一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较高,初二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低。
2.家庭因素。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的环境、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相互影响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马颖等人通过调查发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个体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亲密度越高,家庭的适应性越强,则越感到幸福。家庭的亲密度本身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程度,与幸福感的情感成分有内在的一致性,家庭关系和谐,情感联系亲密,个体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自然能其乐融融,感受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满意评价,从而显著影响幸福感。Fumham在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通过降低孩子的自尊来影响孩子的快乐,母亲的教养方式则都通过自尊中介影响快乐,同时对孩子的外向性和神经质产生直接影响。郑立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主观满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生活在人口较多的大家庭儿童明显地比人口较少的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儿童的主观生活满意度高,特别表现在对总体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方面。同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也对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影响深远,并通过对个体的人格、自尊、应对方式等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现有研究进展均表明:个人的幸福体验比较稳定,外在的因素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化很少的一部分。现代主观幸福感理论的中心概念是适应或习惯化,即人们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对刺激的认识和刺激对生活的影响重新建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良性和恶性事件,使自身不是总处在狂喜或绝望的状态中。人的情绪系统对新的生活事件反应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会逐渐减弱。这种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的原因。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价,对评价者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本文针对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快乐场所,对于初中生也是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父母对其子女的生活适应、人格发展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也给子女提供物质和情感的支持,因此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应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倾听孩子谈话,了解孩子的物质需求、心理需求,可以在假日安排全家性质的休闲活动,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让家庭氛围趋向和谐温馨。二是采用开明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对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积极教养方式,因此父母应多注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尊重子女的意见和思想,保护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必要时给予子女适当的民主权利。
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初中生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教师的评价影响到初中生对自我的评价、对生活的满意水平,进而影响到其主观幸福感。教师应该注意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理解并鼓励学生,尤其是对能力偏低的学生,尽量减少不良性比较评价。二是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学习成绩是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学校可举办一些相关活动,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其提高学习技巧,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一是学会接纳自己。初中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不怨天尤人,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学会喜欢自己和相信自己,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二是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社会关系网络较差的中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初中生要注意学习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主动开放自我,克服心理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为自己创设和谐稳定的人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