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作品中感悟文化气息

2011-03-20 12:18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哈尼族庐山梯田

沈 凯

(华东交通大学 外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摄影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种视觉文化,既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摄影者用“光”写作,以图像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好的摄影作品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共鸣。

1.摄影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1)历史文化

1938年八路军著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1912—1950)创作了《战斗在古长城上》的军事摄影作品。这是一张黑白照片,但很耐看,画面上:一队衣着粗布灰军装的八路军战士警惕地守望在古老的长城上,与雄伟、蜿蜒又凝结着历史沧桑感、象征中华民族誓死抵御外来侵略精神的万里长城相互映衬、烘托。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远,内涵丰富。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沙飞用相机作乐器,以光为音符在古长城上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军民的斗志,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后来,这幅作品成为二战期间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经典作品,是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

而事隔70年的2008年4月,由日中友协组织,在朝日新闻社、日本摄影家协会等的支持下,沙飞的摄影作品展在东京举办。这是沙飞作品第一次在日本展出,展览首日就吸引了众多媒体和日本各界人士前来参观。摄影展共展出80余幅作品,其中大多数是沙飞在抗战时期的作品,包括《战斗在古长城上》、《白求恩在山西五台松岩口模范医院做手术》,以及聂荣臻将军和日本小女孩美穗子的合影等经典作品,引起了很大轰动,再一次唤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追忆、反思和研究。

(2)中华水文化

世间万物都与水有不解之缘,水是生命的依托,又是人类创造文化的源泉。泱泱中华大国,水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民在水事活动中表现出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第七届“都江堰—青城山旅游文化节”获奖摄影作品《都江堰水利工程》恰当地表现出这一点:作品构图合理、朴质无华、通透、大气,很直观地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设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看得明白,这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人们在感叹工程精妙的同时,也不禁对工程的建设者们肃然起敬。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此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灌溉、滋润了成都平原,使之成为千里沃土的“天府之国”。

这幅作品使人感悟到中国水文化的真谛:对水的亲和、对水的崇敬、对水的智慧、对水的利用、对水的感恩、人与水和谐。

(3)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一切动物和生物的和谐相处、共存。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之一,鄱阳湖水域水草丰盛,鱼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每年会有大量的候鸟从遥远的西伯利亚,以及我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越冬,候鸟多达3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的珍稀鸟类有30多种,被誉为“珍禽天堂”、“候鸟王国”。

江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名誉会长王昭荣先生的个人摄影作品选《美的感悟》中的《鄱湖鹤韵》很自然地展现出生态文化,近景:一群白鹤在湖边滩涂上安详地觅食、嬉戏;远景:空中飞翔的白鹤犹如祥云遮日。作品构图细致、色彩安谧、静动相益,让人产生亲切自然、和谐的感觉。为拍摄好那些白鹤又不惊扰它们,王昭荣先生踏沼泽、趟湖水、蹲掩体,创作了这幅佳作。拍摄过程本身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候鸟迁徙到鄱阳湖越冬是大自然给人类、给鄱阳湖的礼物和恩惠。2010年11月19-21日,江西省政府举办了首届“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吸引了许多国家、地区和媒体前来参展、参观和报道。生态文化作为江西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向全世界展示。

(4)藏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国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刊登在《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摄影图片册中的《圣湖纳木错》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画面:水天一色,让人觉得天是那么的近;清澈、蔚蓝的湖水蓝得让人心灵得到洗涤;远处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清晰可见,让人心旷神怡;湖畔上堆置着刻着六字真言的玛尼堆(又名“多崩”,即:“十万经石”)和玛尼堆上悬挂着五色的经幡,让人精神升华。

纳木错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海拔高度4700多米,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是藏民们顶礼膜拜、寻求灵魂超越的地方。每年都有众多的朝圣者从四面八方来转湖朝圣,尤其是朝圣时节,更是人如潮涌,歌似海洋,经幡、哈达遍布,盛况空前。信徒们每逢玛尼堆就会丢一颗石子,他们相信丢一颗石子就等于念诵了一遍经文,而随风飘扬的经幡,每摆动一次就是向上天传送一遍他们的祈祷。日久天长,一座座玛尼堆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画面上没有出现人,但却透出浓浓的藏族文化,因为在西藏,几乎每一个藏民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宗教信仰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心灵寄托。藏民们的一切思想言论、社会活动、生产生活都和宗教有着自然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佛教是藏族文化的核心。

2.摄影作品推动文化传播和保护

摄影作品在文化传播和保护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张小照片,走进大世界”,演绎这一传奇的是云南省元阳梯田 (哀牢山梯田的核心地区)。2002年4月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刊登了中国马里文先生(哈尼族)的一幅摄影作品《丰收的水稻》,中国云南省哀牢山的梯田又一次在世界上亮相。望着这崇山峻岭中从山脚延绵到山顶的层层梯田,尤如无数架“天梯”伸向云雾缭绕的天际的壮观景色,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感叹人类的伟大创举。开垦这些梯田的是哈尼族人民,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偏远山区,现有人口近130万。哈尼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由于山高路遥、交通不便,外界对哈尼族了解甚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哈尼人一直在默默耕耘他们的梯田,延续他们的传统和文化。最先让外界知道哈尼梯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几个到哈尼山寨采风的摄影师,他们拍摄的照片让外界第一次看到了气势磅礴的梯田,人们不禁为万亩梯田的迷人姿彩和哈尼族人的伟大创举所震撼、倾倒。随着摄影作品的传播,摄影者和游客接踵而来,元阳梯田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偏远、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外面世界。1993年举办了首届“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观了元阳胜村乡哈尼梯田,无不为其壮观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所感动、折服。哈尼族延续了上千年,但又鲜为外界所知的独特民俗、文化得到了关注、研究和保护,“插秧门”就是一个例子,每年插秧前,哈尼人都要进行传统的祭司仪式,哈尼族的农耕稻作文化视梯田、水稻都是有生命的,插秧就是“嫁姑娘”,秧苗就是“新娘子”,梯田便是“新郎官”了,因此,插秧时妇女们要穿戴上漂亮的服饰,男人们不插秧,但也要到田边助兴,唱起男女间打情骂俏的歌子,这样秧苗才能长得好,当年才有好收成。

如今,哀牢山哈尼梯田已成了中国最佳旅游摄影地之一,云南省的有关部门一直为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懈地努力着,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哈尼族文化得到了更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3.摄影作品促进文化交流、和谐

中国名山众多,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而庐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以庐山为题材的摄影佳作甚多,而陈列在庐山图书馆的几张老照片却向人们展示庐山与众不同的一面,一张是英文的摩崖石刻,另一张是当时的牯岭美国学堂(现为怡园宾馆)。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川中,历代摩崖石刻处处可看,然而,七十多年前出现的这方英文石刻却唯庐山仅有,它成为中西文化在庐山汇聚、交融的永恒标记。这不禁引起人们的兴趣,探寻其根源,石刻的落款:ROY·ALLGOOD HEADMARSTER 1935(罗伊·奥尔古德校长)。罗伊1890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牧师家庭,大学毕业后于1931年到中国,后任牯岭美国学堂校长。美国学堂创办于1916年,是庐山上的美国教会建立的一所专供美国子弟读书的学堂,因地处牯岭镇,故起名为“牯岭美国学堂”。学堂的课程设置中西兼容,中国教师教外国孩子们学习中文,同时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在庐山这座文化积淀厚重的名山上交融必定会孕育出丰硕的果实,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在庐山上写出一部以中国农民生活为题材,被誉为“感动了上帝”的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1938年《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在她出生后三个月就来到庐山生活,曾就读于美国学堂,赛珍珠有四十多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其中大部分是在庐山,庐山是她的最爱。

1939年4月侵华日军逼近了庐山,庐山植物园的170多箱珍贵的植物和岩石标本被保存在牯岭美国学堂,罗伊校长还腾出教室收容难民,此义举为世人铭记。因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回到美国的校友们于1938年在纽约成立牯岭美国学堂协会。时光流逝,而交流还在延续着,尤其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每年都有昔日的校友们带着他们的子女来庐山寻访、回望童年的快乐,并将这个情结传递给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县发生了5.7级地震,庐山脚下的长山小学受损严重,消息传到远隔万里的美国,老校友们紧急聚会。不久,长山小学就收到来自美国的两百多套课桌椅和盖有KASA DONATION(牯岭美国学堂协会捐赠)印章的牛津英汉词典。

几张老照片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不仅见证了这段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文化交流史,而且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而这一切都处在中华文化大氛围的包容之中,更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摄影作品丰富旅游文化

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人们对旅游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期望,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共存。旅游界有一句很精辟的话:“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摄影作为一种无国界、无语言障碍的文化载体,从问世起就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摄影与旅游的交流是互动、互存的:摄影记录了旅游的美好瞬间,而旅游是摄影灵感的最好来源;摄影表现出旅游的文化元素,而被摄对象的文化内涵又使摄影作品有了持久的生命力。摄影家何世尧1962年拍摄的作品《巍巍长城》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纽约联合国大厅里,后来又有陈长芬、李少白等摄影家拍摄的长城佳作,吸引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旅游者,尤其是来自海外的游客,在攀登长城的同时也领略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中华文化。2006年11月,一张《渔家姑娘》的摄影作品出现在日内瓦《联合国特刊》(UN Special)封面上,给照片拍摄地浙江省丽水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摄影作品和摄影活动既开拓了旅游市场又丰富了旅游文化,让游客们在旅游过程中欣赏自然美景、品味文化、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愉悦身心,还记录下一段美好的时光。

拿起你的相机走进大自然、贴近社会、深入生活,去拍摄、去探寻、去感悟、去赏析那无所不在的文化。

[1]陈水云.中国山水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2]纪江红.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全三册).华夏出版社,2008.(第一版).

[3]王昭荣.感悟之美——王昭荣摄影作品选.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第一版).

[4]将坚,巴戈等.中国最佳摄影地指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第一版).

[5]杨福泉.华夏地理.华夏地理杂志社,2010.3,5,8,9.

猜你喜欢
哈尼族庐山梯田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山区修梯田》
做一次庐山客
秀美梯田
毛泽东登庐山
梯田之恋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从江加榜梯田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