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龙
儿时依稀的记忆中,有一件事情难以忘怀。
大哥高中毕业,在挑选院校、填报志愿时,眼睛盯着“测绘”,为此,与父母闹得不可开交。
十七、八的热血青年,让“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用双脚丈量大地”之类的豪言壮语撩拨得内心激情似火、斗志昂扬,一定要报考测绘学院,投身祖国的测绘事业。而作为家长,怎会忍心自己的孩子,肩扛工具、徒步在江河山川、戈壁荒滩?用尺子和脚来一寸一寸量出山有多高?河有多长?路穿哪个山沟?桥建哪座山梁?
大哥坚持着,最后,志愿填报使家庭矛盾白热化,几乎要闹得“离家出走”。最后,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大哥终于与测绘无缘。。。
八十年代,我参加工作后,一次驱车从格尔木直上唐古拉前往拉萨。沿途那些虔诚的信徒一步一跪,平趴地上磕拜,我才领略了什么叫“磕长头”。那用身体丈量山川的虔诚壮举,给了我心灵深深的震撼。就在这徒步的人流中,我突然发现了两个肩扛测量仪器,手拉皮尺尘埃满身的年青人,他们一前一后拉抻着百米皮尺,一段一段的蹲下,做上记号作好登记,站起来又继续行走,每次都留下一个百米的桩记。我豁然明白了所有公路和铁路边那一块又一块石碑上数字的来历,那是测绘人的足迹、测绘人的青春、测绘人的汗滴。我突然感觉父亲的阻拦不无道理。
进入21世纪,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大众,已不满足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驱车郊游,追求品质生活。退休的父母也不例外,计划着郊游行程。我上网进入网络地图,输入森林公园、溶洞、采摘等字段,几秒钟,大量的景区信息跳上屏幕,“嚯!现在这么方便啊,那灵山风景区在哪?怎么走呢?”父亲说道。我心中一动,这明明是对测绘的需求,反对从事测绘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却离不了测绘!
我马上点击地图,搜索前往灵山的路线,立刻,几条线路摆在面前,包括路由、各段的里程数一应俱全。从父母欣喜的眼神中,我感到他们已被这软件的神奇所征服。等驱车前往时,他们的这种欣喜达到新的高度。车载导航仪沿途指示着车辆上路、拐弯、掉头,警告着行车中的超速、危险,提示着沿途的加油站、休息区等等,听着导航仪发出的“前方50米左拐”、“前方进入下坡路段,请注意减速行驶”等煞有其事的告之,父母像孩子似的兴奋不已,一路盯着导航仪问这问那。我知道,对这些新技术他们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回答了他们的许多问题,我想说但始终还是没有说出:“这就是今天的测绘”。
南方水灾,父母每天买报了解家乡的灾情。一篇报道描述,家乡省城的防汛指挥中心里,中央、省委领导和相关专家讨论抗灾决策。大屏幕上,灾区卫星影像图片清晰可见,受灾面积、人口、企业资产、经济损失等具体数据,随时调度可得。如采取泄洪方案,地点、流量、容积、水位、涉及的范围、人口、经济损失等各项情况,可模拟计算获得。这种以传统测绘为基础的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为各级领导抗灾的决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辅助决策的作用。看完这些报道,父亲问我:“这是不是就是原来的测绘?”我已察觉,父亲的心底已在与过去进行关联。
是的,今天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决非当年测绘的简单概念,而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由于物质世界中,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都和地理空间位置相关,因此,当前在国家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和监测;在人类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市政工程、行政管理与空间决策、灾害的评估与预测、地籍管理及土地利用;在航天、军事、公安、交通、水利、电力、矿山、石油以及商业、旅游业等等诸多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IS就像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新型材料,在各行业有识之士的精心设计下,必将锻造出适合本行业的各种专用工具,应用到人类社会建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我推开房门,看见父亲照常在练习书法,今天他摘录的是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的最后两句: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