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川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四川 成都 610067)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职业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已被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视为一项重要的职业能力。愈来愈多的职业人士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掌握相关专业工作领域所需的英语技能,以提升其职业能力;而传统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的教授方法既费时又不能针对特定的学习目的,不能满足广大成人学习者对英语的某些特殊需求。因此,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中国外语界的关注,而且中国外语界也对ESP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学界对于ESP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领域,而对其另一重要分支——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文后简称EOP)的相关研究则鲜见。随着从业人员(含准从业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对各种职业英语类课程的培训需求不断增加,相关培训在中国的英语培训市场“一路高歌”,中国外语界有必要加强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该领域的教学,更好地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求。
在EOP课程中,课程设计是最能体现EOP课程特点的部分,探讨和研究课程设计的一些关键问题对EOP的教学或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结合笔者在通信工程施工英语培训课程(English for Telecom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的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围绕需求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与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实施等EOP课程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关于ESP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早在1964年,Halliday、McIntosh和Strevens就对ESP下了这样的定义:专门用途英语是公务员、警察、法律工作者、医护人员、农业专家和工程师等使用的英语。这就是说专门用途英语是某种特定职业以及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英语。
Strevens(1988)对ESP作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并把ESP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根本性特征和两个可变性特征。四个根本性特征:(1)ESP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ESP课程在内容上与特定的专业、职业以及活动有关;(3)ESP在句法、词汇、话语、语义等各层面上,以适合与那些特定专业、职业及活动相关的语言运用和话语分析为中心;(4)ESP是与通用英语(EGP)相对照而言的。两个可变性特征为:1)ESP教学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可根据需求仅限于某些技能的培养(比如仅限于阅读技能的培养);2)ESP可不按照任何预定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即在教学上有较大的灵活性。
尽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ESP作为一种教学途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ESP学界对其定义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由此,Dudley-Evans和 St.John(1998)对Strevens所给的定义作了修正。他们提出,ESP的根本性特征为:1)ESP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ESP采用其所为之服务的专业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3)ESP以适合与那些特定专业、职业及活动相关的语言(语法、词汇、语域)、语言技能、语篇和语体为中心。其可变性特征为:1)ESP可能与特定的专业相关或为特定的专业而设置;2)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ESP可能采用与通用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3)ESP课程可能是为高等院校,或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成人学习者而设计的,但也有可能是为中学生而设计的;4)ESP课程通常是为具有中级或高级英语水平的学习者而设计的;5)虽然大多数的ESP课程都是在学习者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而开设的,但也可用于英语初学者。在Dudley-Evans和St.John给出的以上定义中,去掉了“ESP是与通用英语相对照而言的”这一根本性特征,增加了一些可变性特征。他们认为,ESP不一定与特定的专业相关;虽然ESP教学可用于中学生,但更可能用于成年人。Hutchinson和 Waters(1987)对ESP下了比较宽泛的定义:ESP是一种语言教学途径,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从以上讨论可见: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对ESP定义和特征的阐述不尽相同,但在某些观点上他们的看法还是一致的。那就是,ESP是与学习者的学业或职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途径。ESP中的“专门”是指“目的”,而非指“语言”本身。
ESP可分成各种类型。Hutchinson和Waters(1987)采用三分法,以学科门类为主线将ESP分为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商贸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EBE)和社科英语(English for Social Studies,ESS)三大分支,每个分支又再次分为EAP和EOP两个分支。Jordan(1997)以学习者最终的语言使用目的和语言环境为主线,将ESP分为EAP和 EOP两个分支,而EAP又再分为专门学术英语(ESAP)和一般类学术英语(EGAP)。EAP指用以完成学业或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所使用的英语,学术性强,通常指非本族语者在大学学习所需要的语言和技能。EOP指从事某一行业工作所使用的英语,实用性、专业性较强。在某种意义上,EOP涵盖了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英语。因此,笔者所从事的针对通信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中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或经历的在职人员开设的通信工程施工英语培训课程应归为EOP分支之下。
Hutchinson和 Waters(1987)指出,EOP和EAP并没有十分明显的专业界限,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同时从事某一种工作及与该工作相关的研究工作。因此,在ESP分类项下的EOP和EAP的最终目的是为职业服务的。
课程在本质上指的是要学习者学习的东西和为此做出的安排和进程。具体而言,课程是指包括制定教学计划、了解教学对象、设定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实施方法、设计教学测评等诸多环节在内的教学必要的程序。课程设计就是对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的设计。EOP课程设计亦是如此,可视为基于现有的某一外语教学理论,制定计划、分析需求、设定目标、确定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决定与之相应的教学法。根据EOP的相关理论,结合笔者在通信工程施工英语课程设计与培训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EOP课程设计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课程设计是一个计划和策划的过程。计划要有的放矢,要有根有据,这就要有一个需求分析的过程。需求分析旨在搞清楚学习者需要什么,期望什么,缺乏什么,必须或应该学些什么。Richards(1990/1994)认为,需求分析在语言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特别是ESP课程设计时,需求分析更具有意义。他还指出需求调查应包括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职业雇主的需求调查和分析,以便最广泛地把这些需求体现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Hutchinson和Waters(1987)认为,ESP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将学习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大纲、课程、教材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的实施都应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Robinson(1991)也提出ESP课程的设计必须源于需求分析之上,并且这种分析是以明确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媒介要做什么为目的。所倡导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ESP教学思想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过程”。EOP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进行前一种需求分析时,需要确定以下问题:(1)需要语言的原因;(2)使用语言的目的;(3)教学内容;(4)使用语言的场景;(5)使用语言的时间。进行后一种需求分析时,需要确定以下问题:(1)学习者学习语言课程的原因;(2)学习者的学习方法;(3)教学资源;(4)学习者的特点;(5)学习的场地;(6)学习的时间(Hutchinson&Waters,1987)。目标需求分析语言的应用,学习需求分析语言的学习。如果把目标需求分析看成是以语言为中心的分析,那么学习需求分析可看成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分析。目标需求分析着眼于课程的起点和结果,而学习需求分析着眼于教学过程。可以这么说,需求分析是EOP课程的出发点和中心,是EOP的灵魂和精髓。用什么就学什么,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赋予了EOP无限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实际上也是各种岗前英语培训和在职英语培训的出发点和中心。再进一步扩大,它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
Dudley-Evans和 St.John(1998)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需求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首先是目标情境分析法(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它从课程设计者的视角出发,用来宏观分析一个社会或某些行业对EOP教学的需求。其次是学习情境分析法(1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它要求课程设计者和教师着眼于学生,分析了解他们对所学语言的态度、经历和要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再次是现状情境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这种分析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现有语言基础,分析了解他们的学习障碍和差距,以此为依据去编写或选择合理的教材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所提出的这种需求分析法为EOP课程设计提供了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
笔者参与设计和教学实施的通信工程施工英语是一门为国内通信工程施工企业员工量身定制的,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职业英语培训课程,目的是提升这些员工在海外工程施工领域内的涉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通信工程施工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海外通信建设工程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的需求。海外通信工程施工涉及的职业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日常交际、商务交际和通信工程施工等诸多领域。同时,培训学员个体差异也较大。如前所述,需求分析是决定EOP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作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在培训实施之前所作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需求分析,重点了解甲方(培训单位和学员)对英语的培训需求。笔者主要通过在省内主要通信工程施工企业的海外业务部门开展企业调研,采用问卷调查、采访和咨询等方式对涉外通信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翻译人员及部门负责人进行需求调查,收集数据,以确定在海外通信工程施工的职业环境下从业人员需要侧重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并了解培训学员对英语的学习态度、经历、要求以及他们现有的英语基础。需求调查和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培训学员在特定职业环境下进行成功的交际需要使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使用英语的渠道、范围、领域和级别;使用英语的交际对象、处所、人际环境、语言环境;使用英语的时间和频率;培训学员现有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培训学员所欠缺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培训学员学习英语课程的原因、态度和期望达到的目标;培训学员喜欢或习惯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通信工程施工常见的工程术语、工程文献资料等真实的英语语料以及其它可供参考、借鉴的教学材料;教师队伍状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时间。
由上可见,需求分析是一个涉及面广、纷繁复杂的重要过程,课程设计者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需要分析并非是静态的,一劳永逸的,分析的结果也不是不可修改的。恰恰相反,这些分析结果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如前所述,需求分析确定了EOP课程的起点、中心和终点。EOP课程设计者应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定出学习者所欠缺的、必须学的并且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应根据社会、行业或用人单位的需求,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来确定教学的目标,不能主观臆断。教学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定在通过一定的努力大多数学习者能达到规定的要求为宜。
大多数的EOP课程把提高学习者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下的交际能力作为其教学的大目标,同时根据行业或企业的具体需求以及学习者的相关因素设定了具体可行的小目标。外语教学的小目标包括语言行为教学目标、语言技能教学目标、语言水平教学目标、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语言任务教学目标和社会文化教学目标(Richards,1990/1994)。Cummins(1979)曾把语言交际能力分为以下两类:基本的人际沟通技能(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BICS)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CALP)。前者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非正式语言,后者是指对学术语言的理解和精通程度。BICS发生在有上下文支持,面对面交流的场合,有许多非语言因素支持;而CALP则出现在缺少上下文的学术或专业交际场合。根据笔者相关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下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应包括以下四种能力:(1)通用语言技能;(2)学术语言技能;(3)专业知识和技能;(4)跨文化交际能力。通用语言技能,即一般语言技能,是相对于学术语言技能而言的,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技能,属于语言共核的部分。学术语言技能,有时也称专业语言技能,指的是从事某一专业或行业的人士在相关领域内进行学习、工作和交际所使用的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职业人士而言不可或缺,其重要性不必赘述,而且学术语言必然要涉及到专业词汇和专业背景知识。另外,外语课程目标也要增加文化性项目作为教学目标(夏纪梅,2003:66)。因此,对比中西方文化习俗、社会价值观念、伦理价值观念、文化信念、民族心理等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成为EOP的教学目标之一。课程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把以上四种技能的培养融汇于教学目标之中,并在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中予以体现。由此可见,EOP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非是单一的。而且,考虑到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复杂性,EOP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但也应有所侧重。例如,在通信工程施工职业英语培训项目中,经需求调查发现,大部分参训学员为通信工程施工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通信工程施工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工程施工经验。他们在大学期间接受过正规英语教育,大多数过了大学英语四级,部分过了大学英语六级,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交际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却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口头、书面交际时困难较大,尤其是工程文献、表单、报告类的英语读写能力和工程现场管理方面的英语口语能力较弱。因此,笔者在设定此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把重点放在了专业语言技能目标上,具体而言包括了专业词汇、工程文献阅读、工程表单和报告的填写、以及现场施工口头指令、会议、讨论、商务谈判等方面。通用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仅作为次要目标。其中,通用语言技能目标仅强调学员们在海外的主要日常生活场景中所使用的听、说方面的微技能目标。而专业知识技能则没有列入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以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三个外部因素(Van Els,1984:191):目标、水平和学时。EOP属于ESP,以特定的职业或行业为目标,其选择内容的类型限于与之相关的特定类型,没有EGP的广泛,但也要有语言共核的部分。笔者认为,EOP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专业语言。当然,如上所述,可根据学习者的专业背景、英语水平、实际需求有所增减和侧重。水平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水平越高,EOP的选材就越专业、越具体,反之亦然。以通信工程施工职业英语培训课程为例,根据需求调查,当前国内通信施工企业所从事的海外通信工程业务类型主要为通信线路类工程(约占80%),特别是长途通信干线光缆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虽然通信工程施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技术领域,但笔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把该专业领域内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方面的专业英语材料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投入和分配是影响教学内容影响的第三个因素。由于通信工程施工职业英语培训课程面向在职学员,单位时间内学时分配密集,是一种集训强化课程,学员无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学习,因此教学内容的量不大,但要典型,能够基本满足学员和企业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EOP的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必须体现真实性。真实性是ESP教学的灵魂。EOP的教材内容要来自与专业或职业相关的真实语料,练习设计和课内外教学活动都应体现EOP应用的社会文化情景,这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中尤其如此。真实的语篇加上真实的学习任务才能体现ESP教学的特色(Coffey,1984)。真实的语篇指真实世界流通使用的、原装的、未经改动过的、不是为教学目的杜撰的材料(Tomlinson,1998),例如报刊文章、宣传册、火车票、信函、广告、新闻广播、机场广播、产品介绍等。以通信工程施工职业英语培训课程为例,涉外通信工程施工企业的投标资格申报表、工程量清单、工程设备材料详细清单、工程建议书、工程设计书、承包合同、技术规范、施工图纸、验收证书、各种工程表单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都可以用作该课程的教学资源。真实的学习任务指学生在真实世界需要用语言所做的事,对真实材料出于真实交际需要所作的反应(Tomlinson,1998)。如果在课堂上要学生做的语言练习到真实社会一样能用,就是真实的学习任务。练习的真实性来源于对语言本质和交际本质的理解或认识,特别要考虑的是人们是如何处理真实的语言材料的(夏纪梅,2003:124)。笔者在通信工程施工职业英语培训教学中,要求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通信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不同角色,模拟一个典型的单项通信工程建设项目(一个光缆线路工程项目)的主要业务场景,以培养他们在具体的目标业务场景中所需要的英语交际能力。学员们模拟的项目任务涉及到了项目招标、商务谈判(合同谈判)、项目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验收等主要的通信工程建设环节。每个大的项目任务下还设计了一些子项目任务。例如,项目招标就包含了填制资格预审书、制作施工方案、填制工程量清单等子项目任务;商务谈判涉及到了合同条件谈判和合同标价谈判等子项目任务。在完成这些仿真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员们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英语语言技能得到了大量的训练与实践。
教学的实施是课程设计的重要步骤之一。课程设计中确定以何种有效的教学法对于EOP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由于EOP学习者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更倾向于语言功能和语言活动,强调语言的输出,重视特定的职业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正如Robinson(1980)所指出的:“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 ESP的真正目的。”
考虑到EOP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学习者多为成人,学以致用的目标明确,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比较适合EOP的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它关注二语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去发现、领悟、获知、经历、归纳和总结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里的任务主要是指应用语言去处理真实社会的事情。真实性、技能性和语言的流畅性是任务型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夏纪梅,2003:101)。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学习者发展以人为本的综合技能。综合技能包括了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学习技能、工作技能等。对于EOP课程的学习者而言,这种综合技能就是他们要不断提高的综合职业能力。除任务型教学法之外,EOP教师还可采用解决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以学习为中心的EOP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课程设计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其教学的实施始终突出学习者的需求和作用,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中的多样化,更能保持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使所学的东西印象深刻,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论述了ESP的定义、性质和特征等重要概念,着重探讨了有关EOP课程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讨论ESP的定义、性质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ESP与EGP的异同;探讨EOP课程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有助于我们明确EOP课程设计的特点与重点、原则和方法,提高课程设计以及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效率,更好地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升其职业环境下所需的交际能力。笔者以上对EOP课程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以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为基础,以自身EOP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经验为支撑,希望能为EOP课程的设计者和教师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我国EOP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1]Coffey,B.State of the Art Article-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Language Teaching,1984(2):81 -83.
[2]Cummins,J.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R].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79(19):121-129.
[3]Dudley-Evans,T.& M.St.John,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isciplinary Approach.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Halliday,M.A.K.,McIntosh,A & P.Strevens.The Linguis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64.
[5]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7]Richards,J.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M].CUP,1990.
[8]Robinson,P.ESP:The Present Po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0.
[9]Robinson,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 &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91.
[10]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C]//M.Tickoo.ESP:State of the Art.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re,1988:1 -13.
[11]Tomlinson,B.Materi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2]Van Els,T.,et al.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M].van Oirsouw,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84.
[1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