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会军 郑庆珠
(1.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上海 200086;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昆山校区,江苏 昆山 215300)
毕飞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曾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其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上海往事》、《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平原》和《推拿》等。张艺谋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是根据毕飞宇的小说《上海往事》改编而成的,他的《青衣》被拍成电视剧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并且获得电视剧“飞天奖”。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毕飞宇的作品开始被陆续译介到法、德等国。其作品的英译相对较迟,但在笔者看来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根据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专门研究翻译文学市场的“百分之三”项目的统计(康慨,2011),从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中,美国出版汉译文学作品分别为12、8和9种,共计29种,而其中当代中国内地作家的长短篇小说仅19种……三年当中,在美国出书最多的中国作家当属莫言和毕飞宇,两个人各为两本。《青衣》和《玉米》的英文版先后于2007年和2010年由电报书局出版,一经付梓出版,就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可。《青衣》的英译本于2008年入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复评名单,而《玉米》的英译本则于2011年初获得“曼亚洲文学奖”。两部作品均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美国圣母大学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及其夫人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翻译成英语,《青衣》的英译本于2009年又在美国再版。
笔者详细阅读了两部小说的英文版,其可读性强,吸引着读者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不少海外的华裔读者看了英文版后,也对毕飞宇以及毕飞宇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论文中,笔者尝试以毕飞宇的《青衣》为个案,对其译介到英美世界的情况进行考察,对英译本中具体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的效果——尤其是其文学性的再现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中国文学走向英语世界、融入世界文学的境遇及其有效的途径。
《青衣》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主人公叫筱燕秋,是一个饰演青衣的戏剧天才。“文革”前,19岁的筱燕秋作为A角在《奔月》中因饰演嫦娥而一炮走红。站在舞台上的筱燕秋,感觉自己就是嫦娥,她看不上B角李雪芬的表演,当李雪芬从舞台上下来,兴高采烈地要向她传授演艺技巧时,她居然将一杯热水泼在李雪芬的脸上,《奔月》因此而熄火停演,筱燕秋也因此背上“妒才”的骂名离开舞台,转而到戏曲学校从事教学工作。20年后,40岁的筱燕秋再一次有机会登台饰演嫦娥,为了这次登台的机会,筱燕秋又是减肥又是堕胎,甚至把自己的身体都出让给了赞助商——烟厂老板。这一次的上台,剧团里安排她的学生春来饰演嫦娥B角。春来是筱燕秋因为其天生的“青衣料子”而精心培养和全力挽留住的一位青年演员,为了挽留春来,筱燕秋甚至主动放弃了A角。但是,上了台后的筱燕秋,依然不愿意让出舞台,依然“霸”着舞台!在小说的结尾处,筱燕秋因为过于疲劳,在打点滴时睡着了,错过了开场的时间,当她赶到那里时,春来已经登场。春来看上去美若天仙,她才是真正的嫦娥……筱燕秋默不作声地化好妆,穿着单薄的戏服,来到剧场外漫天的飞雪当中,她开唱了,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
在这部小说里,毕飞宇所写的是一个人在污浊生活中保留的那份对纯粹的渴望,写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疼痛。筱燕秋不甘落伍的心理与自己的年老色衰的现实让她不能接受,她的自我设计已经没有了实践机会,愿望与现实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毕飞宇说,其实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生活远远不如我们想像中那么放松、舒展、开阔。“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做不到像鲁迅先生那样‘呐喊’,我没有这样的思想气魄,但我至少可以喊一声‘痛’。”(毕飞宇,转引自谢安良,2010)
毕飞宇的小说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情节和主题上,还体现在他的语言技巧和叙述技巧上。“毕飞宇的语言精致的文字诞生出残酷、喧闹、平静、紧张、张扬和不动声色,种种情绪化在字里行间,丝丝相扣地连在一起来营造出其每部小说的艺术境界。”(胡也,2010)这与他对于语言或者说文学语言独到、深刻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他曾经说过:“语言的魅力让人迷恋。……从语言去谈语言,谈不出什么来,语言就是洋葱,剥到最后一定是空的,当然,还有两行泪,语言首先是个生理问题,你的器官尤其是大脑有没有生锈。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功能,那就是锈化。比如说,‘农民’这个词,我们时常用‘淳朴’去和他搭配,这一来‘农民’和‘淳朴’这两个词就全部锈死了。我所见到的‘农民’和成百上千的汉语词语有关,恰恰和‘淳朴’无关。……我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有一个体会,让它从身子骨上过一遍,一看,二慢,三通过,只有这样你的语言才能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不会成为一堆废铁。”(胡也,2010)所谓语言的“锈死”实际上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所说的语言自动化、机械化,也就是陈词滥调。而文学语言就是“反自动化”、“反机械化”之表达,文学语言必然要避开已经“锈死”的表达手法,跟陈词滥调分道扬镳。毕飞宇还说过:“我们必须给语言插上羽毛,让语言飞起来。”(胡也,2010)说到叙述技巧,作者在《青衣》中使用了一些自由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或是叙述视角的转换等手法,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非常生动、逼真。可以说,毕飞宇在小说创作上达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叙述手法的高度。
《青衣》创作于1999年,发表当年,就在文学界引起反响,曾获2000年最佳中篇小说奖。葛浩文夫妇将其翻译成英文,2007年11月由“旨在出版世界上最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学新作”的电报书局出版(Telegram Books)。
署名Sam Sacks的学者在美国Open Letters Monthly上发表了关于《青衣》的评论。他说:“如我所言,这不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但是它把神奇而古老的(京剧)艺术与现代社会赞助与表演之间肮脏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对于中国的文学领域,我们知之甚少,它注定会越来越透明地呈现在我们这些西方人面前——更多的毕飞宇小说的英译本或许可以引领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我们至今仍感到陌生的文学世界。”①Sacks,Sam.http://www.openlettersmonthly.com/book-review-vagrants-yiyun-li/
在《青衣》英文版的封底上,我们可以看到Peony in Love(《牡丹还魂记》)的作者Lisa See(冯丽莎)对《青衣》的赞赏,她感叹道:“一部多么难能可贵的小说啊!毕飞宇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的戏曲世界,还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女人的内心深处。希望继这部小说之后,还会有更多的毕飞宇小说被翻译过来。”(Bi Feiyu,2009)
在封底上还能看到伦敦《泰晤士报》上的评论:“这部堪称完美的袖珍小说所关注的是传统中国戏曲那个与世隔绝的世界……”(Bi Feiyu,2009)
这部小说的价值不仅仅存在于它向西方的读者讲述了一个远在东方中国的一个为西方人所陌生的梨园故事。作为一位在美国的文学教授和资深翻译家,葛浩文觉得毕飞宇是“一位非常有创造力的作家,他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厉振羽,2008)。葛浩文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的时候,两次提到毕飞宇。他说毕飞宇的两本小说,都是出版社先买了版权,然后请葛浩文翻译的。相对于其他中国作家来说,他的作品不用担心翻译出来不能出版的问题。(华慧,2009)“出版社为什么请我来帮他们翻呢?因为已经有法文版,他们有懂法文的,看了,说这个不错,我们英文应该有。”(华慧,2009)“毕飞宇的新小说《推拿》,我很愿意翻,他也愿意我翻。不过一把版权卖给出版社,出版社要选译者。找我的话,我大概愿意的,因为我很喜欢。”(华慧,2009)
2008年2月4日Booklit上面发表的Stewart的书评里有这样的几句话:“《青衣》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用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戏剧以及中国戏剧理论”,“这是一部篇幅不长的小说,里面的内容之丰富令人震惊,对表层之下的多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部小说涉及到多个主题:身份、性别角色、文化的衰退,以及更加普遍的‘嫉妒’、‘悔恨’主题。当大幕落下的时候,它值得场内的观众全场起立热烈鼓掌。”(Stewart,2008)
可以说,《青衣》在英语世界里获得了新的生命,是作者这棵艺术之树上面结出的又一硕果,使《青衣》的英译本取得成功的因素都有哪些?
《青衣》英文版The Moon Opera是以怎样的形象呈现在英语读者面前的呢?其封面设计与《玉米》的英文版Three Sisters相比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中国元素来充分展示作品的源出语的文化特色。Three Sisters的封面用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呈现,画面上的花鸟人物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情韵。而The Moon Opera的封面则是京剧中青衣的脸谱。整个画面由一个青衣的脸谱所占据,主要色调为粉、红、白三种颜色,在黑色头发的映衬下,显得美轮美奂,给西方的读者以耳目一新的异国情调。
小说的题目《青衣》被葛浩文翻译为The Moon Opera——“月亮歌剧”。“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按照传统来说,青衣是旦行里最主要的角色,所以又被称为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在英译本的正文中,“青衣”基本上都被音译为“Qingyi”,只有小说的题目没有中规中矩地直译。译者在小说题目的翻译上一定是动了脑筋的。如果照直翻译成“Qingyi”自然是行不通的,除非译者想拒读者于千里之外,因为英语中不存在“Qingyi”这个词,读者看了注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在笔者看来,既然不可音译,则只能意译。那么“青衣”能否翻译成“黑色的衣裳”呢?青衣是多么迷人的女性,她怎么就变成了一件黑色的衣裳?这无疑是一种误解,对普通的英语读者会造成阻隔的效果,虽然这样的误解对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学者而言具有研究意义。而The Moon Opera这个译法实在是独具匠心!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小说主要是围绕女主人公筱燕秋以及《奔月》这个京剧剧目的排练与演出展开的,英文题目中的moon和opera与《奔月》和京剧这两个概念相互对应、紧密相扣,事实上在英译本中译者一直用The Moon Opera来指代《奔月》。第二,筱燕秋常以跑到月亮上面的嫦娥自诩,而月亮实际上还是女主人公试图逃离现实生活的精神家园。第三,《青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小说,而在西方文明中,如同一位美国学者所言,“无论在当代还是在古典诗歌中,从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对于原始人和诗人以及当代的梦幻者,太阳就是男性,而月亮则是女性。”(刘锋杰,2006)英译本的题目似乎可以暗示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小说。第四,西方的月亮不仅可以被看成是女性美与美好情感的象征,有时还代表着抑郁与癫狂。而小说中从始至终笼罩着一股抑郁的氛围,筱燕秋是抑郁的,也是癫狂的。生存的疼痛令其抑郁,而她对于戏剧的痴迷在凡俗人的眼光看来无异于癫狂。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一部作品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当中之后,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小说的题目尤其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作品在这个英语世界的命运。有了The Moon Opera这个能激发读者联想的题目,再加上颇具异域特色的中国元素——青衣脸谱,让人联想到这样的说法: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笔者在读过小说的英文本之后,又阅读了小说原文,然后带着浓厚的兴趣对原文和译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比对。孙致礼教授在他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曾经说过:“翻译无法做到‘语言传真’,但是应该力求‘文化传真’。”(孙致礼,2007:iv)这实际上是孙致礼多年英汉翻译实践的总结。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在通篇考察了《青衣》及其英译本的对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葛浩文夫妇的译文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语言层面上,英文自然、流畅,而在文化层面,译文多采用直译加注或直译加解释的处理方法,首先尽量传达中国文化的陌生性和差异性特征,与此同时,则尽量通过注释和解释方便读者对中国文化特有现象的理解。
首先看文化层面。对于小说中的人名、传说中的人物以及京剧中的一些概念、术语,译者都是采用音译或是音译加尾注的方法进行处理。
关于人名的翻译。小说中的人物筱燕秋、乔炳璋、李雪芬、春来、面瓜、嫦娥、后羿、青衣、花旦等等在文中都是用汉语拼音表示:Xiao Yaniu、Qiao Bingzhang、Li Xuefen、Chunlai、Miangua、Chang’e、Houyi、Qingyi和 Huadan。对于一些出现不太频繁的京剧术语,作者的处理方法是在正文中音译,然后在词汇表中进行较为详尽的解释,一方面传达了一种异域的差异性,一方面向英语读者介绍了中国的京剧艺术。比如:
(1)Dan,the major female role in Chinese opera;
(2)Xi pi,Er Huang:tunes in the operative repertoire are all named,the lyrics are added.
(3)剧团不一样,再好的演员一个人呆在家里也唱不来一台戏。当然了,为住房和职称找领导除外,在住房和职称面前,出色的演员一个人就能将生旦净末丑全部反串一遍。(毕飞宇,2008:204)
A drama troupe is nothing like that.No matter how good they are,opera performers cannot stay home and put on a play.Of course,in order to get a good housing assignment or a promotion,outside of sucking up to troupe leaders,the good ones must play all the roles—theSheng,Dan,Jing,Mo,andChou.(Bi Feiyu,2009:37)
对于Sheng、Dan、Jing、Mo和Chou,尾注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4)虽说只是嫦娥的B档,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二郎神的灵光已经照亮春来了。(毕飞宇,2008:213)
She may have been a Chang’e understudy,but no one could deny that the spiritual light of the Erla ng deity shone brightly down on her.(Bi Feiyu,2009:57)
西方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二郎神”为何方神圣,但译者仍然采取音译的做法,在尾注中对Erlang进行了详细的解释:nephew of the mythicalJade Emperor,然后 a deity with a third,true-seeing eye.
对于中国文化里特有的谚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译者一般也都是照字面直译,只是必要的时候添加对一些名人名言出处或是必要的解释,举例如下:
(5)炳璋就等着《奔月》上马,越快越好。夜长了难免梦多。(毕飞宇,2008:205)
Bingzhang couldn’t wait forThe Moon Operato be staged;the sooner the better.The longer the night,the more the dreams;things happen.(Bi Feiyu,2009:38)
在例(5)中,译者对“夜长了难免梦多”进行了直译,但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这句谚语的内涵,译者在后面又加了一句“things happen”,对其进行补充说明,使其隐含的意思明晰化。
(6)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对的。炳璋不想革命,就想办事。办事还真的是请客吃饭。(毕飞宇,2008:204)
Didn’t Chairman Mao say that revolu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y?True enough.But Bingzhang wasn’t remotely interested in starting a revolution;all he wanted was to take care of business.And that’s what a banquet does:it takes care of business.(Bi Feiyu,2009:36)
原文的读者基本上都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西方读者大多不了解这句话的出处,但对“毛主席”还是熟悉的,所以译者照字面直译了引语的内容,然后又增加了“Didn’t Chairman Mao say that□”,交代了这句话的出处,同时也使译文的意思更加连贯,逻辑性更强。
(7)但是面瓜是疼老婆的,他在一次房事过后这样肉麻地对老婆说:“只要没有女儿,你就是我的女儿。”面瓜的这句呆话让筱燕秋足足想了一个多星期。(毕飞宇,2008:203)
But he loved her,and one night,after he had finished,he said absurdly,“If we never have a daughter,you’ll be my daughter.”She pondered his preposterous comment for a week.(Bi Feiyu,2009:33)
美国编辑看到这句译文,曾经提出要把它删除,因为在美国人看来这句话有违常伦,译者通过邮件转告毕飞宇,他也很意外,他向译者解释说,筱燕秋和她丈夫都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这个时代的人们情感教育很差,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句看上去词不达意的话,却正是最动人的表达。译者最终接受了毕飞宇的观点,将这句话保留了下来。
在语言层面,译者的译笔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作者的英文写作。译者没有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和用词,可能让一位普通译者旬月踯躅的字词,到了葛浩文的手里,似乎手到擒来,基本上都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即使偶尔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过大,不得已略作调整,效果上也是貌离神合,令人拍手叫绝:
(8)乔炳璋参加这次宴会完全是一笔糊涂账。宴会都进行到一半了,他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烟厂的老板。(毕飞宇,2008:189)
For Qiao Bingzhang the dinner party was like a blind date,and it was half over before he learned that the man sitting across from him ran a cigarette factory.(Bi Feiyu,2009:1)
对于一个普通的译者来说,“一笔糊涂账”未必好译,a blind date指在第三方安排下与一个陌生人的第一次会面,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是一种动态对等。
(9)基于此,李雪芬在舞台上曾经成功地塑造过一连串的巾帼豪杰,透过李雪芬的一招一式,观众们可以看到女战士慷慨赴死,女民兵英姿飒爽,女知青豪情冲天,女支书须眉不让。(毕飞宇,2008:192)
On that basis,she had created a series of heroic women:audiences watched as women warriors fought to the death,they witnessed the valor of female soldiers,they were moved by the lofty sentiments of urban women in the countryside,and they marveled at the sight of female branch secretaries.(Bi Feiyu,2009:9)
原文中“女战士慷慨赴死,女民兵英姿飒爽,女知青豪情冲天,女支书须眉不让”在结构上比较整齐对仗;在译文中,译者先是用“audiences watched as women warriors fought to the death”来对应“女战士慷慨赴死”,接下来,用了一连串的平行结构来再现原文中的排比效果:“they witnessed□they were moved by□and they marveled at□”,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10)筱燕秋一口气唱了15分钟,炳璋睁开眼,眯起来,仔细详尽地打量起前面的这个女人。这段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有极为复杂的表现难度,音域又那么宽,一个离开戏台20年的演员能把它一口气完成下来,答案只有一个,她一直没有丢。炳璋歪在椅子里头,没有动。但是,他在暗中唏嘘感叹了一回。20年,20年哪。炳璋有些百感交集,对筱燕秋说:“你怎么一直坚持下来了?”
“坚持什么?”筱燕秋说,“我还能坚持什么?”
炳璋说:“20年,不容易。”
“我没有坚持。”筱燕秋听懂炳璋的话了,仰起脸说,“我就是嫦娥。”(毕飞宇,2008:197)
Yanqui sang straight through for fifteen minutes.When she finished,Bingzhang opened his eyes and squinted to size up the woman before him.TheErhuangpiece she’d just sung had gone from slow to meandering to a lyrical rhythm,and then to a strong beat,leading to a crescendo,a complex and demanding melody that required a broad vocal range.She had been away from the stage for twenty years,yet sang it beautifully,without missing a note;clearly,she had never stopped practicing.Bingzhang sat sprawled in his chair,not moving yet deeply moved.Twenty years,he sighed to himself,it’s been twenty years.A tangle of emotions filled his heart.“How did you manage to keep at it?”
“Keep at what?”she asked him.“What is it I’m supposed to have kept at?”
“It’s been twenty years.It couldn’t have been easy.”
“I didn’tkeepat anything.”Finally grasping what he was getting at,she looked up and said,“I am Chang’e.”(Bi Feiyu,2009:20)
关于这一段译文,看不出一点翻译的痕迹,得到了美国读者的赞赏,Sam Sacks大赞两位译者译笔专业①Sacks,Sam.http://www.openlettersmonthly.com/book-review-vagrants-yiyun-li/,无论是原文的内容、节奏都得到了很好的再现。个别句子还因地制宜、略有发挥,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比如Bingzhang sat sprawled in his chair,not moving yet deeply moved,就是一例。
4.3 小说文学性的再现
葛浩文在谈及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时,这样写道:“在拿出我的译稿之前,我总是要确保自己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的语气、语域、微妙的差别以及更多的东西,与此同时,我总是为那些不可避免的损失而痛惜不已。对我而言,翻译不是理论,也不是学术,它是文学、它是激情……”(Goldblatt,2004)。在下文当中,笔者从语音、字体印刷、句法、修辞格、以及叙述模式、聚焦视角等层面分别探讨英译本对小说文学性的再现情况。
(11)……所以戏校食堂里的师傅们都说:“吃油要吃色拉油,说话别找筱燕秋。”(毕飞宇,2008:196)
That is why the dinning-hall workers at the drama school all said,“We chefs use salad oil whenever we cook,and we avoid Xiao Yanqiu by hook or by crook.”(Bi Feiyu,2009:18)
上文中,戏校食堂里的师傅说的是一句顺口溜,前半句和后半句正好对仗押韵,译者毫不含糊,也用尾韵对之,译文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千生万旦,难求一净”。这是旧时的艺人留下来的古话了。其实这话不对。筱燕秋从一开始就不能同意这句话。”(毕飞宇,2008:211)
对于“千生万旦,难求一净”这样一句古话,要处理得像句古话才行,看了译文,我们不禁感叹译者的功力:A thousandSheng,ten thousandDan,but a goodJingis hard to find.”(So goes an old,but inaccurate saying passed down by performers from days long gone—one that found no support from Xiao Yanqiu.)(Bi Feiyu,2009:53)
在上一节例10最后一句话,原文是“我没有坚持。”筱燕秋听懂炳璋的话了,仰起脸说,“我就是嫦娥。”译文是这样的:“I didn’tkeepat anything.”Finally grasping what he was getting at,she looked up and said,“IamChang’e.”细心的读者发现,“keep”和“am”都用了斜体,表示口气上的强调,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3)春来刚过了17岁,严格地说,还是一个女孩子。但是春来从来就不是女孩子,她天生就是一个女人,一个风姿绰约的女人,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一个风月无边的女人,一个她看你一眼就让你百结愁肠的女人。(毕飞宇,2008:212)
Chunlai had just passed her seventeenth birthday and was strictly speaking,still a girl.But she had never really been a girl.In a way she had been born a woman,an enchanting woman,a bewitching woman,a woman who could plunge you into bottomless sorrow with a single look.(Bi Feiyu,2009:56)
原文用了排比结构,而译文也以排比结构与其对应,译文和原文在结构上基本对应,严丝合缝,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节奏和韵味。
(14)青衣则不同,就那么一个字,她也要咿咿呀呀的,一步三晃的,一手捂着小肚子,一手比划着,在那儿晃悠着,跷着个小指头,慢慢地哼,等你上完了厕所,把该尿的尿了,该拉的拉了,前前后后擦完了,一回头,那个字还没唱完呢。(毕飞宇,2008:210)
A Qingyi,on the other land,takes forever to sing a single word,squeaking and creaking,swaying three times with each step,with one hand over her midsection and the other gesturing with a curving pinkie as she hums and croons;you could get up,go to the bathroom,finish your business,wipe yourself front and back,and return to your seat,only to find that she is still on the same word.(Bi Feiyu,2009:49 -50)
在上面这个60字的长句中,句子的组织、象声词的翻译、夸张手法的传译都给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但译者似乎不费吹灰之力,译文自然对等,没有一丝生硬牵强的痕迹。
毕飞宇在小说创造中非常注重叙事手段的使用,常常借助自由间接引语,带领读者悄然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与叙事者的界限出现重合的现象,两者的界限往往变得模糊起来。
(15)她无能为力。焦虑的过程加速了这种死亡。用手拽都拽不住,用指甲抠都抠不住。说到底时光对女人太残酷,对女人心太硬,手太狠。30岁,我的亲爹,我的亲娘。(毕飞宇,2008:211)
And there wasn’t a thing she could do about it.Her anxieties actually sped up the aging process;she could not hold off death with her hands nor claw it back with her fingernails.Time is cruel to a woman.It is merciless and relentless.Thirty years old!Dear Father!Dear Mother!(Bi Feiyu,2009:52)
在上文中,前面三句话是叙述者对筱燕秋面对逝去的青春那种无助与绝望的心情所进行的客观描述。从第四句话开始,作者带领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译者毫不含糊,对此也是忠实再现。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前面叙事者的客观描述,译者使用了过去时态,而在人物的内心活动部分,译者则利用自由间接思想(Free Indirect Thought)的方式呈现,时态改为现在时,另外还在翻译最后三个小句“三十岁,我的亲爹,我的亲娘”的地方,用三个感叹号代替了原文中的两个逗号和一个句号,以此来告诉读者,这里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虽然行文当中并没有用双引号或是”她想“之类的引述标志。
(16)30岁生日那一天筱燕秋头一回喝了酒,不到二两。筱燕秋醉得不成样子。酒后的筱燕秋握着剪刀把厨房里的围裙剪成了两块。她把两块白布捏在手上,权当了水袖。筱燕秋挥舞着油迹斑斑的围裙,跌跌撞撞,油盐酱醋的罐子倒了一厨房,咣丁咣当的,碎了一厨房。她的手不知道被什么碎片刮破了,鲜红的血液流淌在水袖上,红白相间的围裙在半空中抛上去,又落下来,再抛上去,再落下来。(毕飞宇,2008:211)
On her thirtieth birthday,she had her first taste of liquor.It was only a small cup,but enough for her to get truly drunk.She cut her kitchen apron into two pieces and,holding one in each hand and pretending they were the long,loose water sleeves of the opera costume,she waved the white,greasy cloth and stumbled around the kitchen,sending bottles of cooking oil,soy sauce,and vinegar crashing to the floor;a shard of broken glass cut her hand and stained the makeshift sleeves with drops of fresh red blood.The red and white wate r sleeves were flung into the air,then floated down,again and again.(Bi Feiyu,2009:53)
这一段,写筱燕秋喝酒之后半醉半醒的状态。她走进厨房,挥舞着油迹斑斑的围裙,进入了角色。恍惚中,她仿佛登上了舞台,手里舞动着洁白的水袖,哼哼呀呀地抒发着千古幽怨。原文当中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她的手“不知道被什么碎片刮破了”以及“鲜红的血液流淌在水袖上”,从这两处可以看出,进行叙述的不完全是全知全能的、冷静旁观的叙述者,叙述者与人物本身的视角有些重合。而接下来的“红白相间的围裙”又放弃了人物的视角,变成了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或是客观叙述者的视角。这两种视角的转换反映了筱燕秋在醉酒之后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状态,现实和幻境之间的界限在她那里变得模糊起来。英译本对于这一段的处理很有意思,“a shard of broken glass cut her hand”以及“stained the makeshift sleeves with drops of fresh red blood”似乎改变了原文对应部分的视角,变成了客观冷静的全知全能视角,但原文中的“红白相间的围裙”,却又被翻译为The red and white water sleeves,从原文中的客观视角变成了人物的感觉视角。虽然在局部上与原文并不完全对应,但整体上的效果基本上还是一样的,都传达出了人物在恍恍惚惚之中人戏不分的状态,传达出想像与现实之间的跳跃和强烈反差。
4.4 个别译文与原文有所出入的地方
葛浩文在他的一篇论文“Blue Pencil Translating—Translator as Editor”(“删译——作为编辑的译者”)(Goldblatt,2004)一文中曾经谈到过他翻译中国小说的经历。他说在西方,有天赋的编辑往往和作者反复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从编辑的视角、品味、经验及其对市场了解出发,对作品进行编辑、完善。相比之下,他认为中国的作家在完成一部作品并将其交给出版社的编辑之后,编辑并没有很好地尽到责任。另外,有些中国作品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够让英语读者能够接受这些中国作品,有时还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在出版这些作品之前对其进行删改是很正常的现象。译者往往需要做删译的工作。无论是《北京娃娃》、《上海宝贝》、《糖》,还是大名鼎鼎的莫言、姜戎、刘震云,都没有逃脱作品被删译的命运。对比了《青衣》和The Moon Opera之后,笔者出乎意料地发现,《青衣》的翻译没有删节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作者非常重视语言艺术,作品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情节和主题上,更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字字珠玑,冒然删减则会破坏原文的肌理。但有个别地方与原文略有出入。比如下面的例子:
(17)实在是酒席上的大师,酒量过人,见好就收。整个晚宴凤头、猪肚、豹尾,称得上一台好戏。(毕飞宇,2008:208)
Obiously a master banquet-goer,he was blessed with an admirable capacity for alcohol and a keen sense of when to stop.Bingzhang had put on a good show,supplying plates of phoenix head,pork belly,and leopard tail ,the alpha to omega of any successiful banquet.(Bi Feiyu,2009:)
这里,“alpha”和“omega”是古希腊字母表中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所以 the alpha to omega意为“从头到尾”。汉语中有“虎头蛇尾”的说法,比喻做事起始时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作者用“凤头、猪肚、豹尾”来表达与“虎头蛇尾”相反的之意,也就是说这场宴会,从头到尾都是很成功的、很圆满的,没有任何遗憾。译者的译文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会让读者错误地把“凤头、猪肚、豹尾”理解为宴会上的三道菜,从而误导读者。
还有一处与原文有出入的地方在第二章:
(18)幸运的夫妻最急着要做的事情就是命令孩子上床。等孩子入睡了,他们好回到自己的床上,开始他们的庆典。幸福的夜晚都是宁静似水的,但又是轰轰烈烈的。这个夜晚实在让面瓜喜出望外,他上上下下地忙,里里外外地忙,进进出出地忙,都不知道怎么好了。(毕飞宇,2008:200)
Now when good fortune has smiled on a couple,the first order of business is to put the children to bed.Once the youngsters are asleep,the adults can head to their bed for the celebration ceremony.In this way a happy night is as quiet as water yet lights up like fireworks.The promise of unanticipated delights had Miangua running around the flat,busying himself in one room and another,not quite knowing what to do.(Bi Feiyu,2009)
原文当中,“他上上下下地忙,里里外外地忙,进进出出地忙”,暗指面瓜忙着“做爱”。面瓜平素要靠乞求才能让妻子勉强同意与其做爱,这一次妻子破例主动,面瓜有些受宠若惊、大喜过望,因而有些不知所措。这里多个叠词来修饰面瓜的忙碌,对于刻画面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有效果的。译者不可能没有读出这里隐含的意思,可能觉得这里跟后文当中关于这场激情的详细描写有些重复,或许觉得这个“黄段子”与全书整体的氛围、格调不符,所以将其进行了改写。
《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2日发表的题为“一少二低三无名——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的文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近三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的境遇。2008年,美国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12部,在362种英译文学作品中约占3.31%;2009年,美国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九部,在357种英译文学作品中占2.52%;2010年,这个数字下降为八部,在317种英译文学作品中占2.52%(康慨,2011)。2011年,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将要出版的英译汉文学作品五种,其中当代小说只有三部(同上)。所谓“一少二低三无名”,指的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美国市场上数量少,发行量低,而且没有什么名气。这三年当中,我国当代被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的作品是在是屈指可数,毕飞宇能够有两部出版,的确是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其发行量同我国其他中国作家的发行量一样并不乐观,但毕竟走出了国门,走进了对翻译作品一向不太“感冒”的美国,并获得了重要的文学奖项的提名,这实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件幸事。这样的突破之所以能够出现,与我国近几年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以及最近所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有关,也与中国作家能够在作品中观照对全人类来说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以及作者独特的叙述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事虽然讲的是中国一个普通城市中一个普通的京剧团中的一名演员的经历,却折射出作者对于“生存之疼痛”这一人类普遍问题的深刻思考。另外,中国以往的作品都是靠新奇、陌生的内容来迎合西方读者对于中国的东方主义的想象,而今,我们的作品也可以靠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文学性手段以及对普遍性主题的关照来赢得读者。当然,译者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葛浩文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家、教授,热爱中国文学,热爱翻译事业,对于中国文学走进英语世界,他功不可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丰乳肥臀》(莫言)、获得曼亚洲文学奖的《狼图腾》(姜戎)、《河岸》(苏童)都得力于葛浩文的翻译。令人遗憾的是,像他这样大师级的译者太少了。如何吸引或鼓励精通英汉两种语言、文学、文化的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能在汉学家与海外出版机构之间找个利益的平衡点”(胡安江,2010),就会有更多当代中国作家能够为西方读者所认识、了解,他们的知名度也会不断扩大;只有这样,更多像《青衣》一样的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学,为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学作出我们的贡献。
[1]Bi Feiyu.The Moon Opera[Z].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09.
[2]毕飞宇.青衣[Z].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
[3]Goldblatt,Howard.Blue Pencil Translating:Translator as Editor[J].Translation Quaterly,2004(33):21 -29.
[4]韩喆.浏览疼痛:毕飞宇小说印象[DB/O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 - 01 - 05/content_5565756.htm。
[5]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10(6):10-15.
[6]胡也.给语言插上羽毛[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958640100n2rn.html.
[7]华慧.葛浩文谈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N].东方早报,2009-04-10.
[8]康慨.一少二低三无名——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N].中华读书报,2011-01-12.
[9]厉振羽.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译不了贾平凹的《秦腔》[N].西安晚报,2003-03-24.
[10]刘锋杰.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分析[J].中国文学研究,2006(1):56-63.
[1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iv.
[12]谢安良.毕飞宇:文学的时代已过去,但文学不会死[N].宁波日报,201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