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革/文
(作者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林环保)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结果,也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新农村建设面临资源禀赋差、农村面积广、产业支撑弱、农民增收难、劳动力素质低等现实问题,加快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新时期重庆“三农”工作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
进入“十二五”的2011年,重庆的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业全面增产丰收,农民收入继续大幅增长,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在全国的位次明显提升。2010年,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农产品总量大幅增长,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全市主要农产品指标在全国位次有新的提升。农业板块建设力度加大,主导产业优势比较突出。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市场空间巨大。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稳定提升。农业产业的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得到优化、改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低投入可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思潮不断涌现。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组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兴办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产品由粗放型向精深加工型拓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使农业产业链条得到延长,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一是农业基础不牢,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的威胁、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二是农业生产结构趋同,区域布局仍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在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仍未真正形成,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仍比较严重,不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效益低。主要是加工与农产品生产脱节,加工总量不足,精深加工程度较低,技术装备落后,制约了农产品效益增值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四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五是农业外向度偏低。农业基本上是以内向型为主的产业架构,出口创汇比重不大。六是务农劳动力素质不高,文化素质较低,吸纳新技术的能力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七是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农业面临污染、养殖业有害添加剂未得到有效遏制,工业“三废”对农业侵害呈不断加重之势。八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重庆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应因地制宜、不断尝试,可采取四种运行模式:
一是出口创汇型运行模式。利用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采取政策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名优水果和优质家禽等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通过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是龙头企业拉动型运行模式。该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中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在土地和劳动力都相对集中的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与生产基地或农户形成有机的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
三是农业科技园型运行模式。由政府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四是山地园艺型运行模式。通常适宜山区农业建设,是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的产业和项目,将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
发展现代农业的“156”基本思路:即“一种模式”、“五重架构”和“六项保障”。“一种模式”即以资本为后盾、以科技为支撑、以劳动力为保障的资本、技术、劳动力“三位一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五重架构”是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基础,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支撑,以培育壮大一批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为目标的科学架构。“六项保障”即资金保障、技术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等确保架构合理搭建、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1.加快八大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根据现有基础和开发前景,重庆应重点发展壮大优质粮、“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优质果茶、优质畜禽、水产、特色产品、旅游观光农业八大优势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色”的发展方式,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
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要重点发展肉类、乳品、淡水产品、无公害蔬菜等“菜篮子”产品深加工。优质果茶、蜂蜜、食用菌、魔芋、银杏、烟草、中药材等名特产品精深加工以及饲料业加工。在加工层次上,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大批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全力打造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航母”。
2.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要着重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上下工夫。建立和完善农业优质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建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先进、实用、成熟的农业集成、组装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并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同时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控制源头,强化市场准入;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制定农业地方标准,加强农产品的标识标签工作,建立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和健全例行监测制度;开展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农产品的例行检测,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3.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抓好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机制,完备应急体系,加快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以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建设“三电合一”公共信息平台,办好乡村农村信息服务站试点,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大力加强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积极鼓励兴建发展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形成大中小并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预警机制,及时发布信息,实现产品适时均衡上市。进一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
4.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生态家园建设,实施农业循环工程,实施以沼气为主的“一建三改”项目,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回收处理乡村生产生活垃圾,治理工业废水和有害化学物、有机物污染水体,实现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全面净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提高农业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有自营出口能力的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设备技术,同国外经销商合作经营。积极组织企业到国外、境外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推介洽谈会,利用现代网络营销等开展合作交流,打通外向通道。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企业出口产品卫生注册制度和国际认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完善扶持政策,营造农产品出口的良好环境。
5.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体系,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完善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三是积极支持经营性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
新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科技应用培训,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抓手”,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现代农业企业家和企业经营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加强龙头企业人才的培训和提高,大胆引进和选拔龙头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战略眼光、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