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秀英 钟美兴 张文红 邓作梅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江西赣州341000)
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据预测,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今后仍将逐步上升。为了让肠癌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尽早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而术前良好的肠道准备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预防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年老体弱的肠癌患者很难耐受术前传统的反复肠道灌洗。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1月采用三腔导尿管为年老体弱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具有省时省力、减少不良反应、肠道清洁效果好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4例,男35例,女29例,年龄60~93岁,结肠癌25例,直肠癌39例。根据外科手术指征分别做了根治手术或两步切除。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侧卧,选用F22~24三腔导尿管(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导尿管大小)代替肛管,连接灌肠装置排气,根据癌肿位置确定插入三腔导尿管长度后,在气囊腔注入15 ml左右空气,固定导尿管防止脱出,避免反复多次插管造成肛门直肠黏膜损伤致不适;在导尿管的附腔借助玻璃接头与灌洗液装置相连接;导尿管主腔头端放入便盆引流大便水;先夹住导尿管引流腔,放开灌洗装置夹滴注灌肠液,根据患者情况滴入每次液体量,一般500~1 000 ml,有侧漏的每次灌入少一些,200~300 ml,夹闭灌洗管,放开引流管引流灌洗液,用便盆放床上接或延长引流管用桶放地上接。反复多次此操作,直止引流液澄清为止。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灌肠,每灌一次患者起床到厕所排便,排完后再灌,直至解出粪水清亮无渣为止。
1.3 评价 手术当天对患者进行评价,主要评价项目:(1)患者头昏、眼花、低血糖等不良反应;(2)舒适度,患者的主观感受;(3)导尿管周围侧漏情况,尿垫渗湿程度,严重(++),轻微(+);(4)肠道清洁度,根据医生的术中反馈,好(++),一般(+)。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例)
年老体弱的肠癌患者按传统的方法清洁灌肠,反复地起床上厕所排便,尤其是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很容易发生头昏、眼花、体力不支等低血糖反应和体位性低血压反应;年老体弱的肠癌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灌肠过程中容易发生侧漏,影响灌肠的效果,污染床单位,导致患者舒适度下降,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影响患者的情绪,产生恐惧心理,不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同时肠道清洁度差,容易污染术野影响手术的效果。传统的灌肠方法概括起来存在以下缺点:(1)反复多次插管灌肠,可造成患者肛门、大肠黏膜损伤,增加患者痛苦,存在安全隐患;(2)传统的灌肠方法只能清除乙状结肠以下段大便,而横结肠、升结肠段的大便仍存在,清洁效果不理想;(3)多次灌肠和反复插管还存在癌细胞扩散种植的危险;(4)手术前禁食、禁饮,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昏、眼花、疲乏、低血糖反应、低血容量等发生。反复多次清洁灌肠,又加重以上症状,根据有关报道:反复多次清洁灌肠,患者出现水、电解质丢失占98%,恶心、呕吐占48%,腹痛占88%,头昏90%等不良反应。反复多次灌肠后起床排便,存在跌倒、休克等危险[3]。
采用三腔导尿管为年老体弱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操作流程简单,又能防止灌肠液外溢床上[4],保证灌肠液进入肠腔,增加了舒适感,减少了盐水的浪费。通过反复冲洗达到良好的清洁肠道效果。灌肠过程中患者躺在床上完成操作,避免了患者因反复多次灌肠后上厕所引起的头昏、眼花、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减轻病人痛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曾利辉,田永明,宁宁.完全截瘫病人两种灌肠方法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107.
[2]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灌肠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72-377.
[3] 何玉桂,云嵘,王淑玲.灌肠床的制作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1916.
[4] 李翠娥,柯娟,符湘云,等.灌肠法的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