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听力学教育的发展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1-03-19 10:15刘博韩德民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力学听力专业

刘博 韩德民

纵观全球临床听力学的发展历史,教育是推动其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促进了专业化听力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推出的智能化、专业化设备在临床听力检测中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功能评估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也更加推动了临床听力学的持续发展。就一个发展迅猛的学科而言,这种趋势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保持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同时也要求现在的听力学从业人员迅速提高水平,因此教育培训成为最重要的需求。

1 从儿童听力障碍现状分析,我国是一个需要听力学服务的大市场

研究表明,在中国有很多致聋因素,其中药物性聋是造成我国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原因。由于言语发育是儿童发育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每一个体进入主流社会不可缺少的交流手段之一,而完成良好的言语发育要有正常的听觉系统做保证。目前有一些儿童到了学龄期才被发现因听力损失错过了言语发音的最佳时间,给国家、家庭和个体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干预耳聋的措施方面还有待完善。

世界发达国家的听力障碍发病率约为6%~10%,其中四分之三都佩有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存在数量巨大的听力障碍患者,但却缺乏足够的专业听力学人才,日常的听力学工作常常由临床医师或医学相关领域人员代替完成;更由于缺少听力学家,听力障碍人士在接触听力补偿的高新技术产品时,不能得到高水平听力学的优质服务,因而不能充分受益于引入的现代听力学补偿的高新技术及相关的助听产品。早在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一次题为"耳聋在中国"的会议上,呼吁中国应将听力学发展成为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

2006年韩德民教授曾撰文, 回溯中国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初级、进展和发展三个阶段[1]。人工耳蜗工作技术范围广泛,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协作完成,在我国30余年的探索发展中历经坎坷,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为此,广泛开展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深入开展和普及听力学基础性教育,与WHO配合,大力推动我国防聋事业等等,需要我们振奋精神,勇敢的承担起全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

2 为适应新形势,需要探索符合国情的听力学人才培养模式

听力学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应势而生的,它肩负着历史的重担。听力学教育实质上就是为培养专业的临床听力学工作者提供的专门化教学服务[2]。针对国情而言,就是要提高中国临床听力学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不规范的听力学服务现状,教导他们学会临床听力学的思维模式,培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听力障碍人群服务的能力,进而改变听力障碍人群的生活质量。

就国内现状而言,听力学人员培养的形式应当多样,但贯穿始终的是要以注重实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同时要兼顾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为了更好地追踪国际动态,充分的吸取国际先进办学经验,要将教学活动融于实际,在问题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的助听器产品国产率较低,国产人工耳蜗开发进展缓慢,听力语言障碍检测、训练和康复设备很多依赖进口,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努力探索人工听觉技术的国产化,使先进的技术能广泛地服务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使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有机地衔接。总之,听力学教育要注重实践性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一批具有开发能力和科研潜质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高技术听力学人才,这将是听力学教育的长远目标。

为了上述目标,也为了总结过去十余年的办学经验,承担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2010年在北京召开了听力学教育研讨会,会上来自国内外听力学教育界的亲历者围绕着中国听力师的定位与资质、听力学的教育模式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1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只要坚持努力,克服困难,发展听力学教育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在今后听力学教育的发展中,首先要培养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事(学)业,把握好职业发展方向;要加强各行业交流,提高自身影响力;在保证质的基础上,实现听力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使听力学教育的质和量协同发展才能冲破目前的教育瓶颈,使学科逐步发展壮大,听力学教育的发展仍要靠众多听力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来继续推动。

3 以职业定位为导向,促进听力学教育规范化和学科的发展

1996年10月中澳听力学教育正式在北京开学,2000年国内第一个正规的听力学学位教育工作在首都医科大学以及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建立并启动,第一批听力学本科学生来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96级学生,此后逐步建立起了我国正规的听力学教育培训体系。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针对我们的国情和教学需求,学校聘请了耳鼻咽喉科及听力学界的著名专家教授授课,其中部分课程由外籍专家执教,教育模式则采用灵活多样的理论学习和一对一的临床实习相结合。总的来说,这样的办学宗旨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学生能提供活跃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氛围,并创造多样的学习锻炼机会。

由于本科生教育的学制过短,难以培养出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听力学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临床听力学的高级人才,首都医科大学于2003年开设了七年制临床医学(听力学专业方向)专业,首届学生于2010年毕业,他们参加了临床医学生的全部课程学习,同时兼顾学习了听力学专业课程,最后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其他开展听力学教育的学校其教学模式也各有侧重,如:四川大学与加拿大Dalhousie 大学联合培养听力学研究生项目,学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北京联合大学培养了2年制言语康复专业的大专学位以及2003年开始招收的本科学生,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浙江中医药大学自2002年开设4年制听力学专业,毕业后获理学学士;温州医学院自2010年开始探索从临床医学院中选送学生进行听力医学教育的培养,毕业生将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此外,全国各地开展的听力技术学习班成为各大医院培养高级听力医师和技师、普及听力学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良好课堂;卫生部电视、网络系统对基层医院的医师和技术员进行远程听力学继续教育培训也是目前学位教育不能满足需求的良好补充。

大家有目共睹,听力学工作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内容在近年不断创新和深化,从业人员分工愈来愈细,同时又需要整合知识,完善监督机制等。因此要培养具备临床医学、听力学专业、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在临床听力学领域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复合性专业技术人才,不能仅靠几家学校的努力,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因此将听力师作为待开发的国家新职业,首先应明确学科发展的需求;明确听力师职业化管理的需求和从业人员的地位需求,使听力师的职称晋升与专业晋升连接;积极寻求跨行业资源和政府部门支持,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社会力量与劳动部门的合作推动职业考试达到政府、企业、学校的全力支持。

总之,听力学教育是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前进的[3],调整办学模式适应学科发展,开拓中外联合办学的思路是促进国内听力学工作迅速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符合国情的培养模式中发展,达到与国际接轨并具备创新性思维,成为一名在多学科合作中能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的听力学家。

4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 人工耳蜗技术方兴未艾[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881.

2 刘博,刘志成,许时昂,等.临床听力学教育的实践[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9,24:9.

3 冯定香,苏俊.国外听力学教育现况[J].听力学与言语疾病杂志,2009,17:178.

猜你喜欢
力学听力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