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第二中学 李黔宁
笔者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了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了解身边的历史”,就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做了一些尝试。
创设情景是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开展活动的首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感受情景的快乐,引导学生从情景内发现情景外难以领略的东西,从而发现学生自身感兴趣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加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做了精心的准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了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情景: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历史”这个名词是什么时候吗?说到历史,你会想到些什么呢?生活中我们也常说到历史,历史似乎是一个尽人皆知,谁都会用的概念。如我们会提到世界历史、中国历史,我们会说:“自己的历史要靠自己书写”,“写下了历史的新篇章”,“这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大概不会有人刨根问底:历史是什么?历史在哪里?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历史已经过去了,它不能重复,不能修改,不可能重现。那么我们是怎么了解过去的人和事呢?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寻找历史的方向不要只限于书本,可以是人们忽视的遗迹、遗址,也可以是家里收藏的照片、物品以及人们口头流传或者记忆中的故事等等,从而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身感兴趣的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身边的历史;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实际情况组成研究小组。学生共组成了4 个小组:“太平天国在溧阳”研究小组、“货币”研究小组、“票证”研究小组、“老照片”研究小组;由每个小组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由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记录、展示历史的合适方式。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很多学生收集到了票证,有粮票、购米券、购粉券、购油券、猪肉票、鱼票、蔬菜供应票、火油供应券、布票、民用线票、香烟券、工业品券、购货券……可他们不知道这些票证是做什么用的。在我的引导下,“票证”研究小组的成员提出了以下问题:(1)这些票证是干什么用的?(2)没有票证能买到东西吗?(3)当时购买哪些东西要凭票?(4)当时商品为什么要实行票证供应?(5)买东西要凭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这些问题提的非常有价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资源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运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控制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5.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了解身边的历史”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就是学生交流自己寻找到的历史,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对“历史”这个概念的理解。
学生的探究课题和探究的方法、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探究成果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成果的展示形式更是各种各样。这就决定了评价的价值取向要多元化,在重视学生探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
在具体的评价上,我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评价理念,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开展了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评价(这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小组之间的互评。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表现了出来。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收集材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感受到了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