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局 董绍英
你也“追星”?每每和同龄人说我也“追星”的时候,他们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仿佛“追星族”只属于“80后”、“90后”,我这个“60后”应该和这个词一点边儿也沾不上。其实我真的是“追星族”,而且“追星”追到了痴迷的程度,至今执迷不“误”。
2003年4月,我正式接手了汉沽小学的教学管理和教科研工作。按照天津市的统一部署,这一年秋季,汉沽和其他15个区县将同时启动新课改。尽管“非典”疫情使我们计划中的好多大型活动被迫停止,但新课改实验的前期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征得了局领导同意后,我大着胆子承接了“天津市小学更新教育观念优秀课”评选展示活动,邀请市教研室的张健昌主任来汉沽做“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专题报告,组织教研员对学科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开展“走进新课程”系列活动,组织召开研讨会,就汉沽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学科教师培训方案进行切磋研讨,出台《汉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培训工作计划,印发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导读提纲,组织全体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系统学习。这些做法,极大地鼓舞了汉沽广大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投身新课改实验的热情。
然而,真正走进新课改后才发现,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困惑太多了。今天看到这里的做法很好,教师们效仿;明天看到那里的经验很鲜活,教师们借鉴;报纸上说新课改课堂应该是这个样子,教师们跟着学;杂志上说新课改教师应该是那个样子,教师们学着做。仿佛一夜之间忽然不知道该怎么当教师了,“跟风”、盲从现象比较突出。一时间我也觉得茫然了。但我总觉得新课改的实质应该是追求内涵发展,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核心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告诉我:“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该怎样测量学生的个体差异?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又该如何引领广大干部教师切实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这些现实问题摆在了面前。冥冥之中我总感觉有这样一条路,那就是让教师轻松而卓有成效地教学,让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成长,让学校和谐而健康持续地发展,让教育助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条路到底在哪儿呢?就在我苦苦地思索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本书——华国栋先生的《差异教学论》,我被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征服了,这本书让我认定“关注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学”就是我要探寻的路。
于是,我怀着与作者面谈的强烈渴望,走进了中央教科所,找到了书的作者——中央教科所研究员、中国差异教学创始人华国栋先生。在我一口气讲完我对《差异教学论》的理解之后,诚恳地说:“华先生,您一定要帮帮我。作为主管业务的副局长,我追求我在任时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更高水平,如果在我主管业务的时候,能带出一支队伍来,甚至是在我从这个岗位退下来之后,这支队伍也能把汉沽的课堂教学质量推向辉煌,这更是我所追求的,因为这支队伍是推动汉沽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这时华先生笑了,递给我一杯水,让我坐下。他说:“我接触了那么多行政官员,像你这样的还是第一个。这样吧,我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已获批准,正准备在全国开始实验。你可以申请其中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但我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由你亲自担任这一子课题的区域总负责人。”听得出,华先生并不知道有汉沽这个地方。
从中央教科所回来后,我对华先生更加关注了。华先生是中央教科所人事处处长、中国超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数学教育、教师教育、特殊教育研究;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是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项目的国家级专家组组长;发表独著、合著20余种;研究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差异的问题,并提出“差异教学”的理论和主张。当我了解这些信息后,邀请华先生来汉沽讲学、指导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说华先生在天津市某所中学参加课题论证会,我想都没想,一大早就赶到了那所学校,等他们的开题会一结束,我立刻走到华先生面前,诚邀华先生来汉沽讲学。也许是被我的真诚所打动,华先生二话没说,连午饭也没吃,就上了我的车,赶到汉沽,在汉沽一中报告厅为全区300多位教师做了题为“差异教学策略研究”的专题报告。华先生的报告和专著让我们在领略大师严谨务实、求真求是的学者风范的同时,从理论层面上深刻认识了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让我们深切地感到加入这一课题研究,正是解决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的最为现实和有效的途径。这一天是2007年1月5日。
就这样,华先生亲自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之子课题“学科课程中实施差异教学的研究”以2007年5月28日的开题仪式为标志,正式进入汉沽,并由此开创了由行政部门牵头(作为主管局长的我任子课题区域总负责人)、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教育科研新局面,华国栋先生和他的访问学者也应邀走进了汉沽中小学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师能有机会与大师面对面,亲自接受大师的现场指导。从此,三四年的时间里,华先生多次来汉沽,进课堂、做报告、指导课题研究。
随后,在全国总课题开题仪式上,受华国栋先生的指派,我做了典型发言:“以差异教学课题研究为契机,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2008年,在该课题的第一次全国年会上,华先生又点名让我做了题为“加强管理,注重实效,扎实推进课题研究”的典型发言,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及与会者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展示了汉沽的教育科研面貌,提升了汉沽的教育形象。正是有了这两次“亮相”,才使我成功地申请到承办该课题第二次全国年会的机会。2008年11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第二次年会在汉沽召开。这是汉沽教育史上承接的规模大、范围广、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一次空前盛会。围绕“课堂上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主题,来自全国13个省(市)、69个教育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带着精选出来的31节研究课,分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在7个授课点进行了现场展示。来自北京、江苏和汉沽的课题组成员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全国教学艺术大赛评委徐长青到会并作现场点评。在年会最后,华国栋先生做了“课堂上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实验与总结”专题报告,总结了课题研究开展以来的成果及不足,并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由华国栋先生作序的《个性飞扬,和谐成长——汉沽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案例集》一书,也在那一天面世。汉沽6位教师的案例被收录到书中。看到汉沽的校长和教师们不出家门就能观摩国家级优秀课、聆听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报告,特别是看到他们那如饥似渴的求知目光和脸上洋溢着的幸福感,我倍感欣慰。我知道,这条路我走对了。我从心底感谢,感谢让我从盲从走向专注的导师——华国栋先生。
与徐长青相识是在1999年。
1999年,我通过公开招聘,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到汉沽教研室任副主任。当时,听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许声,自己真的觉得有点“春风得意”,有点“飘飘然”了。
就在这时,我作为青年会员参加了民进天津市委会召开的优秀青年会员表彰大会。就是在那次会上,徐长青作为优秀青年会员的代表做了精彩的发言,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再加上连珠的妙语,简直就像一个“大明星”——一个道德品质优秀、思想内涵深刻、文化底蕴深厚、业务功底扎实、能力水平极强的“教坛明星”。
正是见识了徐长青的风采,才使我一下子从“春风得意”中警醒:作为一名教研员、一名教研室副主任,无论是学识功底还是能力水平,较之当时还只是一名普通学科教师的徐长青来说差得太远太远。与徐长青相比,我只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清醒后的我开始“迷”上了徐长青。于是,我开始了“疯狂”的阅读——《中国教育报》、《天津教育报》、《人民教育》、《天津教育》、《江苏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报刊每期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学会生存》等也摆在了案头,《教育新理念》、《国际教育新理念》、《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等都成了我工作的指南。大量的阅读填补着我头脑中的空白,丰富着我的知识底蕴,也锻炼着我的口才。更为重要的是,读书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最初的文字摘录,到引发思考;由生搬硬套,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自己成长的脚步声,能感觉到自己在日渐成熟。由于我和徐长青同是民进天津市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因此也就有了更多向他学习、请教的机会,同时也渴望请他来汉沽讲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2002年我竞聘到教育局副局长的岗位,这种渴望就更加强烈了。2005年11月12日,汉沽一中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小学骨干教师们聆听了徐长青的报告“预设与生成”,就是这场报告,让汉沽的好多教师都成了徐长青的“粉丝”。从此以后,我们就“粘”上了徐长青:请他来汉沽做观摩课、做专题报告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尽管这样,教师们还是觉得“不解渴”,于是,我带着几位教师专程去拜徐长青为师,在徐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这些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徐长青的引荐下,我们还请到了赵景瑞等全国知名教师来汉沽做课、讲学,“徐长青工作室”也走进了汉沽。
因为有了这样的机缘,我也就有了参加一些大型活动的机会。今年3月,在第二十五届“创新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上,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先生主持的“教学艺术名师论坛之名师成长沙龙”。特别感到荣幸的是,在3月12日的数学专场开幕式上,受中国教育学会现代教学艺术研究总课题组组长刘显国先生的邀请,我走上了主席台,做了题为“羡慕、感谢、牢记”的即兴发言,那是我曾见到的最大的场面——50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全国知名专家在场——那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舞台!我从心底感谢,感谢把我从“井底”推向舞台的恩师——徐长青。
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的导演、副团长马路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圈里的大明星。2003年8月,我随民进天津市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们去北京参加“京津冀青年会员培训班”,马路也在这个班里。马团长高雅的气质、儒雅的风度、优雅的举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随着活动的增多,与马团长接触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我土生土长在农村,深知农村文化艺术的贫乏,更深知农村孩子对高雅艺术的向往。因此,把高雅艺术带进校园,让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在家门口欣赏高雅艺术,成了我的梦想。
2006年8月,马团长来汉沽参加培训。在课余聊天时,我向马团长请教文艺团体有没有“文艺扶贫”项目。可能我的表述不是很清楚,马团长追问我为什么会打听这个。我说,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高雅的艺术带进校园。由于汉沽离市中心较远,我们的学生到市里来观看大型演出、欣赏高雅艺术不太现实,身边又缺少文化艺术氛围,他们在课余时间就只有进课外辅导班、特长班,或在家看电视。好多艺术形式如木偶剧、儿童话剧等他们只有在电视上看过。我特别想让我们的学生观看,可我又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所以我就想能否通过诸如“文化下乡”或“文化扶贫”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们在家门口或在校园里就能观赏到高雅艺术。姑且不论高雅艺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单说让学生能有机会“见识”一下,让他们在记忆里留下终生难忘的片刻,留下值得回味的真情,留下值得感动的瞬间,就是很幸福的事了。听完我的絮叨,马团长笑了。他说:“听着你讲这些话,我很感动。作为一名副局长,你还想着让学生们‘见识见识’,就凭这一点,你的愿望肯定能实现。”他向我介绍说,每年市委宣传部都组织“文化下乡”百场演出活动,这些年还真没在汉沽举办过。他说他会把我的想法反映给团里的。
从那以后,我天天都在期盼回音。终于在2007年11月4日这一天,盼来了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的领导和演员们。他们精心捧出的木偶剧《大肚弥勒佛》在汉沽大剧院成功上演4场,汉沽中心城区小学3至5年级的学生和5所国办幼儿园的教师、家长和小朋友们观看了演出。看戏那天,不光学生们,就连带队教师都像过节一样兴奋,他们观看着、欣赏着、感动着……
有了这次尝试,我的“胃口”也大了,我多想让我们农村的学生也能和城里的学生一样能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啊!后来,在民进天津市委会李敏龙秘书长的协调下,在汉沽宣传部门的支持下,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和市文化局倡导支持的“天津市优秀儿童剧走遍津沽乡村校园每年百场演出活动”,于2008年4月7日在汉沽大剧院首演,艺术家们奉献的大型儿童剧《尼玛·太阳》让师生们感动。之后演出团辗转到汉沽所有的乡村小学和幼儿园,东起百里盐滩的海边校园,西到葡萄园环绕的乡村学校,演员的足迹遍及每一个角落。演员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感动,学生们灿烂的笑脸让我感动,家长们啧啧的称赞让我感动……太多太多的感动,汇成两个字:感谢,感谢让我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良师益友——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