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10年,让我们对由上海世博会引出的城市发展的话题高度关注,让我们期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而现实生活中,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现代城市普遍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及居民幸福指数下降等“城市病”,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那么,什么样的城市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如何发展,才能避免愈采愈严重的“城市病”?这不仅是2010年留给我们的话题,更是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亟须思考并解决的时代命题。
而环境宜居城市发展模式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宜居城市,是环境宜人、居住舒适的城市,是市民生活得健康、方便、舒心的城市。政府应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积极创建环境宜居城市,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数,为市民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园,让他们“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睡个安稳的觉,吃上放心蔬菜,在一个绿色环境中生活”,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交通拥堵、房价居高、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无处不在的噪音、时而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无奈的“蚁族”和“蜗居”……一系列“城市病”也以罕见的速度集中爆发,让越来越多的人发觉,大城市离“宜居”似乎越来越远。
究竟什么样的城市算宜居?2007年,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牵头完成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的验收。根据该标准,可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度和综合评价七大项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宜居程度,综合宜居指数在80以上,就可称之为“宜居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宜居城市”的概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
特大城市离宜居越来越远
为了避开早高峰,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刘文波每天6时就要出门,赶往位于东三环的公司上班。“其实公司正常上班时间是9时,但如果7时开车出门,正好赶上早高峰,肯定会迟到。”刘文波告诉记者。除了要早出门外,为了避开晚高峰,刘文波几乎每天都“主动”加班,20时才下班回家。“实在不想把时间都‘堵在路上。”他说。据了解,目前北京的交通拥堵时间已经从2008年的每天平均3.5小时增加到现在的5小时,汽车平均时速仅为15公里。
道路拥堵已是一些城市的常态。交管部门的信息显示,在平日早高峰,早6时30分到8时30分,北京的拥堵路段多达100条;直到上午9時,仍有近90条城市主干线和城市快速路上的汽车时速低于20公里。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和宜居生活”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介绍,他的课题组研究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15座主要城市发现,这些城市的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需要39分钟,而欧洲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居民平均耗时仅27分钟。
为此,这些城市居民每天上班单行比欧洲人多消耗288亿分钟、4.8亿小时,“以上海每小时创造财富2亿元计算,15个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牛文元说。
事实上,交通拥堵只是“城市病”的一种,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城市病。
“城市病”的对立面是城市的宣居性。每个人都希望,城市既是繁华现代的,又是宜居舒适的。
中国城市管理协会会长罗亚蒙介绍说,宜居的标准有很多,但根据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城市是否宜居,有一条“红线”即环境承载力。“在人类活动强度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之前,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城市宜居性越高;但在人类活动强度超过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之后,人类活动强度越大,城市的宜居性越低。”
城市是否宜居取决于细节
婴儿车就是一个细节。
“首先,婴儿车能不能上街?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的设施和道路是否无障碍、安全性如何。其次,是愿不愿意上街,现在城市最大的污染是汽车尾气废气,我为什么要让孩子上街呼吸废气?再次,是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父母有没有时间推着婴儿车到街上去,有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天伦之乐?”上海市建交委新闻发言人沈晓苏说,婴儿车在街头出现的多少,正是一个城市宜居水准的全面考量。
令人欣慰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在世博会召开之前,上海96%以上的道路口都设立了原始坡道,公园100%实现了有坡道。为改善空气质量,世博园区公交车采用了新能源。
当然,这还不够。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说,要建设一个和谐城市,它的基础必然要走向绿色。无论东方、西方,都是同样的历程。因此,牛文元对和谐城市有一个基本的定义——它是具有特定的人口数量、空间规模、经济强度、社会成熟度、人居的适宜度、文明认知度以及环境的缓冲能力、生态的自净能力、创新推进能力的综合表达。一个宜居的城市,必然包含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
中国的城市还在不断长大,长大了的城市街头是不是能有市民悠闲地推着婴儿车?热爱城市的人们在期盼。
实施“绿色工程”让城市更宜居
如何让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东西方城市都在思索的问题。发达国家已开始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后石油时代”的坐标上进行创新设计和规划。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加里哈克介绍,纽约将通过各种策略每年减少碳排放3360万吨:减少城市外延,使用洁净能源,建造节能楼宇,扩大公共交通体系的网络覆盖,改变主要的交通干道,划分出人行道、自行车道、公共汽车道:小轿车道:在纽约的节能建筑里;50%的水可以回用……
在费城,一项“绿色工程”正在实施:70%的楼宇将进行维修,20%的能源须来自可再生能源,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保证75%的居民10分钟内走到一个公园,10%的公民10分钟内走到本地的超市或食品店,汽车的行驶里程要减少10%……
城市化进程也可以不破坏本地的建筑与文化。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建筑和城镇规划理工学院院长穆罕穆德泽鲁阿勒,特别介绍了阿尔及利亚的南部小村的改造范例。小卡寸城市化改造充分强调村民参与、听取村民意见,村里的古建筑都得到保留,街道、胡同进行现代化改造,既保留当地特色,又让当地基础设施实现了城市化。
国情、“城”情不同,城市选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未必相同,但殊途同归。吴志强认为,中国没有足够的资源复制西方的城市化,应该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一个宜居的城市一定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城市身份”。
政府层面:建立科学工作机制
如何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政府作为管理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是宜居城市建设政策的制定者、实施
者,是宜居城市建设管理的系统中枢和调控中心。在现代城市逐渐向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平等与生态保护充分融合的人居生态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因其特殊的地位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因此,建立一个“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社会参与、制度保障”的科学工作机制,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所在。
要制定建设宜居城市的战略和规划。战略对城市发展的目标、方向、途径等所作的宏观谋划,是对城市未来形象进行定位的重大抉择。制定符合宜居城市内在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驾驭宜居城市发展全局的重要手段和首要环节,是实现宜居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做好宜居城市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将有助于规划对宜居城市建设的科学引导,通过对工业、农业、能源、交通、旅游、重大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和综合性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技术路线中体现出宜居城市建设的思想。
制定宜居城市建设的科学指标体系。建设宜居城市要有科学的指标体系作为政府工作的依据。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建构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现状,体现时代性、地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拓宽社会参与宜居城市建设的渠道。宜居城市的建设是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的参与。欧美国家成功的宜居城镇建设经验告诉我们,要尽可能鼓励社会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政策的制定、项目的建设推进过程、后续的监督监控,都要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听取群众的意见,发动除政府机构以外的广大市民与各种組织的积极参与,并增加透明度,完善城市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完善建设宜居城市的制度、政策保障机制和体系。规划实施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政策支持体系是宜居城市建设的保障体系。建设宜居城市要有科学的规划实施机制,要有一个规划委员会机制来统筹、协调、推进规划实施,做好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价工作: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动员机制,统一各级领导、各个部门的认识和全体市民的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共同推进建设的局面,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鼓励城市各组织、各阶层的广泛参与,调动他们的创新力,大力集聚人才,以强大的科技后盾作为支撑,如鼓励生态适应技术的研制、引进和推广。
市民:什么样的城市才宜居
“宜居”,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百姓满意。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宜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熊榆:29岁,博士生导师
对于宜居城市,熊榆的理解首先是居住环境的舒适,业余生活的丰富。其次,城市的规划要有利于年轻人的发展,比如工作、房价都要在年轻人可承受的范围内,不能给他们太多压力,否则他们迟早会逃离。另外,养老保障体系要健全,要做到老有所养,不应让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再次感受到生活的压力。
董俊:39岁,俊龙汽修厂老板
拥有一家大型汽修厂和五家轮胎店的董俊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2001年下岗后开始自主创业。董俊说,他是一个生意人,一个城市对商人的包容度对他来说最重要。杭州就让他觉得很舒服,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享受绿色植被,最关键的是这里拥有很多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政策,简直就是天堂。董俊还特别提到,杭州的茶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品质生活。悠闲的人可以坐在茶室聊天,休息;商务人士可以在茶室约见客户,他的很多笔生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李玲:40岁,家政服务员
李玲有两个女儿,全家四口从安徽举家迁移到杭州,至今未脱安徽乡音。她认为,能够善待外来务工者的城市才是适合居住的地方。
“我刚到杭州的时候,很多城里人对我们不太友好。前几年做保姆,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他们第一个怀疑的就是我们,但现在不会了,现在的东家都很尊重我们。”李玲还说,虽然他们吃了很多苦,却得到了这个城市的认同,月工资从一开始的几百元到现在的两千多,居住的房子从原先四人挤在10平米的临时房,到现在租住在滨江一套80平方米的二居室。“如果在这里住得不开心,我们怎么会租这么大房子呢?”李玲满足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