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内容要素影响下的知识演化悖论

2011-03-18 01:38毋江波毋晓刚
图书馆 2011年5期
关键词:体例工具书体裁

毋江波 毋晓刚

(山西大学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知识的演化传播是历史的,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其《知识考古学》一书中,运用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提出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权力”建构了“话语”,而话语建构了知识的“秩序”〔1〕,启发人们重新考察知识的基础及其成长过程。在知识演化的历史中,书籍起了传承历史、保存知识和促进知识增长和传递的重要作用。对书籍而言,载体是外在的物理状态,而其所记录的知识、体裁和体例才是书籍内在价值的体现。书籍的内容,不仅是客观知识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向度。随着书籍的发展演变,由书籍内容所反映的知识及其体系的演化也体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取向。

1 书籍的内容构成

1.1 知识

知识是书籍的内容主体。本文把知识作为第三世界的客体加以分析〔2〕。“知识隐含或存在于三种地方:(1)隐含在自然与社会的现实与历史之中,有待人的认识和挖掘;(2)投射在人的大脑中,人通过与自然和社会的交互,形成对其本象和法则的认知;(3)记录在一定的媒介(或载体)上,这是人将其大脑中对自然和社会本象和法则的认知重新编码存储在其它媒介(如书、文件、报告、网站、录像带等)上。”〔3〕隐含知识的一部分是还没有被发现的知识的未知状况,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另一部分存在于主观经验的第二世界,缺乏实在的形态。比较而言,把知识表达和表现出来,记录在一定媒介上,如书籍,就提供了通过分析知识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和表现形态,如知识分类,进行直观具体的知识演化传播研究的途径。

1.2 体裁与体例

体裁和体例都是知识内容的表现形式,体裁是“一种作为我们文化成员的说话者的有步骤的、有目的的活动类型”(Manin1993),是各类书之间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知识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文字及其意义的不同组合,运用修辞、比喻等手法,表现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乐谱等各种文学体裁,通俗读物、专著、教材等各种文献体裁等。交流的目的决定了传播中知识的体裁,可以说有多少交流目的,就有多少表达知识的方式。抽象的各种体裁有一定的模式,具体的体裁运用则各具特色。同样的文字,同样的文本内容,不同的体裁对书籍内容的揭示程度、数量和效果都会不同。体例则是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主要表现为记人、记事的方式,标目、征引的格式,内容的布局和编排,体现于书籍之中,即各部分知识的组成及其位置,如章节安排、目录、参考文献、附录等的格式、位置、内容项目等。

2 书籍分类

书籍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建立书籍的分类体系,不仅有助于系统化地管理书籍,而且可以实现对书籍知识的间接分类,在疏通人与知识的交互渠道的同时,使知识演化传播的路径得到拓展。书籍制度和书籍抽象形态的各种组成要素都可以作为书籍分类的依据:从书籍制度出发,按文字形式,书籍可分为中文书、英文书等;按载体形式,书籍可分为简书、帛书、莎草纸卷、羊皮书、纸书等;按装帧形式,书籍有精装书、简装书、袖珍书等类型;按制作方式,又可分为刻本书、写本书、印本书等。

随着知识的演化传播,基于知识内容的书籍分类体系也在不断演化。如我国汉代的《七略》、宋代的《通志·艺文略》、近代的《西学书目表》、《译书经眼录》等书目;国外早期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培根的科学体系,近代有杜威的《十进分类法》,将图书分为总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言、纯科学、应用科学、艺术、文学、史地十类,奠定了现代图书分类法的基础。当今,西方有大英百科全书的分类体系,国内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分类法,世界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图书分类标准。

随着知识的增长,知识的层次性在增强,知识体系也日趋复杂,不仅使书籍的数量增多,而且促成了书籍传播知识的分工,于是产生了工具书。工具性是工具书的基本特性。不同类型的工具书,对一般书籍的知识元素选取的部分不同,处理的深度不同,处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功能也就不同,具有各自的特性。从数量上看,不仅工具书有很多类型,每类工具书有很多种,即使一种工具书也数量可观,类型多样,使工具书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很强的层次性,不仅有一般书籍的工具书,还有工具书的工具书,如书籍目录。同时书籍的层次体现出知识的逻辑性,知识内容既有垂直的连续性,又有水平的交叉、互补或者包容、平行等各种关系,表现为工具书在传播知识过程中的组配使用。此外,作为书籍的一类,无论是资料性强的工具书如类书,还是功能性较突出的工具书如图表、书目、字辞典等,都同时具有书籍的所有特性,尤其是知识性。

一本书的产生有其历史和生命周期,不同类型书籍的产生、发展也是动态的。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书籍无论在类型上还是功能上都有不同的表现,按着各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个动态演化的知识群。

3 基于书籍内容要素的知识演化分析

3.1 知识分类及其演化

根据波普尔的思想学说,知识属于自在陈述的第三世界,随着时空条件的转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而不断演化,这种演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知识分类体系的变革。书籍的分类不仅可以作为分析和反映知识或学术的源流和进展的参照,如我国的目录学体系、思想和方法;而且可以作为引导人与书籍知识交互的门径,如《杜威的十进分类法》,奠定了现代图书分类法的功能基础。无论是基于知识的科学性还是基于知识的实用性,无论是以图书分类法为代表的间接形式出现还是对百科知识的直接类分,分类体系都成为一种规范或者标准,通过分类,知识得到系统化的整理和反映,各种知识有了归属,以类相从。但在知识整体的前提下,现实中知识的时空分布又是非规范的,不同的时空背景之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知识分类体系,相对于知识的总体而言,每一种分类体系都是部分的和不完备的。不同分类体系之间的差异,如形成于不同时空环境中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对知识的不同分类(如表1),反映出的就是知识演化的不同时空现实。

表1 《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知识分类体系比较

从以上两种知识分类体系的类目设置和归属关系看,在同样的百科视野之下,中西方代表性出版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哲学社会科学并称,下设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等子类;而《大英百科全书》则把历史、地理、哲学与宗教并置,分别单列为一级类目。不同的知识类目设置及其归属关系,反映着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知识现实,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表现为知识的位置不同,各类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比重不同,知识演化的路径和取向也随之不同。百科知识体系的建立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文化具有固有的延续性和持久性,不同的知识分类体系反映着不同的时空文化,成为知识演化取向的一种内在作用。如在自然和人为的关系上,在人的自觉意识、自我意识确立的过程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努力将人投入自然之中,坚持了有机联系的整体观,反映在类目设置上,就没有专门的人物类;而《大英百科全书》则反映出西方浓厚的宗教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不仅专注于对事物本质的区分和细心的分解,而且每一个一级类目之下都专设了人物小传一类,与目录学中以著者为中心的思想相对应,强调了人的独立主体性。又如宗教类知识的类目位置及其归属,同样体现并影响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知识演化现实。在西方,宗教传统源远流长,渗透在人们的各个生活和思想空间,广泛的社会基础使宗教及其相关知识不仅在知识总体中占据显要位置,得到长久、稳固的发展,而且成为影响知识演化传播的核心文化因素。相反,在中国尽管也有宗教流传,如外来的佛教、本土的道教等,但中国的传统是皇权至上,各种宗教产生以后,都处于封建皇权的控制之下,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和发展空间,倡则兴,压则衰,使得宗教及其相关知识发展有限,不足以单独成类。可见类目体系在反映文化现实的同时又对知识的再生产等演化传播过程施加了一种反作用。

分类体系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象征,是依据一定的时空背景,建立在人类对知识的理解和解读之上的、由人类加工、梳理之后的产物。通过知识谱系的沿革反观知识生长中的积聚和演进,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成为一种常规的思路和方法。知识分类体系通过类目设置、归属关系等,对知识的演化传播施加影响。由于人的观念或思想等主观因素的介入和时空背景的差异,分类体系先天具有了主观性、时间性、空间性的局限,只能反映局部而无法代表知识的整体分布和演化取向。

3.2 体裁与知识演化

体裁是知识的表达方式,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强调的知识内容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知识传播效果。从小的组成单元字、词、句,到大的篇、章、节,再到类聚成集,层层递进,各种组合方式、方法,构成了一系列语法规则,按照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则,知识以不同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书面语、术语或者口头语、俗语。文章固有的对话结构是风格和比喻的措辞技巧,体裁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措辞的艺术。体裁对知识演化传播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传者和受者的交流之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话语体系,知识交流的对象、效果和时空往往不同。

(1)体裁的空间性与知识演化

在整体知识的背景下,知识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知识各自有相对独立的演化传播空间,在不同的空间之间,知识的演化传播表现为外部化和内部化的交叉。如一般性的知识可以简单分为精英知识和大众知识两个层次,交流的对象分别对应科学社群和公众,知识的外部化和内部化的过程表现为知识在科学社群内部和公共领域之间的交互。

在科学社群内部,科学知识的各个领域自有一套“方言”体系作为内部的知识表述规范,科学论述采用各自的话语体系建构各种论述和证据,促进了知识的内部演化和消化。但是,科学术语在科学社群外部并不通用,经典著作的科学化表述反而阻碍了交流对象向科学共同体外部公众的扩展,限制了知识传播的外部化。

如一部《上下五千年》,将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尽收其中,内容包罗万象,卷帙浩繁,如此大部头的书,只有专门的史学家群体才能胜任。同时,编辑制作必然需要很高的成本,知识含量、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条件限制了书籍的流通数量和空间范围,使其一般只能在一个史学专业群体甚至其中的精英内部流通。知识的内部演化,虽然可以促进知识达到有效的积累,不断从量变达至质变,但同时语言的规范化和思维的常规化也隔断了知识汲取外部观念和知识因素的路径。所以知识在内部演化的同时必须外部化,如科学知识表述由专业化转换为通俗化,就是科学知识外部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陕西旅游出版社将《上下五千年》改编成了薄薄的上下两册,不仅根据史籍材料对内容加以组织和剪裁,按历史顺序编写,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成,还适当配以有欣赏价值的插图,不加铺陈和描写,成为一套故事化的、通俗的历史读物〔4〕。但在科学知识通俗化、自上而下的演化过程中,被通俗化的只是原本知识的一部分,知识不得不顺应外部公共领域的规则而被选择、取舍甚至转换措辞,这样的工作只有来自科学社群内部、深谙史学的专业精英才能胜任。同时,这部分内部专家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化,如掌握外部语言、了解外部非规范的思想观念等,这一过程又为内部知识从外部汲取隐喻打开了一条通路。可见知识外部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外部知识的内部化,通过体裁的转换,知识实现了内部的演化传播和内外的互动交流。

(2)体裁的知识性与知识演化

体裁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在知识的演化传播中,随着时空条件的转变,书籍的知识主体有时会被新体裁的版本取代,以适应新的交流环境。新体裁版本的出现,使旧版本在新环境下,突出的特殊内容成了原先形式化、边缘化的体裁,蕴涵于体裁之中的知识随之主流化,上升为书籍知识的主体。如20世纪之初,林译小说风行一时,其中林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甚至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和白话文的普及,新体裁的《茶花女》译本不断出现,林译本逐渐被取代,但体裁上采用了雅洁的古文是林纾译本的特色之一,往往被作为古文体裁的典型范例,引入教科书或者专门的学术领域,结果是,原本通俗的文本转变成了专门文本,知识从公众领域进入科学社群内部,知识主体被体裁所取代,表现为边缘知识的主流化。

(3)体裁的时代性与知识的演化

从历史的动态考察,同一种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表述的语辞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虽然表述的对象没有变,但是由于措辞改变了,知识的意义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同样成为知识演化传播的一种取向。如谢泳在其《一本辞典的文化变迁》一文中认为,教科书以及相关的词典,是一个时代文化选择和价值普及的主要途径和结果,并以词典作为参照,对措辞的演变进行了文化分析,说明了社会的突然转型带来的思想变化对知识演化传播的巨大影响〔5〕。文化的承传,需要相对的稳定性。词典是以识字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大众工具书,主要通过释义来传播知识,在文化普及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词典的功能在于解释而不是教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词语会有新旧更替,同一词语的意义也在演变,但是知识的中立性始终是词典的根本特征,个人的评价不应随着措辞的改变而超越对事实的基本描述,但从20世纪30年代编成的《王云五小辞典》到后来不同时期出版的《四角号码新词典》对同一历史事件“太平天国”的解释在措辞上的变化(如表2)却反映出另一种知识演化的现实。

表2 不同时期出版的词典对“太平天国”的解释

《王云五小辞典》编成于1935年,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仍然是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工具书。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突然转型,以后,对四角号码字典进行了多次修订,50年代初、60年代、80年代都有《四角号码新词典》问世。《王云五小辞典》对“太平天国”只是从“国家”的基本组成——建立时间、创建者、管辖区域、存在时段、消亡原因进行了较为中性的描述;而到了50年代,第一代新版《四角号码新词典》的解释,就不仅把“太平天国”运动定性为“农民革命”,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平分土地、男女平等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要求,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斗争的开始。”措辞上从描述变成了正面的评价;60年代版的《四角号码新词典》基本沿用了50年代的表述,而到了80年代,对“太平天国”的性质在“农民革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修辞,褒贬态度更为明确。

词典主要在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流通,他们的知识和思想还处于形成期,对意识形态的强加使得这种传授和获取知识的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局限通过意识领域,会对知识形成不同的看法,这种种态度,又会作为文化选择和知识承传的内在因素,影响知识的演化传播。如对于同样一件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措辞解释,长时间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就会使人们的思维中产生对历史的一种评价态度。对于初次接触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对于历史现象的随意描述,不仅会带给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而且会不断左右他们的意识观念和文化选择行为。此外词典还通过对释词的取舍而进行了知识的预选择,如《王云五小辞典》“宗教自由”词条,解释为“人民信仰宗教,不受国家干涉的自由。”但在以后出版的词典,这个词条消失了。词典的基础性作用又扩大了这种选择的后果,在知识演化传播中间产生的影响被不断放大,直接影响着知识能否流传以及将被怎样对待。

3.3 体例与知识演化

书籍的体例,不仅包括知识内容主体的组织结构,章节安排,而且包括目录、参考文献、附录、注释等辅助部分的著录内容和体式。一本书有一本书的体例,一类书有一类书的体例。一方面,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体例编排,如编排次序的先后等,决定着体例安排下的各个知识单元的位置、存留和重要程度,从而改变了知识在演化传播中的位置和角色。我国目录学传统历来讲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认为“类例既分,学术自明”,所以编制目录历来重视其体例编排,研究目录历来重视考察分析类目的变化、“类序”和“解题”的有无等体例变化情况。类目是部次群书的框架,单就类目的移易一项,就对知识的演化传播影响极大。如《七略·六艺略》列《论语》、《孝经》、《小学》于六艺之后,是从书籍的使用情况出发的安排,因为在汉代,《论语》、《孝经》、《小学》类的字书是学童诵习的课本,是进一步阅读六经的基础,《孝经》处于辅助位置。到了南北朝,王俭在其编制的目录《七志》中列《孝经》为《经典志》之首,使《孝经》成为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类目的移易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随着目录的代代相习,孝经类的知识从边缘,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之一,形成了我国“百行孝为先”的文化传统。

除类目之外,目录中“类序”有穷源至委,究学术源流之功用;“解题”则重在解释篇题,论其指归。我国自西汉向歆以来,主要出现了三种目录体例:(1)“类序”、“解题”都有的目录,如《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2)有“类序”而没有“解题”的目录,如《汉书·艺文志》等;(3)只登记书名,“类序”、“解题”都没有的目录,如《通志·艺文略》等。〔6〕其中,没有“类序”和“解题”的登记性目录,主要著录书名、卷数和撰人,登记之时,多有书在,对书的内容可以考见,类例分明,自可条理百家,简洁明了;但书籍的流通是有一定周期的,总是新旧更迭,此消彼长。当书籍文本退出流通之后,如果只有书名借着目录保存下来,无“类序”提供知识演化传播的背景,无“解题”提供了解书籍前因后果、内容梗概、作者作意等内容,对于知识的取向,可以考见的线索就有限了,随着原书的亡佚,目录对书名的记载和保存,就只能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了。

同时,体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体例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体例的发展变化表现出的知识,常常是透过形式分析内容的一条途径。如书籍具有先天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同类书各有详略主次,不同类书互为部分,互为条件,存在或远或近的渊源关系,使得书籍总是被交叉和搭配使用。参考文献、注释等体例不仅反映了书籍知识通过各种使用途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且原本流失的知识可以以新的形式得以保存和流传。如以《七略》借《汉书·艺文志》得以保存为先,以后历代官修目录都由于在史志目录的编写中作为重要参考而留存下来,编写的初衷在于使史志目录更完备,而随着知识的演变,对于目录的功能、价值的解读和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史志目录可以作为因,官修目录可以作为果,促进知识还原,形成一种反向的研究思路。

4 结论

书籍知识及其体裁和体例是书籍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以人为主体的主观经验世界为中介,才能实现对知识内容的解读。知识藉由书籍的分类,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象征,同样是依据一定的时空背景,建立在人类对知识的理解和解读之上的、由人类加工、梳理之后的产物。知识分类体系通过类目设置、归属关系等,对知识的演化传播施加影响;不同的体裁和体例,改变了知识的表达方式和组织结构,也同时改变了知识的时空特征以及知识本身在知识总体中的地位。主体对书籍的态度、对书籍知识的安排以及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都成为了影响知识演化传播路径和取向的重要因素。书籍的内容特征所反映的知识演化取向只能是一种知识现实的近似或者模拟,并且也只能反映局部,无法代表知识的整体分布和演化取向。

1.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三联书店,2005:50-57

2.(英)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陈国权.人的知识来源模型以及获取和传递知识过程的管理.中国管理科学,2003(6):86-94

4.王辉编.上下五千年.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

5.谢泳.一本辞典的文化变迁.选自:东方文化.2002(4)

6.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129-143

猜你喜欢
体例工具书体裁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诗词工具书二种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网络时代工具书阅览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