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东(巢湖学院 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皖志的编纂,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自汉至隋唐,皖志的主要名目是地记、郡书、人物传、风俗传、图经等,内容记载以地理为主,体例尚未定型。虽然这一时期的志书一部未存,但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学者的考证,①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2;宫为之.皖志史稿[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刘尚恒.安徽方志考略[M].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印行,1985.为数不少。地记有东汉朱瑒的《九江寿春记》、三国魏人崔玄山的《濑乡记》、梁萧几的《新安山水记》、梁王笃的《新安记》、晋纪义的《宣城记》、南朝宋刘澄之的《豫州记》、南朝宋王玄谟的《寿阳记》、唐范传正的《宣州记》、宋范致明的《池阳记》、宋宋祁的《寿州风俗记》、宋刘荀的《都梁问记》,以及撰者不详的《淮南记》《淮阳记》《庐江记》《姑孰记》等。郡书能够被确切考证的仅三国时期的《庐江七贤传》,但与皖省有关的却不少,如《沛国耆旧传》《吴先贤传》《汝南先贤传》《徐州先贤传》《楚国先贤传》《丹阳尹传》《竹林七贤论》等。隋唐时期,郡书逐渐衰落,地记的编修也进入低潮,图经开始流行。皖省编纂的图经有《宣城郡图经》《濠州图经》《庐州古图经》《舒州图经》《池州旧图经》《新安图经》《歙州图经》《望江县图经》《泗州旧经》等。
宋代是我国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修志的组织形式及规模超越前代;各种方志的数量大增;内容更为丰富,志体趋于完备;在形式上,图经逐渐被“志”代替。自宋以后,方志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皖志的编修也获得较大的发展。据统计,此时期有名可查的志书79种,其中,图经21种,地记4种,志54种。很明显,两宋时期以“志”命名的志书已占多数。而且,志书记载的重点开始由地理转向人文历史方面。南宋罗愿的《新安志》集中反映了这个变化。从《新安志》记述情况看,其经济、人文方面的内容丰富,地理方面所占比重较小。元代方志继续发展,完成了图经向方志的过渡。《大元一统志凡例》的颁布和大一统志的两次纂修,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方志的发展。皖省在这一时期所修志书,有《庐州志》《无为图策》《宿州志》《新安后续志》《祁闾志》《旌德志》《青阳志》《太平路图经》《六安志》《泗州图策》等。数量虽然不多,但几乎遍布全省各地,淮北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均有志书。明承元后,修志事业更加发达。皖省境内的7府、3直隶州、7属州、49县,均皆修志,共修志书187种,其中主要集中在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四朝。这一时期,志书的篇幅大增,资料相当丰富,体例基本统一,内容较前代增加了有关经济的记述,对当时社会矛盾及农民起义也有记载,是研究明代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料。
清代,皖志纂修进入鼎盛时期。清入关后,出于大一统政权的需要,编纂《明史》、三修《一统志》,以及编纂《大清会典》《清文献通考》等典籍,多次要求各省编纂志书,提供资料,特别是方志“六十年一修”的规定,促进了各地修志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有清一代,皖省所修各类志书322种,其中顺治朝36种,康熙朝80种,雍正朝8种,乾隆朝49种,嘉庆朝28种,道光朝37种,同治朝51种,光绪朝32种,宣统朝1种,加上康熙至光绪所修8种乡镇志,总数达330种之多。
民国时期,中国内外交困,政局动荡不安,修志事业渐趋衰落。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皖省在方志编纂上还是有一定成绩的。民国十九年(1930年),皖省成立了通志馆,负责通志的编修,在其领导下,修有《安徽通志稿》及《安徽概览》。此外,安徽在这一时期还修有大量县志、县志略、县志补、乡土志、风土志、村志、亭志,以及为志书提供资料的书和为小学提供乡土教材的书,合在一起有80种。
综上所述,皖省具有悠久的修志传统。自汉至1949年,皖省的方志编纂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据统计,截至1949年,传于今世的各类志书396种,其中宋志1种,明志74种,清志267种,民国志54种。[1]这些志书可谓是皖省的文化瑰宝。
面对皖省修志的优良传统和流传下来的大量志书,当代人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一是要继承修志传统,继往开来,做好编纂新方志的工作;二是要做好旧方志的收藏工作,尽量将皖省所修方志收集齐全;三是要进行旧方志的整理与研究,使现存的方志得以更好地发挥其功用。
2.1.1 了解皖志发展的历史和所修方志的种类
皖省是我国古方志较为发达的地区,历史上曾产生了一批体例成熟、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志书,并出现过多次修志高潮。了解方志发展的状况,再对照现存志书,就可以使我们大致了解何时佚志较多、存志较多,摸清修志的家底,便于进一步开展方志的集藏工作。皖志种类繁多,按地区分,有省志、府州、直隶州志、县志、乡镇志、村志以及卫所志;按内容分,有通志和专志,其中专志有山志、水志、湖志、堤志、塘志、河志、泉志、溪志、寺志、庙志、古迹志、亭志、园志、书院志、风俗志、文献志等。了解方志的种类,有利于更大范围地收集方志。
2.1.2 利用方志目录和其他图书目录
各种图书目录给我们了解皖志提供了指南,借助于图书目录的检索,便可按图索骥,去探究方志编纂的情况。因此,欲了解皖志的编修情况,掌握、利用方志资料,必须要了解、掌握一定的目录学知识,利用各种方志书目和其他图书目录。
这些目录类型主要有:① 各地方志书目。如:《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故宫方志目录》等,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馆藏方志书目,均著录一定数量的方志。利用这些馆藏书目,是获取皖志的重要途径,如从中发现皖省所缺藏的方志,便可以通过购买、复印、抄写、拍照等手段求取,以充实本省的地方志宝库。本省的馆藏书目亦要充分利用,如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各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要彻底查清、掌握,以获取准确的方志收藏信息。②综合目录和联合目录。如:《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安徽方志综合目录》等。③ 方志提要与考录。如:《稀见地方志提要》,该书著录并提要一定数量的皖志,能使我们从中获取各种线索和信息。《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我们了解皖志、集藏皖志的最重要的工具书。《安徽方志考略》,刘尚恒编著,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5年印行。该书首对安徽方志进行概述,介绍了宋以来至20世纪60年代初省志、府志、直隶州志、县(府属州志)、乡镇志的编修概况,对我们全面掌握皖省历史上方志发展情况很有参考价值。④ 海外及台湾编制的方志目录。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我国大量方志流失海外。美、日、英、法、澳等国对其所藏中国方志进行了整理,编制了方志书目。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欧洲各国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目录》《日本主要图书馆、研究所藏中国地方志总合目录》等。台湾地区现存方志数量较多,并编制了相应的联合目录。如1956年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有《台湾公藏方志联合目录》,1985年王德毅编制的《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等。
从以上情况看,皖省所修的大量方志散存于省内外、国内外,所以欲摸清皖志的家底,进一步开展方志的集藏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各种方志目录和其他书籍目录,利用目录与目录间的对照,进行详实的调查,从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发现所缺少的志书,通过各种途径索取或复制,方可完整地展现皖志这一绚丽的文化瑰宝。
集藏地方志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其价值,发挥其作用,为现实服务。皖志中蕴藏着巨量的历史资料,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我们应充分挖掘和研究方志中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资料,以为今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
2.2.1 整理旧方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方志的珍贵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使用地方志的社会需求日益扩大。但旧有方志因其时代和语言隔阂,很难“古为今用”,所以“重视旧资料的整理工作,把它置于研究课题的领域中,把它作为每一部新志告成后的一项重要工程,同心协心地去发掘、整理、汇编、出版,使华夏文化重要宝库之一的近万部旧志能从半昏睡状态中完全苏醒过来,重现光彩”,[2]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续修地方志工作的若干规定》中,均把旧志整理当作一项与新志编纂同等重要的史志工作提了出来。
(1)制订旧志整理规划。旧方志内容庞杂,整理之前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规划,安排学有专长的人进行整理,保证整理后的旧志能被较好地开发利用。皖省现存历代方志(1949年以前) 中清志占2/3以上,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所以应加大对清志的整理利用力度,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百种精选志书整理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清志的整理。皖省1999年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后,省地方志办公室和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开发旧志资源,计划从1949年以前的皖省历代方志中精选百种,加以校勘、标点,整理编纂成《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出版。与此同时,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皖编志[2000]2号文件向全省各市、县发出《关于做好〈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出版规划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全省旧方志的整理出版工作。2000年11月,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省旧志整理出版委员会,下设《历代方志丛书》编审室,负责制定出版规划、点校通则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安徽历代方志丛书》的规划出版工作。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旧志整理工作。
(2)重新编辑安徽方志目录、提要和索引。1983年编制的《安徽方志综合目录》收录本省现存方志340余种,加上散见于外省的38种,共约378种;1985年编制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皖志396种,但都没有做到全面地著录。因此,再次开展省内外、国内外有关皖省旧方志资源的普查工作,编制一部全面反映皖志家底的方志目录仍然十分必要。在旧志收集齐全的基础上,精选一些较好的志书,特别是稀缺志书,撰写旧志提要。每部旧志应写一则提要,内容包括书名、卷数、版本、收藏情况、纂修者简介、修志缘由、志书目录、主要内容、整体评价等,还可述及政区沿革等内容,以便“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另外,还应编辑方志索引,方便学者和一般读者检索,使旧志整理走向现代化。可编的索引有《安徽地方志传记索引》《安徽地方志艺文志篇目索引》《安徽地方志诗文索引》《安徽地方志地名索引》等。索引的编写应对旧方志涉及到的内容广泛采录,如人物索引,凡旧志中人物、职官、选举、杂录、拾遗等相关类中所载人物的内容,均应收录,每人可按姓氏笔画为序,标注姓名、别名、字、号、别号、引用方志的简称、卷次、页数等。
(3)旧志的辑佚。旧志辑佚是整理研究皖志的重要内容。旧志辑佚能较全面地恢复皖志的原貌,为旧志的研究提供较大的方便,也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历代皖省亡佚的志书有名可查者335种。[3]为反映皖志的全面性和连续性,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辑佚很是必要。辑佚方志必须综合运用方志学、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史源学、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结合现存方志及其他文献的丰富记载,注重考证,力求丰富。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辑佚,一是按历史朝代顺序,每一朝代下先列小序,略述该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方志的修纂概况,以及这个时期方志的主要特点,然后列出已佚的方志。每种佚志先叙文献根据,次记辑佚内容,再述修纂者小传。二是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如以清代皖省八府、五直隶州为单位,先对每府、州的修志情况进行概述,总结本府、州方志特点,然后列出本府、州现存方志和已佚方志,最后对已佚方志的内容进行辑录。无论采用哪种方志辑佚,对辑录的内容均应根据事物的性质进行归类,注出引文者书名及所在卷数,并对其内容及价值稍加评论,为使用者提供参考依据及查找线索。
2.2.2 开发利用旧方志
旧方志资料丰富,信息密集,举凡一地各方面的情况,几乎无所不容。这些资料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为其他正史等文献所不可替代。皖省的文史部门及工作人员,曾根据皖省历代地方志,将皖省历史上近千年的自然资料作系统整理,辑成《安徽地区地震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地区历代旱灾情况》《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和《安徽地区风雹雪霜灾害记载初步整理》等材料,为皖地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就目前皖志的开发利用程度与方志潜在的实际社会价值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继续不断加大方志开发利用的广度、力度和深度。第一,要继续加强方志资料类编工作。方志资料的类编,可根据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科研、生产等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全方位、大范围地进行。除以上已编的几种资料外,还可辑专题资料,如《安徽农业史资料》《安徽工商史资料》《安徽水利建设史料》《安徽天文气象史料》《安徽民俗资料》《安徽地方文献史料》《安徽教育史料》《安徽矿藏资料》,等等。第二,充分发挥旧方志资料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旧方志中留下了许多供后人利用的极为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安徽省全椒县旧志中,有庐州古驿道的内容,县交通志编写小组对这一记载作了实地调查。这时,合(肥)浦(口)公路因有的路段尚不符合二级路标准,汛期多处路段淹水,车辆受阻,事故也逐年增多。交通志编写小组根据旧方志信息和实地调查所得,针对交通阻塞的现状,提出利用原庐州古驿道开辟新线的建议。改线工程被纳入省建设工程计划。新线建成后,缩短了21公里的路程,第年可年节省客运费1000多万元,两年就收回了建路投资。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在1983年5月发出当年有特大洪水的通知,市志办及时整理、编印了《马鞍山口岸地质构造》《马鞍山历年水文情况》《马鞍山历年崩岸、保坍工程情况》《马鞍山历年水位一览表》《当涂县近千年来水灾记录》等5份资料,在7月市委召开的防汛抗洪紧急动员大会上发给各级领导参阅,直接配合了抗洪斗争,起到了良好作用。这些例证充分说明,地方志中蕴含的史料价值、经济价值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没有地方志作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参照的标识和文献基础,就会多走弯路。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为了更好发挥地方志的资政功能,自2006年10月起编纂不定期《治皖一叶》,以史志类地情书为资料主要搜集渠道,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前工作中心,针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精心查找收录我省历史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典故、掌故、轶闻、轶事等,供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参阅、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第三,开发利用方志文化资源,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一是利用方志丰富翔实、内容全面的资料,为文艺创作提供大量积极、健康、有益的题材和素材,为地方文化史的编修提供真实、可靠、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二是通过地方志对一地的人口、家庭、种族、社区、组织以及风俗、习惯、心理、信仰的记述,研究区域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群体素质,探索区域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展现一个地方的历史长卷和文化风貌,提炼足可凝聚人心、激励人心、振奋人心的人文精神,丰富地方文化及社会文明史的内涵。
地方志虽有“资治、教化、存史”等重要的人文价值,但要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变封闭保存的地方志为积极的信息动态资源,开展地方志的推广利用工作,供政府和个人决策参考,真正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旧方志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从财力上予以保证;三是整体规划,合理安排,分期分批地进行方志辑佚,旧志资料整理,编制旧志书目、索引等,抢救珍本、孤本,发掘方志信息,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四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旧志整理工作,使旧志整理工作成为各级修志机构和社会各阶层共同关心的事业。
[1]中国科学院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K].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来新夏.旧方志资料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C]//三学集.北京:中化书局,2002:328.
[3]宫为之.皖志史稿·附录[M]//安徽佚志考.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