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庆
居民消费行为对CPI指数的影响
杨宇庆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250)
文章通过对消费新理念的阐述,试图纠正人们在消费观念上和行为上被动受控于CPI指数变化的消极倾向,消除人们将CPI指数上涨完全归结为一国通货膨胀的应激性反应,主张适当消费、和谐消费,使消费真正能够起到促进生产、改善居民生活的作用。
居民消费行为;CPI指数
CPI指数即“消费物价指数”,是英文“消费物价指数”(Consu mer Price Index)的缩写,它是被用来反映一国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等物价变动现象的统计指标,通常作为观察该国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的变化幅度常常被理解为一国通货膨胀轻重。一般来说,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就称之为通货膨胀(Inflation);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CPI指数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但一国的CPI指数与他国同期的CPI指数内涵并不一致,因为不同国家规定的CPI指数所测量的商品和劳务品种是不一致的,所以单纯使用CPI指数就给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下定论极易偏颇。可见,CPI指数是与其他国家对比的口径缺乏一致性。
同时,CPI指标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只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不能说明一定时期的CPI指标就是当期通货膨胀的证据,更不能给当前经济带来压力,给日后经济发展渲染恐怖。
为使CPI指标真正准确的反映出即时经济发展现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
第一,CPI指标所含商品和劳务的权重必须符合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消费习惯。中国CPI指标包括了食品、烟酒、衣物、家庭设备、医疗卫生保健、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居住等八大类。这种笼统的概念极易受地区、民族和宗教信仰,以及节假日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一国在制定CPI指标内涵时应当考虑这些因素。
物价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CPI指数,但物价的变化程度与CPI指数变化程度并不是对称的:(1)当一种商品物价所发生的变化尚未达到影响消费者正常消费的时候,只是构成对CPI指数变化因素的积累,不会引起社会性恐慌,可能改变的是消费者一些消费习惯,譬如,消费者在没涨价之前可能对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具有随意性,当该商品价格上涨后,消费者往往会改变这种随意性,所以,适当提高物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浪费。(2)当一种商品物价的变化幅度超过一般消费者的正常消费的时候,往往会成为个别消费者作为炫耀的机会,例如,“贵州茅台(飞天牌)”,它的价格正像它的商标一样,早已飞了起来,然而,突破一千元人民币的售价让普通百姓望尘莫及,尽管“贵州茅台(飞天牌)”的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影响几乎为零,但“贵州茅台(飞天牌)”的价格对CPI指数来说影响不可低估,所以说,CPI指数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二,CPI指标中的核心项目指标应当是公认的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汽车消费的膨胀,汽车用燃油的价格急剧提升,涨幅接近30%,那么,CPI指标包含不包含汽车用燃油成为物价指数最为敏感的,而汽车用燃油又不能代表大多数消费者的真实消费水平。如果,将燃油计算在CPI指标中,那么,因交通运输成本上涨而导致的许多消费品价格变化会形成重复计算的CPI指标。如果,不将燃油计算在CPI指标中,燃油消费又确实占据部分消费者的核心消费。
既然我们已经将CPI指标作为衡量国家物价方向标的参考,那么,国家相关机构应该就某一时期的CPI所反映的具体分析做出说明,用来指导居民的消费取向,而不应一味的通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或调整存贷款利息来达到遏制“通货膨胀”的“势头”。
第三,CPI指标中的变化还会影响对外汇率
CPI物价指数指标十分重要,且具有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警示性,必须慎重对待,因为一旦公开了CPI指标,可能引起经济向好或者向坏的取向。因为真实的CPI指标水平能够反映一国消费者一定时期的购买力,也反映出该国相应时期经济的景气状况。如果CPI指标所含指数下跌,反映经济衰退萌芽,会对汇率走势不利;当然CPI指标所含指数上升,并不意味一定会对利率利好,这视CPI指标“升幅”如何。倘若该指标及所含指数升幅温和,则表示经济稳定向上,当然对该国货币有利,但该指标及所含指数升幅过大会对消费趋势有不良影响,则必然会对该国汇率不利。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亦即是货币的购买力减弱。相反,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购买力上升。
第一,中国传统消费理念最根本的特征是“崇俭黜奢”。《论语》中,两千年前的圣贤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奢侈显得骄纵,节俭显得简陋。与其骄纵,宁可简陋。
孔孟思想贯穿中华文化几千年,早已融入中国传统生活,并已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先贤与百姓所倡导和崇尚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消费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消费”的思想基础根深蒂固。
第二,因陋就简长期以来成为人们的生活风尚。人类生产的本质特征决定其消费本质,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影响久远,人们常常将消费与浪费相联系,将生产与消费相对立。普遍认为超出自己平常生活消费水平即是浪费,而不去分析消费的层次与内容,不分析客观性消费与无方向消费的区别。这种对消费理念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的消费动机,也遏制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第三,生活的品质与品位因文化水平的差异而单一化。我国中老年消费者因长期受到历史上那种计划经济的影响,往往以保证温饱的程度衡量自己的消费水平,忽视对消费品品质和品位的个性化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挤压自己本来正常的消费达到储蓄的目的,即使想实现享受性消费也常常表现出需求过于单一的特征。很多中老年消费者至今仍然是以黄金白银作为自己首选的“奢侈品”,这种从众和攀比的消费心理,直接导致十几年来商品房房价的节节攀升,因商品房开发以及购买引发的新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中国传统的消费理念铸就了传统的消费行为,崇俭黜奢和因陋就简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物价的上涨,从而必然影响CPI物价指数的变化。
1.中国民众的消费习惯根源于中国传统消费理念
中国式传统消费极不平衡,日常的消费行为常常受到诸如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等影响引发突击性消费,消费形式与周期性峰谷特征十分明显。无论是圣人主张的“崇俭黜奢”,还是民间习惯的“因陋就简”、“勤俭办一切事物”,日常的节俭与遇到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的突击疯狂消费对比,市场在某一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突然膨胀或萎缩,必然引发消费品价格的起伏不定。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理论,商品的价格是由其自身价值所决定,即“是由包含商品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同时,价格又不完全与其价值同步,价格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常常与其自身价值相背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使价格与价值发生背离的现象,直接影响对应时期CPI指数的,所以,我们如果仅按行政月份CPI的变化来印证其间的物价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就是通货膨胀的反射现象,说服力明显不足。
2.东西方对于CPI的理解与运用口径有差异
作为CPI指数本身原本是舶来品,它渊源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最早研究消费问题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主张,“节制不必要的消费”,“以保证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保证社会财富的增值”。其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扬了他的主张,认为,奢侈品的消费不利于国民财富的增加。亚当·斯密将人的消费划分为:一种是为改良(善)自身现状的愿望,另一种为(满足)享乐(受)的欲望。他认为前者属于人们冷静、理性和基于现实的消费;后者则属于消费完全为了奢侈、张扬。这种限制奢侈品消费,甚至希望消除不必要的奢侈品消费思想,某种程度上诱发了资本主义社会“因消费不足”而带来的经济危机。而后,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进一步使消费陷于“极致理性”之中。
对于消费理念的过于苛刻的想象,不但没有像这些经济学大师们预料的那样,使社会财富得到积累,相反却是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空前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到处满目疮痍损失惨重。20世纪30年代,随着那场席卷整个世界,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危机大爆发,打碎了人们完全靠市场自发性调节经济秩序的梦想,主张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与干预”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主宰资本主义经济长达几十年。
凯恩斯认为,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人的流动偏好”三大心理因素作用定律。(注:三大心理因素作用规律:人们的消费支出并不随其收入增长而按相同比例增长;人们所预期的利润率将随投资的增加而递减;人们更愿意在手头保持现金,凡达不到理想的利率则不愿将钱存到银行。)凯恩斯主张由一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人为的刺激需求,以达到经济危机和失业,以保持社会稳定。事实上,刺激有效需求增加与限制奢侈品消费的相互替代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CPI物价指数上升。
按照分析,一种商品在其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但是,在一定情况下这一商品未因价格上升,需求量不降反增。十九世纪在英国,经济学家R·吉芬发现一种经济现象:1805年爱尔兰发生较大天灾,居民食物中的主角土豆大量减产,人们普遍认为土豆因欠收会导致其价格上涨,从而减少土豆的需求量。但事实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土豆的销售量不降反而增加——这就是被史上称为“吉芬难题”的吉芬商品现象。
经过分析,人们认为爱尔兰土豆的价格会因减产而上升,但是,人们忽略了一点,这就是土豆无论再怎么涨价,也不可能涨到与牛肉一样的价格,当牛肉因为价格的原因不能替代土豆时,收入效应很难使牛肉在一时之内替代土豆。所以说,人们的需求不会因某单一的因素而改变,人们的需求会受自然灾害、个人收入变化、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及替代品出现等因素变化而变化。
又如,人们发现当危机来临时,女士们用的口红异常畅销,与其他中高档化妆品通过降价促销相比,口红价格却稳中有涨,究其因,是女士爱美之心没因危机而改变。
展示自我——这就是著名的“口红效应”。口红与食品相比截然不同,属于奢侈品行列,但并没有因其是奢侈品而在危机来临时全部被丢掉。可见,当物价的上涨只是一种恐惧性情绪的蔓延时,并不值得那么可怕。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仍具有现实意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所能支撑的贵金属货币量,造成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或者货币发行的增速大于可供商品实物数量的增速,引起商品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也可以理解为,在理想的状态下货币的发行量的增长(货币供给,如央行印刷,币种兑换)应当与商品市场的实物数量增长相一致,这样物价就能稳定,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当货币的发行量的增长速度大于社会可供商品实物数量的增长速度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例如,货币总量100元,实物总量10个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价值10元,如果第二年市场上有20个苹果,而货币却增加了200,也就是说在300元总量的货币情形下,那么此时每个苹果价格由10元升至15元,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就出现通货膨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资本对利润率平均化的要求。换句话说: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然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水平不同,资本生产的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别,“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往往难以实现,对于剩余价值的瓜分不可避免,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极易造成行业或产业之间的擅自提高利润率,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无论是按照中国传统消费理念和行为,还是西方经济学家限制奢侈品,鼓励扩大有效需求;这些理论和主张并没有本质的划分。消费需求会因不同人群、不同的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相关商品和劳务的物价变化,无论是CPI指数上升还是下降,都只是证明这一时期商品和劳务物价的变动,不能衍生出通货膨胀率同比上升或下降的结论。一定时期的居民消费品物价上涨指数(CPI)与一定时期一国发行的货币总量、一定时期资本对利润率的预期共同构成导致一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1]伊志宏.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姜彩芬,李新家.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田晖.消费经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The Influence of Residents'Consu mption Behavior on CPI
YANG Yu-qing
(Tianji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Tianjin 300250 China)
By discussing the new idea of consu mption,the article tries to correct people's negative tendency in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behavior passively controlled by the change of CPI,eli minate people's stress reaction that the rise of CPI is totally caused by a nation's inflation,and advocate proper and har monious consumption which,it is hoped,will promote production and i mprove living standard.
residents'consumption behavior;CPI
F014.5
A
1673-582 X(2011)07-0094-04
2011-03-10
杨宇庆(1959-),男,天津市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经管系教师,主要从事经济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