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体育课程的需求导向

2011-03-18 16:58:45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导向学科大学

陈 磊

(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 210037)

论大学体育课程的需求导向

陈 磊

(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 210037)

需求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在对需求和需求导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发掘大学体育课程需求导向的内涵,探析需求导向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基本结构的影响。

大学体育;体育课程;课程结构;需求导向;影响

研究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首要研究的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动因,因为它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依据。那么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因是什么?是需求。从某种意义来说,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学科以及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结构,决定着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的走向。需求的变化导致了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导致了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内容的变化,抓住了需求,就等于抓住了体育课程发展的脉络。[1]

当前,我国对体育课程需求与需求导向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特别是关于需求导向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研究不足,而这又是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对该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对于总结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体育课程的需求与需求导向

1.1 需求与需求导向的概念

为了研究需要,本文将大学体育课程的“需求”界定为:社会、学科、学生等不同主体因发展需要而对大学体育课程这一特定客体所产生的要求,是大学体育课程得以构建并发展的原动力。

大学体育课程的“需求导向”是指:以社会、学科、学生等不同主体的需要为中心来指导和引领大学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改革理念。它强调的是大学体育课程必须将不同主体的需求置于首要位置,根据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构建和实施。

1.2 需求导向的内涵

1.2.1 社会需求导向

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服从社会的需要,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并服务于社会的人。体育课程则是实现这一最终目的重要载体,它肩负着传承或重建体育文化的重要职能,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受制于社会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而且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人。

大学体育课程应当如何实现由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转换,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这种社会需求不仅要求学生身体健康,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求我们体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增强体质的价值导向,还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社会的需求让我们重新考虑大学体育课程,也为重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提供了新的导向和依据。

1.2.2 学科需求导向

学校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从而传承文化遗产,学科是知识的主要支柱,因此学科性课程就成为了学校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科的发展需求也主要是通过学科性课程的发展需求而表现出来的。

所谓的学科性课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课”,是指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2]正如赫尔巴特指出的,这种课程是从易到难地排列教材的,而且注重科学的体系,是受到广大教师支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一种科学主义课程。

对于体育课程而言,体育学科性课程主要关注的是有关体育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手段与方法,从而更好的为学生的锻炼实践服务。传统的体育学科性课程因强调竞技体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体能与情意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其主要表现是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运动训练的教学目标混淆起来,将学生当成运动员且把体育课上成了以争夺奖牌为目标的运动训练课。这种现象在我国过去以竞技体系为分类标准的体育课程当中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如何将体育学科性课程发展成以“技艺性”为主,“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为一体的课程[3],如何开展活动类课程并实现两类课程的融合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2.3 学生需求导向

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健康是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把学生的目前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就能够发现体育教育上的需要,从而提出体育课程目标。当代体育课程理论专家进一步重视在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尤其是关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养成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学习条件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完全突破了常模比较。对学生的研究在本质上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意志的过程,是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一个关键前提。

在过去的课程编制中尽管也有对学生的研究,但往往局限在对学生的生理或心理的认知方面,而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的不够,导致在课程中常常将教育者的意志强加于被教育者。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则表现为忽视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征,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随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中学习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正呈现出个性化、拓展化、层次化、网络化等倾向。

当代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日趋成熟,他们的态度体系、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正逐步确立。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正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需求;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的需求;健美的需求;娱乐的需求;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需求等。

时代在发展,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他们希望自主选择时间,有针对性地从事体育运动;在空间上,他们希望走向社会,走向生态、融入自然;在组织形式上他们不再满足于由固定的大纲教材,固定的教师,固定的时间所形成的正规课程,而希望有更加灵活的组织形式。

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不同明显地反映在需求的层次上。例如同样是学习篮球,有人是为了学会一种健身娱乐的方法;有人是为了掌握运动技术以参加比赛;有人是为了学会当裁判,以利于参与社会生活;有人是把它作为一种体育文化,而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各校通常建立了复杂的课程结构,开设了众多的体育项目,常常出现上万名学生需要参与选择学习,参与体育运动俱乐部的情景。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流,信息网络化就应运而生了。

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主体教育理念一脉相承,这将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需求导向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泰勒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把课程的基本结构归纳为四个部分,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下面结合国内典型高校的具体实例,通过研究需求导向对这四部分的影响来探析需求导向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

2.1 需求导向对课程目标的影响

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需求是体育课程目标存在的根本前提。需求决定着课程目标,不以需求为导向,课程目标只是无的放矢。目前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提出的五个领域目标代表的是方向,代表的是共同的基础,校本化目标则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一步构建。

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依据社会发展对旅游院校、旅游专业提出的要求,在五个领域共性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校本化的体育课程目标:

(1)体能目标:结合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依据旅游的特点、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体能要求,探索一整套体能指标。

(2)运动技能目标:要求掌握旅游活动中常见的和正在兴起的各种文体运动技能,具备能引导旅游者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3)避险救险技能目标:针对旅游活动中常见突发事件及安全问题等,培养学生应急处理、自救、互救、安全防范的技能。

(4)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针对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要求掌握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5)交际能力目标:以旅游及文体活动为背景及内容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外语)、人际交往能力等,并给予相应的旅游业界服务所要求的能力。[4]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突出高师特色,以学科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主、副项制”体育课程模式,目标定向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深圳大学在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中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针对性提出了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切实满足了广大学生的需求。

2.2 需求导向对课程内容的影响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的表现形式,是不同主体的需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表现。在大学体育课程内容问题上,最集中的问题在于采取什么样的体育课程内容来适应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

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依据旅游业的实际需求构建了“定向拓展,成套组合”的课程模式,其体育运动实践的内容中设置了生活生存类专项内容,包括拓展训练、野外生活与生存训练、避险救险技术技能训练等等。

江苏科技大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的需求采取了自主构建的体育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了五大板块,其中一块是运动处方,主要包括健身运动处方、有氧运动处方、健美运动处方、减肥运动处方和养生运动处方。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需要经历两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次教材化进程。

为了适应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教师一方面通过教材化的进程对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体育财富进行选择、改造、组合,使其典型化、校本化,最终确定一些经过教材化改造的内容作为教材,实现了教材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又把确定了的教材进一步拓展为生动活拨的学习活动,最终完成了体育课程教材化进程的全部过程,充实并完善了课程内容。当前,有关体育课程教材化的理论已经受到高校教师的普遍关注。

2.3 需求导向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大学体育课究竟是以两年连上的选项课为主要形式,还是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这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强调科学发展与人文关怀的今天,满足学习者的体育需求,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俨然成为了当代体育课程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大学体育课程中多元化的需求必然要求多样化教学形式来相适应。

针对个性化需求,高校体育课程应在开设选项课的基础上增开小型化、课题化的课程。例如,对体育竞赛中热点问题的介绍、对运动处方的介绍、对新兴项目的介绍等等。与之相适应,大学体育课程也应当引进系列模块组合的操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分制的实施办法,在学生主体构建课程的同时,小课程拿小学分,长课时拿大学分,各种学科组合起来完成总学分的要求,就可以实现课程达标。南京林业大学率先实施了系列模块组合的操作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体育经典项目赏析,运动、营养与减肥,围棋与中国文化等任选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率先提出在设置体育学科性课程的同时,开展体育活动类课程,并在二者整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科—活动性课程”和“活动—学科性课程”,构建了“选项体育课”的课程模式。

针对拓展化需求,体育课拓展需求,致了体育课程概念的延伸化体育课程要在时间上、空间上、组织形式上实现重新组合,重新开发。例如,北京大学构建的“完全开放式”体育课程模式和清华大学构建的“三自主分层教学”体育课程模式均是以三自主形式(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开展学科教学、以俱乐部形式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针对层次化需求,高校体育应因材施教,构建层次化课程内容。例如,开设篮球课,我们可以开设普通班、提高班、竞赛班和裁判班;开设游泳课,我们可以开设基础游泳班、实用游泳班、救护班和竞技游泳班等等。

针对网络化需求,高校体育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将体育课程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课内、课外与网络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模式。例如,深圳大学率先开发了体育网络教学系统,成功地建构了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

2.4 需求导向对课程评价的影响

随着课程理论的不断发展,一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先进改革理念正逐步被引进体育理论界,这将对体育课程的评价产生深远的影响。

倡导教育民主化理念的需求导致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大学体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和学生都有参加体育课程评价的权利,这是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民主化的表现。体育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如下优点:一是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体育课程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二是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三是能够体现大学体育课程追求评价的公平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倡导主体教育理念的需求导致课程评价个性化。主体性教育思想已经成为新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背景必然要求体育和体育课程以追求主体性为价值导向。主体性体育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养成主体性的体育素养,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体育,喜爱体育、享受体育的人。高校体育课程为了适应主体教育理念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课程模式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有了选择不同课程形式和不同课程内容的自主权。为了应对不同类型课程和不同项目构成的课程,个性化评价应运而生。

倡导终身体育理念的需求导致课程评价综合化。终身体育就是要让体育伴随人的一生。大学体育课程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终身体育的理念之上,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现代课程教学评价的要求为准则,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将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领域和评价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激励体制,全面客观反映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效果,从而符合转型期大学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要求。

3 结论与 建议

3.1 结论

需求对大学体育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需求导向也将成为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的新导向。这将为高等院校以需求导向来构建体育课程寻求理论根源和依托,同时也架起了宏观教育理念通向实践的桥梁。

3.2 建议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各校的专业和客观实际,制定校本化课程目标,构建校本化课程内容,构建校本化课程模式。

(2)以学科需求为导向,在开展体育学科性课程的同时,提倡体育活动类课程,并努力实现二者优势互补,适度融合。

(3)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依据多元化的需求,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1]张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导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06:1.

[2]于晓东,刘广庆,窦秀敏.体育课程热点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40.

[3]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0.

[4]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92.

Guide effect of Demand on College P.E.Curriculum

CHEN L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Demand is the essential motive and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college P.E.curriculum.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s of demand and demand orientation,the connotation of demand orientation in P.E.curriculum was explored,and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the objectives,content,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E.curriculum.

college P.E.;P.E.curriculum;curriculum structure;demand orientation;influence

G 807.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7413(2011)05-0073-04

2011-08-1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批准号:D/2006/01/097),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课题

陈磊(1979—),男 ,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 魏 宁]

猜你喜欢
导向学科大学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学科”来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