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宰予谈话中看孔子的语言策略

2011-03-18 15:18张玲秀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黄帝论语君子

张玲秀

从与宰予谈话中看孔子的语言策略

张玲秀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市 30045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口才方面显示了不同的功力,孔子的口才主要体现在与弟子的谈话当中,其思维之敏捷,回答之精妙,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论文撷取了“孔子与宰予”的几段对话,对孔子的语言策略进行分析。

孔子;宰予;语言策略

孔子主张君子讲话要谨慎,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也强调表达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而且说话要有针对性。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强调演讲要有文采,说话要有技巧。他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情欲信,辞欲巧”,才能说服打动对方,可见孔子很早就注意交流当中的语言策略了。

宰予,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为孔子门下“十哲”,他口齿伶俐,和子贡一样因辩才而有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其为“利口辩辞”,爱提刁专问题。越是这样难对服的学生,语言上越应该注意技巧和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起到教育的力量,孔子把握住了这一点,把语言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一、善于分析,思维纵深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其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涉及政治、教育、生活各个方面。面对这样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孔子对弟子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以“是”或“否”应之,而是对问题有所延伸,不仅体现了孔子渊博的学识,而且也体现了孔子解决问题的纵深思维。以孔子和宰予的一段对话为例:宰予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子曰:“人生有气魄。气者,人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孔子家语》)

其实对于古代的人讨论鬼神应该说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由于时代以及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根本无法给出科学而又合理的解释。但是,孔子把“鬼神”和“魂魄”联系了起来,并且认为鬼为魄,魂为神;魄有形,魂无形;魄必归土,魂必归天。

朱熹曾说:“人生时魂魄相交,死则离而各散去,魂为阳而散上,魄为阴而降下。又曰:“阴主藏受,阳主运用。凡能记忆,皆魄之所藏受也,至於运用发出来是魂。这两个物事本不相离。他能记忆底是魄,然发出来底便是魂;能知觉底是魄,然知觉发出来底又是魂。虽各自分属阴阳,然阴阳中又各自有阴阳也。”

可见孔子的解释是合阴阳说的。他把魂魄理解为阴阳,魂为阳,为气,归于天;魄为阴,为尘,归于地。孔子的回答既体现了自己的魂魄观,也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光辉,他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宰予对孔子的回答较满意,如果孔子没有渊博的知识及深入的思考,很难说服像宰予这样的学生。紧接着,宰予又问:

“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宰予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

可以看出,而孔子起初不愿答,因为他认为了解近世禹汤文武周公则足矣,没必要对上古再作深入的探求。而对黄帝生年的疑问,言辞之间似乎宰予明知故问,孔子很不满意,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而宰予却很固执,孔子只得就其所知做了简要回答:

“……民赖其力,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孔子家语》)

宰予的问题很有意思,他问:黄帝难道不是人吗?为什么说他活了三百岁?这个问题是很考验人的知识、智商和应变能力。但孔子的回答太精彩了。“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也就是说黄帝的惠民措施和精神影响长达三百年。接着孔子从丰厚的历史知识侃侃说起,逐一讲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著名传说人物的事迹和品德。梳理一下孔子和宰予的问答,我们可以看到宰予所提的问题由易入难,而孔子的回答也相应地由浅入深,并在思路上有所拓展。

二、善分情况,选择陈辞

孔子是很讲究和谁说话,为什么事情说话。“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他有很多话;“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自己尽量不说;在学生面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轻重不同的言辞。

例一: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予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例一中宰予对守孝的时间提出了疑问,这惹恼了讲求孝道的孔子。《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显然宰予的观点忤逆了孔子,但面对这样的情况,孔子没有面对面地与他交锋,什么原因呢?

首先,宰予是个能言善辩的人,连楚国君臣都公认他是个能干的官员,孔子也承认他善于辩论:“言语:宰予”,说服这样一个学生并不容易。其次,关于宰予问“三年之丧”,司马迁认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是对的,那么孔子也可能感到,用“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没有说服宰予的把握,所以辩论下去,必然谁也说服不了谁,没有结果。孔子没有当面争论,一直等到“宰予出”,才表示并不真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可见,孔子对学生的问题并不是“有求必应”,而是看对象,分情况予以回答。

例二:哀公问社于宰予,宰予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脩》)

宰予在回答鲁哀公问“社”,即祭祀用的木牌所用的材料时,说“周人以栗”目的是“使民战栗”,孔子听说后就很不高兴。因为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武王及周公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就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礼和仁的范本。而宰予有些“想当然”式的回答则是对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周代社会的解构与颠覆,所以孔子便批评宰予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所说的这十二个字是对宰予的警告,因为宰予不明周代立社之本意而妄为曲说,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子说出了原谅他的话:既然说了,做了,就不追究了,希望他以后说话谨慎些。应该说此时孔子的批评很克制,带有劝谏之意,但言辞之间的批评之意略强于例一中孔子对宰予的批评。

例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儒家讲究学习要“勤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对“宰予昼寝”确实不能原谅,以至于破口骂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其言辞之严厉,程度之深重突破了一位千古圣人应该保持的涵养,可想而之,孔子对这样的行为深恶痛绝,难以克制内心的愤怒与厌恶,以至于孔子对宰予进行了严厉的道德批判:“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然后把这个教训标准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对宰予的痛骂措辞之严厉在众多弟子当“首屈一指”。

以上三例都是宰予的言行惹怒了孔子,但孔子的批评与责备根据不同的情况由不言—微言—大言,一次比一次严厉,措辞有力度也很有策略。

三、善用技巧,化害为利

孔子弟子三千,所以授课方式非常开放,弟子可不拘一格向老师提问,因此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而孔子的回答不仅充满了知识和智慧,而且也能略施技巧,化害为利。例如:

宰予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庸也》)

对于孔子这样一个讲求“仁爱”之人,面对宰予刁难式的提问,如果顺着他的思路回答:“从之”,那么就暴露了自己的愚不可及,因为自己的命都难保,何谈“救仁”呢。如果不救,又违背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伟大的孔子在原来的命题上进行了假设,即缩小了原来辩题的范围:假使有人迷惑我,让我上当,那么作为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上当跳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以被迷惑。即孔子所说的“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这样使话题朝着有利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向发展:仁者与君子不可以自堕陷阱,不可以内心糊涂。如果不是孔子缩小命题范围,也许脑袋一懵,当时就语塞了。

纵观《论语》,孔子表现出来的思维之敏捷,辩论之精彩,俯身可拾。论文撷取孔子与宰予的对话,管一窥豹,来领略孔子的语言策略。其实《论语》一共二十篇,偏偏都能显示出孔子智慧的光芒与论辩者的口才。尤其孔子对“季路问事鬼神”一事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不仅仅是单纯的应对学生提出的鬼神问题,而是对“活着”更有意义的现实肯定,即把生死上升为一个哲学命题了。可见孔子的语言的精彩,绝不仅仅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渊博的学识、严密的思维和对人生一刻不停的思考。

[1]杨伯峻.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玉山.孔子与“另类”学生宰我[J].教育文汇,2008,(10).

[3]金文伟.试论孔子的口才理论[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7,(04).

Conf ucius’Language Strategy in His Conversation with Zai Yu

ZHANG Ling-xiu

(Tianjin Coastal Polytechnic,Tianjin 300451 China)

In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various scholarship flourished.The speech craft of each school of philosop hers was distinctive.Conf ucius’eloquence is reflected f rom conversations with his disciples.His quick thinking and skillf ul answers can not be compared.The article extracts some of his conversations with Zai Yu f rom which we can see Conf ucius’language strategies.

Conf ucius;Zai Yu;language strategy

H15

A

1673-582X(2011)06-0097-03

2011-03-18

张玲秀(197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基础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黄帝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