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许标文,刘宇峰,周 琼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改革开放以来,有着优越地理区位的闽南地区,一直处在全国发展前沿,是福建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地方。闽南地区人多地少,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并不丰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全面推进,闽南地区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工作,了解闽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2011年4月7~9日本课题组对闽南地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展开了密集调研工作,调查走访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的十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协会开展了多次研讨会,对闽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做了分析,并就加快闽南地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闽南地区集中了福建省大部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并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特色鲜明、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据统计2010年厦、漳、泉三地(市)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家,总产值1212.7亿元,带动农户数105.2万户,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8家,超过全省总量的一半(据福建省统计局《2009年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统计年鉴资料数据整理获得。这些龙头企业有着完善的发展规划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厦门等地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厦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中国出口名牌1个,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8家,有22家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也有不少享誉海内外,具有“厦门特色”的农产品,如新店胡萝卜、洪塘郭山村紫长茄、新圩古宅大蒜、灌口田头槟榔芋、莲花白交祠地瓜、汀溪顶村茭白等[1]。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厦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目前扩大农民增收就业,拓宽就业途径、降低就业,能有效实施就地转移的主要渠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闽南地区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发展战略。根据在厦门的调查,厦门市青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蔬菜种植、加工、内外贸易及食品冷藏储运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实体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以“企业+市场+科技+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运营,大力建设自控种植基地和订单农业。目前已带动18780户农户(其中本市5307户、省内其他地区13473户)从事产业化种植业,带动基地和“订单农业”农民76140人走同发展共富裕道路。
虽然闽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在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融资贷款难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突出瓶颈。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对于闽南食品加工企业而言,一是绝大多数企业起步较晚,规模偏小,上市难度大,一般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商业银行贷款手续繁多还要相应的抵押物。尽管近来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并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过高的贷款门槛使多数小型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贷款相当有限[2]。二是农产品加工行业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企业必须在农产品收获季节购进原料,所谓“一季采购、全年消耗”,这时一般需要大量流动资金。如厦门的“好年东”米业在粮食收购季节的7到11月份,资金需求量巨大,也是企业的困难时期。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50%左右,资金缺口还相当严重。三是贷款存在政策性歧视,政府和银行对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扶持力度较小,而具备国有成分的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都有较大的扶持,这也不利于民营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发展。
目前,闽南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在以保鲜和粗加工为主,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产品创新能力较低,在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检验检疫、价格品牌方面都不存在竞争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代性较强[3]。如青田食品有限公司虽然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出口型公司,但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也没有申请技术专利,所从事的还是简单的清洗、分拣和包装等初级加工,企业能维持生存靠的是长期建立起来的外贸市场,一旦外销市场受制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考验。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也没有专项的科研经费。在我们的调研的多数企业中,除少数国家级龙头企业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外,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没有建立研发机构,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没有设立专项科技研发基金,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精深加工比较薄弱,新产品创新能力不够,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竞争力不强,不能适应国内外对农产品加工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其另一方面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省里相关的科研机构很多,如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和地方院所,他们在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取得了大批成果,但两者没有紧密结合,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非常薄弱[4]。企业有着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完善的销售网络,科研院所有着先进的科研设备、知识经验和丰富的科研人才,但由于产、学、研方面结合不够紧密,同时也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企业、科研院校和教学之间的联系,这大大减弱了科技创新在促进“三农”发展中的带动、领航和辐射作用。
近两年来全国性的物价高涨,企业的原材料、运输成本和劳动力工资节节攀升,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面临生产成本增加的巨大压力。一是原料方面,去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料收购成本随之提高;而且,企业、基地与农户间关联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为了稳定原料来源,需要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各种服务保障,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二是在运输成本上,受到土地面积的制约,闽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的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厦”的发展模式,即基地和市场都在外地,而企业只负责中间环节的加工和包装,因此,运输费用在企业成本中占了较大比重[5]。从源头上看,很多企业都把自己的生产基地设在龙岩、三明、江西、湖南和东北等地,再将这些初级农产品运到厦、漳、泉等地完成加工;在销售市场方面主要的客源地都是在省外,甚至是国外,运输成本的高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三是劳动力方面存在季节性的用工荒和工资上涨的问题。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旺季用工量巨大,很多地方是一工难求,不但职工工资要上涨,还要负责员工的上下班通勤和午餐,对此很多企业是苦不堪言。
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都采用“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我们调研的地区这三种模式都普遍存在但以第二和第三居多。第一种经营方式结合相对较为稳定,有利于公司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但是成本较高,小型企业一般无力支撑。而其他两种方式间联系相对疏松,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首先,对于单个而分散的农户来说很难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比如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就应该保证在生产源头的整个种养殖管理链条中都要符合相关的认证标准,而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相应的惩罚机制下很难保证单个农户能够完全按照规范操作,一旦产品出现安全问题,负担责任的首先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其次,虽然现在普遍采用订单农业,但是市场价格是会有波动的,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农户一般会按照合同履行,但是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农户就不一定全部能遵循合同了,存在着普遍的违约现象,除非提高收购价格,否则将很难完成收购计划。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应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推动其向集群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增长方式转变。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扶持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支持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同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良性有序发展,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季节性强和生产不均衡的特点,在旺季,流动资金缺口巨大。应对这一难题,一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如可以通过政府成立专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为银行和企业牵线搭桥;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事业法人和民间资本成立商业担保机构和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担保业务。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各种资本介入农产品加工领域,鼓励非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独资、参股、控股等形式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鼓励跨地区间的兼并、联合与重组,提高闽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体化水平。三是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要采取同等待遇,尤其应该加大力度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食品加工企业最重要的一条生命线,是企业的最高标准和最低底线。闽台地区地处沿海多山,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使得闽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来源分散于全国各地,对原材料的质量安全监控难度很大。因此,为了严控质量安全实现企业标准化生产,一是要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盟机制,确保加工企业有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和农户的稳定收入;二是必须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规范流程生产,执行各项产品质量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执行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同时,要加快制定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标准,形成完备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认证标准,为食品安全生产提供法律保障。
当前,在闽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还普遍小且分散,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而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实现园区化经营,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则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推进节能减排、防止环境污染,也可以通过共建共享研发中心等,提升产业共性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同时,产业的集聚也有利于优势品牌的打造。因此,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措施。园区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示范区道路、水电气、通讯网络、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基础设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政府以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扶持,对入园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给予立项、土地支持,享受园区各项优惠政策和政府服务,属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企业或产品,享受国家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一是要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设立技术研发基金,培养研发队伍,建立研发机构,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省里也应该配备相应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二是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三是要大力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省级农业相关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要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在引种方面建立正式的官方渠道专门从事引种工作,如台湾农业发展走在大陆的前面,闽台之间有着相似地理环境和广泛的合作基础,建议当前应设立专项资金发布相关政策,重点支持福建省农科院对台的引种、改良、示范和推广工作,尽快缩小在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台湾地区及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1]厦门市政府 .厦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再添3个中国驰名商标 [DB/OL].(2009-09-30).http://www.xm.gov.cn/zwgk/bmxx/nyj/gzdt/200909/t20090930_320590.htm.
[2]欧阳海洪,傅金凯,曹宇,等 .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报告 [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8(5):57-60.
[3]罗凤来,王振惠,许一芳 .加快发展福建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思考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35-38.
[4]刘志国,曹旭东 .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5):9-11.
[5]郑平 .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J].科技和产业,201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