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菊华
江苏宜兴
新时代紫砂壶的发扬与变迁
范菊华
江苏宜兴
宜兴紫砂壶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仍能蓬勃而稳定,与其质地的独特性及紫砂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并且与紫砂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也是密不可分的。
紫砂壶;传统工艺;传统制作;手工艺品
起新时代的传统手工艺,不禁想问,惟妙惟肖的泥塑和面人、鲜艳亮丽的印花布和刺绣、精巧夺目的剪纸和皮影……这些曾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民间工艺,如今都哪去了?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环境中,手工艺品的使用几乎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大部分的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都脱离不开手工艺的介入。可是据我了解,除木雕、石雕等个别工艺还“健在”外,很多民间工艺整体上已日渐艺绝人亡,尤其是泥玩具、捏面人、印花布、织布、刺绣等更是趋于衰亡。
对于民间工艺近几十年来日渐萎缩之况,我认为是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使然,如照相技术取代了画像,各种物美价廉的玩具取代了泥玩具,电影、电视的普及取代了皮影,复印、扫描技术替代了剪纸等。民间工艺处境堪忧是因为民间工艺赢得不了市场,艺人很难挣到钱养活自己。
在此不禁为紫砂行业现如今蓬勃而稳定的发展感到庆幸。在中国的陶苑中,陶器最早,然而自从瓷器发明之后,便出现后来者居上的局面,陶器落在了后边,只能做些民间的应用杂器,所谓“不登大雅之堂”了。自从紫砂陶的出现,明显改变了这种地位,它倍受推崇的程度有的超过了瓷器,可以说,能够与陶器相媲美的,在陶器中莫过于紫砂了。紫砂的质地确实有许多优异之处,制成茶壶用来泡茶更是最佳的选择,以往的论者谈了许多,如果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评判,恐怕最重要的是它的古朴淳厚,因为它是在文人的手上成长的。历代文人吟咏紫砂壶的名句有:汪文柏的“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汪森的“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砂新品泛春华”;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连清代的宜兴县太爷也乐此不疲,有人为之著书主传,制壶的艺人也与文人交游。这都说明,它在文人艺术中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也是它能够升温的重要原因。
宜兴紫砂茶壶大体属于文人艺术,所追求的古朴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一样,不仅将书画印融为一体,而且使他成熟了,升高了。文人画家虽然推崇唐宋的王维、苏轼,实际上真正大发展是在明清两代。如果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如果把文人画家所追求的那一套移到紫砂壶上,何止是一把仅仅是能盛水的茶壶呢?以人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带着文人艺术的眼光看紫砂茶壶,却容易将他视为一幅画,一幅文人画,或者说它是文人画的一种形态,这是紫砂壶升高之后的内涵,也就是它的人文所在。
虽然宜兴紫砂属于传统工艺,但传统工艺要继承,更要发扬光大,没有创新,传统也会被市场淘汰。譬如,现代人已经不再玩泥玩具,但体现在泥玩具上的传统艺术仍可以嫁接到现代艺术中去。从图案设计到人物选取,泥玩具、年画、布艺等民间工艺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韵味和伦理教育功能。民间工艺并不是粗糙的代名词,它是其它机器产品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并不等于不要民间工艺。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尤其应该注重保护民间工艺,让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在人们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今天,茶具也越来越趋于精美化、艺术化。现代的茶具更注重于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强烈的设计感、文化性,尤其在现代工艺的演绎下,陶瓷、紫砂等材质更是被赋予了别样的美学意境。这些茶具不仅外观美轮美奂,它还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它们的出现让收藏者爱不释手。如现代易泡壶组也给喜欢饮用功夫茶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一只壶、两盏杯,便组成了泡功夫茶最简易的装置。该壶组通常采用紫砂制成,为了节省空间,茶壶省去了壶柄,但使用者依然能从细微之处体会到它的贴心设计,易泡壶上套有海草环,冲入热水泡茶时,可隔热防止烫手;壶嘴内装有滤网,使茶汤过滤后清澈干净,不含杂质。它既可以当茶壶使用,也可以当茶海使用,能均匀茶汤浓度。这样,热爱功夫茶的使用者即使在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无论是自斟自饮,还是与友人对酌,都可以用简单的工序喝到好茶,体会传统茶具所传递的浓浓味道。
中国传统手工文化与手工制作技艺的复兴需要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劳作的关注与尊崇,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只有当公众通过传媒的文化引导、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各种参与和互动的情境而普遍地熟悉了传统手工艺,感受、体验和理解了手工技艺的细微和精妙之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评价体系,才有可能构建传统手工艺品的高层次符号消费品乃至奢侈品消费市场。
[1]章放童,砂里淘金-宜兴紫砂收藏宝典,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范 俊龙,紫砂物语,东方出版社,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