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瑞玲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江门 529000)
IC是Information Common(信息共享空间)的简称,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模式。IC最早由美国爱荷华大学于1992年创立,其后北卡罗莱纳大学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并向外界正式提出“信息共享空间”这个概念,此后越来越多国家的大学图书馆热衷于IC服务模式的尝试。2005年,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将IC的概念介绍给国内同行,迄今为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大学进行了IC服务模式的建设,国内有关学者也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IC服务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大致相同。即IC服务模式是在“以读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指引下,使信息资源、设施、网络等得到最优化的组合,给读者创造一个理想学习环境的服务模式。它是信息经济时代,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现实物理环境到虚拟网络环境进行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扬现代人文精神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
IC服务模式的建设,涉及到信息资源、空间环境、技术设施及人员队伍等基本要素的建设和整合。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优质的IC服务,就必须加强这些基本构成要素的建设,同时将它们进行合理的配置。正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的前IC负责人比格(Beagle)所说,“IC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IC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组织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和服务功能的整合。”IC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上的以馆藏和馆员为基本要素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国内不少高校将IC服务模式作为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复旦大学注重个性化服务的空间环境建设,分别设立了“信息咨询台、小组学习(讨论)区、个人学习区、多功能演示区、多媒体视听区、扫描打印区”[1],并配备了扫描仪、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电脑显示器及电脑插口等齐全的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树立了“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员工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的服务理念,开展IC服务工程的建设,使图书馆的面貌焕然一新,优质的信息服务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倡导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针对性强,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风向标,从而促使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专业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和改革。“实用、够用”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理念之一(“实用、够用”只能适用于对学生的实用技术教育的宣传,不宜用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笔者注)。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服务机构,也应以“实用”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服务理念,尽力为读者提供丰富、实用、优质的信息资源,提供优美、舒适、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的学习环境。IC服务模式的引进和建设,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乃至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IC服务的重心是为读者提供丰富、快捷的信息,因此图书馆应在IC服务理念的指导下重点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整理和建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用技术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时时关注现有技术的发展动向,掌握有关方面的信息,不断拓宽信息的获取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传播、贮存技术建立数据文献库。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实习单位信息部门、地方图书馆、其他普通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加大信息资源建设开发的力度,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数据文献收藏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IC服务模式对于规模较小,人员、经费有限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有着较强的实际意义。
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科研、实训实习、人才和能力需求、最新技术动态等信息资源库,并且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读者提供丰富、齐全、优质、实用的信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IC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它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图书馆,使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把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自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主要是由“讲授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这两个主体构成,存在着“教”与“学”之间既统一又矛盾的因素。在这个特定环境中,“讲授者”往往是主动的、积极的;“接受者”因为不了解有关知识和技能,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两者之间的交流是不对等的,后者往往感受到前者带来的压力和制约。而IC服务模式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自主自觉的学习环境,成功地实现了学生的角色转换,由课内被动地接受转变为课外主动地获取,学生在这里获得了与“讲授者”同等的话语权,取得了平等的主体地位,心理能量可以自由自在地释放,因此,它所带来的学习动力和效果是不容低估的。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在IC服务理念的指导下,对读者进行“市场细分”。根据读者学习风格和类型的需要,为其提供专门场所及种类齐全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供学生选用。如设立信息咨询区、信息查询区、小组讨论区、多媒体区、视听播放区、打印扫描区、学术报告区、图书资源区、休闲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服务类型和学习方式获取知识。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不在于对理论知识系统、整体、深刻的掌握,而在于对知识原理的灵活运用,对有关信息的灵敏反应,它以“实用”为目的。这种开放型的学习方式,切合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知识、原理的理解消化和技能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锻炼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高职院校图书馆IC服务模式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视听播放、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的知识或原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对知识、原理掌握更加牢固。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可以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效果,能较快地、熟练地把握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图书馆IC服务模式应由图书馆牵头,组成由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馆员等构成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读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指导学生学习、解难释疑、交流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针对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正在进行IC服务模式的建设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IC服务模式创建于2009年5月,在空间和设施建设方面,建立了服务台、信息查询区、小组讨论区、自助区、放映区、报告区、休闲区等多功能区域。服务台由图书馆员负责,其功能有信息咨询、参考咨询、IT服务和自助区帮助。视频放映区播放有关教育资料和电视节目。小组讨论区提供不同专业师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相关课题所需要的服务,在这里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终端查找、使用所有电子资源,也可以与老师一起探讨、研究相关课题,这是一种开放型教学模式。在学生自助区配有扫描仪、打印机和光盘刻录机。另外,他们还在各厅室都装配了网络终端、电脑显示器以及电脑插口等设施,无线覆盖,学生可以自带便携式电脑,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学习。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IC运行机制的核心是服务台,支持层由读者部、系统部、信息咨询与培训部共同构成。服务台是IC得以运行的功能中心,由参考咨询馆员全面负责图书馆IC空间的运作,主要为用户提供帮助及指导,此外还负责解答用户的询问;反馈至相应的专家或教师进行解答。读者部主要为用户提供纸质文献阅读或参考服务;系统部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与培训部为用户提供信息帮助和学科指导[1]。
此外,国内其他高校亦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高职院校及其图书馆应虚怀若谷,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图书馆员和技术人员赴实地考察,把握IC服务建设的内在实质、脉络和精神,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展开建设工作,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建设的力度。
IC服务模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几乎涉及了高职院校的全部资源类型,牵涉到许多教学单位和服务部门。管理者应充分利用IC服务模式的平台,从理念、经费、教育宣传、人员培训、技术设施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带动和推进专业群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用。
通过IC服务模式的引进和建设,可以把分散的教学单位和服务部门集中在专业学科信息资源、服务人员、网络技术等服务建设的平台上,彻底打破部系之间、专业之间、学科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通过多种渠道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交汇点和相似点,促进各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沟通合作,做到取长补短。
图书馆IC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各专业学科之间清除障碍、消除壁垒,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提供了可能性,带动了各专业学科和专业群的建设,提高了教师、技术人员和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使教学资源得到了最优化配置,深化了职业教育建设和改革的内涵。
[1]陈代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趋势探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0(3).
[2]杨铮.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