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馨 樊长军 连宇江 康美娟 侯荣理 赵军亮
(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5)
近年来,在图书馆界、社会大众及媒体的呼吁下[1-3],高校图书馆应向公众开放的呼声一再高涨。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运行经费来源的公共性及开放使用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起点与归宿,在经济与法理上奠定了其社会化基础[4],打破了长期束缚非公共图书馆开放服务的禁锢。
在国家与行业政策方面,除教育部2002年修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5]以积极谨慎的态度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外,中国图书馆学会2008年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6]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同年实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7]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而高校图书馆界也自加压力,全国60余所高校图书馆馆长于2005年在武汉签署《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8],指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以期催生出一个体现大学图书馆公共精神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方略。
在舆论与政策的引导下,部分高校图书馆相继敞开服务之窗:深圳大学城(深圳科技图书馆)、宁波高校园区、大庆石油学院、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园区或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功能合二为一,同时为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服务;信阳师范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海南大学、山东聊城大学等不同地域高校图书馆也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开放尝试。事实上,早在1985年前后,以湖北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为先导的高校图书馆先后进行了面向社会服务的尝试。此后20多年间,部分高校图书馆虽以借阅、咨询、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等方式开展对外服务,但因设置了诸多门槛,致使服务仍停留在小范围与低层次,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95%以上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仍基本局限于校内,社会化程度很低,与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广度、深度及创造的效益无法相比。全美高校图书馆在1987~1988年的信息服务利润高达其教育经费的16%[9]。无论在意识还是在实践层面,高校图书馆对此项工作都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把握。这一现状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服务社会需具备4个条件[10]:①具备经济、技术、馆藏等实力,在较好地服务本校师生的前提下再服务公众。②管理的完善,包括管理体制、服务理念的跟进与管理软件的完善。③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读者。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以专业见长,开放后也应以服务专业人士为先,而非普通大众读者。④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的模式。
可见,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是一项涉及管理、人、财、物、场地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而目前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配套政策的缺位、经费不足、服务理念陈旧、服务意识弱,以及人力资源缺乏、无经验借鉴等都是阻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因素。
1.1.1 经济、文化尚欠发达,经费短缺。众所周知,国家经济现状与文化事业发展密切相联,经济繁荣是图书馆事业繁荣的基础。受限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运行质量及其体制的未完善,我国图书馆建设起点低、总体水平落后。纵观高校图书馆发展历程,投入始终在制约其发展。近年投入虽有改善,但因历史欠账过多,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善经费拮据的局面。此外,信息资源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加剧了经费的紧缺。
社会信息化对图书馆的挑战,使信息产品已事实上成为一种昂贵的产品。经费的短缺,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完整性与延续性,且无法满足图书馆开展新业务的投资需要。相对公共馆,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较多的经费和资源,但生均资源占有量仍较低,馆舍空间紧张,而扩招又加剧了这一矛盾。一位已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就曾说:“我已从校园走出来,虽然很留恋那漂亮的有海量图书的图书馆,但我仍然要反对它对现在的我开放。因为在学校的时候深刻感受到,作为一个学生在本校图书馆借不到书或在自习室找不到座位的焦虑。”
1.1.2 立法缺位,缺乏制度指引。纵观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凡卓有成就者,都和这些国家以某种有效形式加强对这一事业的宏观调控有密切关系[11]。而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图书馆法》或其他保障公共信息资源获取的法律。条块分割的多元化行政管理,由行政指令干预图书馆运行,故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地位、职能、权利、义务、经费来源都未能明确,造成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整个图书馆事业无法可依,使得其发展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12]。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属于行业条例,不具约束性,在客观上导致一些高校图书馆要么以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开放,要么在浅层次上开放,使该项服务基本流于形式。
1.1.3 管理体制与运作方式缺陷。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人为壁垒是阻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仍是多元等级结构,各图书馆分属文化、教育、科研等系统的主管部门领导。各系统之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缺乏有组织的横向联系与协作,系统本身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筹、整体规划及馆际协调,各馆在进行资源建设与提供服务时仅从自身需要出发,其结果必然是相互重复、没有特色及信息资源布局的不合理,同时也造成了事业管理上的分散和横向联系的薄弱,不利于进行统一开发和利用,不利于协调运行的内在机制的形成。因此,图书馆行业的现状是尚未建立起保障体制,资源缺漏和重复现象并存,有效的图书馆网络难以形成,资源的共建共享难以实现。
图书馆既缺乏法定义务约束,又缺乏经济动力激励。馆际协调机构或组织都未能超越图书馆行政主管部门的权限,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权力、资金、业务量或技术支持,使其功能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传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也使得图书馆缺少这种寻求节省资源、扩大服务有效途径的动力。
尽管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尝试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陈旧的观念一直是阻碍社会化的一大因素。有学者指出,与国际一流大学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大学图书馆至多属“二流的资源、三流的服务与四流的观念”。长期以来,大学围墙之外的社区居民不能利用大学图书馆,成为一条被全国各大学普遍遵循的不成文规则。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在实施向公众开放这一举措之初,也曾遭到非议与反对[13]。网络上就有网友提出:“如果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要靠高校图书馆来满足,那么公共图书馆该做什么呢?”
1.3.1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封闭。高校图书馆近年来虽有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在管理体制所涉及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组织架构、考核体系等方面无大的变革。单一馆的服务体现为以管理为核心,读者服从于管理,馆藏文种分离、书刊分离、纸质与电子文献分离、内外读者分离等现象均体现了以藏为主的传统封闭意识[14]。
高校图书馆业务活动风险小,服务效益的优劣并不影响对图书馆的投入。所以,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项目既缺乏经济动力,又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而只能靠职业道德、行政规范来约束。并且,服务项目的设置仅局限于有限的经费和信息资源许可的范围内。
此外,高校图书馆人员配置的依据是办学规模与馆藏量,面向社会开放必然带来人员紧张、工作量与难度增大、馆藏资源流失潜在风险增大、内外读者在时空上的撞车与拥挤、校园安全与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因而,社会化的实践探索应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如果盲目社会化只会削弱服务主体的服务力度与质量,这是影响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隐忧[15]。
1.3.2 资源重复购置、结构不合理。在资源建设方面,高校馆馆藏总量虽有大幅增长,但主体仍是一种粗放型的采购与管理模式,在针对性地发展馆藏、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方面缺乏科学的思考与管理。各高校图书馆网页清楚地显示各馆普遍存在着资源建设重复、地域性不平衡现象[9]。资源的重复与无特色是深层次社会服务的障碍。
1.3.3 服务体系尚不成熟,社会适应能力弱。高校馆现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有:借阅、查收查引、定题服务、科技查新、原文传递与馆际互借、专题数据库、网络导航、教学培训等。服务仍局限于传统参考资源领域,不过技术手段有所革新而已。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表现为功能单一、被动,缺少活力,缺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与主动服务,尤其在信息输送、情报传递、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而信息资源的价值存在于流通与交流中,知识只有通过重组、加工、利用和传递才能实现增值。因此,高校图书馆依靠现有的服务项目、运作方式、服务体系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开辟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主动信息服务与科学有效的资源开发、利用措施,是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1.3.4 人力资源面临挑战。专业人员匮乏是绝大多数高校馆面临的问题。图书馆传统的运作方式和低水准的服务,使图书馆员陷入或过于繁重又单调的资源加工中,或过于清闲的低水平读者服务工作中,缺乏成就感。高校图书馆的边缘地位、社会形象及管理模式,决定了从业人员职业空间狭窄、缺乏发展机会、职业地位低下。前景的黯淡加剧了原本就稀缺的专业人员的流失。
专业背景人员或专业馆员在人员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小,辅助馆员所占比重过大,是多数高校馆存在的问题。要推行学科馆员制、以知识为单元的信息资源开发重组等深层次服务可谓举步维艰。因此,一支有足够数量、各种结构(含知识结构、水平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图书馆专业队伍,是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关键。专业队伍的稳定与梯队的培养、技能的提升及专业人员的引进等都是高校馆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
1.3.5 无现成经验借鉴。向社会开放不仅仅是服务对象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是服务方式的重大变化。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群体由于服务对象相对固定、服务方式的被动,无行业组织的引导与协调,使得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之初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图书馆业界在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现有的理论、认识及实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整个社会还未形成共识,也是影响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原因。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不仅仅是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题,实践研究因其现实意义与推广价值,故应成为研究的重心[16]。近年虽有学者提出实现途径或方式,但缺乏在大型高校馆的具体应用和实施,研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与深入性,未提出一套集馆藏资源配置、开放对象、开放领域、开放程度、开放方式、开放措施制定、实现模式、运行管理机制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开放理论体系与服务措施。
研究者过多强调高校馆的资源、设备、技术与人员优势,很少触及其劣势及深层次问题,更没有文章在全面论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具操作性的措施或模式,探讨仅停留在泛泛之谈层面上。
行业组织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具操作性的指导方案。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确定开放对象、时间、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有关规则、规章制度等等,使各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有政策依据。
图书馆自身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切实的行动。首先,可根据当地需要、本馆的现实条件及现有优势,制定外来读者借阅制度,量力而行地提供传统服务,在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读者的信息需求之间寻求平衡[17]。其次,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从服务定位与开发信息服务内容方面审时度势,发展特色信息服务,形成有效的信息产品[18]。
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与思想变革都需要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向社会开放,是一项复杂、创新的系统工程,应选择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先行试点、分析、总结和研究,取得经验后再积极稳妥地推广,使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高校图书馆服务收费目前基本上是根据校内外读者的承受能力上下波动,采取随行就市的定价方法。信息服务价格体系不完善亦是社会化的障碍之一。因此,可根据信息服务过程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产生的效益等因素,制定相对合理可行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以推动服务的完善。
合理的评价模式是提升服务水准的重要手段。建立一套集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于一体的服务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可客观地衡量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状况与服务水准,对其开展社会服务起到指导作用。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为高校图书馆和社会公众带来双赢局面的文化盛事。但由于我国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我国的历史背景、现实环境、行政管理模式的具体国情下,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就必须立足于国情,立足于本校实际,顺着整体规划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思路,走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之路。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此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将为其他高校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1]李树泉,杜怀宇.热点新闻:各界人士直抒己见:大学图书馆该不该向社会开放?[EB/OL].2007-07-27[2008-03-10].http://www.jslib.org.cn.
[2]逾七成网友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对外开放 [EB/OL].[2008-03-13].http://topenergy.org/bbs/viewthread.php?tid=30305.
[3]大学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EB/OL].[2008-03-15].http://www.js-edu.cn/Html/200709/05/20070905204255.htm.
[4]刘宇,汪徽志,王玉玲.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9):42-4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2-4.
[6]http://www.lsc.org.cn/CN/News/2008-10/EnableSite_Read-News1120725791225123200.html.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文化部批准发布.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8]74号.2007.
[8]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2-4.
[9]秦丽.高校图书馆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处理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4):7-8.
[10]千万图书闲置,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卡在哪儿.中国新闻网.2007-06-21[2008-09-04].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070621/[20070621]_239008.shtml.
[11]陈传夫,肖希明.凝炼共识 昭示理念 推进合作共享:我们理解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2-7.
[12]顾莲华.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长效机制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8(5):155-157.
[13]余侠.关于中国大学图书馆向公众开放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2(7):24-25.
[14]曹均等.国内外图书馆开放使用的对比研究[J].兰台世界:理论版,2006(11):60-61.
[15]李桂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若干问题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4):82-84.
[16]吴文玲.高校图书馆应对社会实质性开放[J].图书馆建设,2009(5):108-112.
[17]韩宇.美国若干所著名大学图书馆的读者权利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2-26.
[18]刘文青,鄢朝晖.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献信息服务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