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娟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9)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图书馆;没有一流的大学图书馆,就无法成就一流的大学。国家教育部2002年2月26日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1〕。”可见,高校图书馆不仅仅需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同时它也承担着相应的科学研究任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样也是高校总体水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1923年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以来,我国已有100余所师范院校,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师范院校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师范大学已达到近40所,有16所师范大学在2001~2010年进入中国大学排名前100名,展现了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那么,作为师范大学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在保障高校文献信息需求、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它们的整体科研状况或产出力在师范大学的整体科研实力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呢?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试选取我国师范大学图书馆2000~2009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科研产出力现状,并对其科学研究如何适应师范大学的发展提出建议。
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统计源,统计我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术论文发文情况及论文被引情况。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表”来确定师范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发文情况。
统计对象: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公布的39所师范类大学名单作为统计对象〔2〕,其中涉及以下情况的师范大学的选择为:属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公布的师范类大学但名称中不含师范的仍列入统计,如鲁东大学(其前身为烟台师范学院);在统计的时间段中学校出现更名且学校不再被认定为师范大学的不列入统计,如原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后更名为西南大学)。
统计方法:对以上师范大学所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时间段为2000~2009年,作者单位为“××师范大学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统计发文数量,同时利用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限定条件及“被引频次”排序功能,统计各师范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及其被引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统计过程中有极少数图书馆的发文未标明图书馆的单位仅标记为大学机构,由于统计数值较大,此类文章占比极小,忽略不计。检索日期:2010年7月20日至7月25日。
尽管同属于师范大学,但各校的科研实力存在差异,因此,要探索并比较各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科研产出力,需要考虑这种客观的差异。根据中国管理科学院武书连等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可知,在2000~2009年间,有15所师范大学排名进入前100名,从其科研实力来看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研究型、研教型、教研型〔3〕;其中,研究型师范大学为: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研教型师范大学为:东北师大、南京师大、华中师大、华南师大、湖南师大、陕西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安徽师大、山东师大和福建师大;教研型师范大学为河北师大;另有河南师大曾进入前100名,但不属于上述科研层次。而另外23所师范大学则从未进入过中国大学前100名,学校科研实力相对属于最末的层次。由于大学评价排名一般在上半年发布,主要依据上一年度的各校科研成果来评定,因此对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术论文统计选取时间往前回溯一年,表1给出了各师范大学和师范大学图书馆2000~2009年间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从表1可知:
(1)图书馆总体发文数量分布:2000~2009年间,发文500篇以上的仅有鲁东大学图书馆;发文400~500篇的仅有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发文300~400篇的图书馆4所;发文200~300篇的图书馆7所;发文100~200篇的图书馆19所;发文100篇以下的图书馆7所(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83篇;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82篇;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77篇;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76篇;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67篇;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57篇;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28 篇)。
(2)图书馆核心刊发文数量分布:2000~2009年间,39所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发核心刊文章2538篇,其中发表在19种图书情报核心刊的文章1945篇,占核心刊发文总量的76.64%。核心刊发文200篇以上的仅有鲁东大学图书馆,核心刊发文100~200篇的图书馆8所,核心刊发文50~100篇的图书馆10所,核心刊发文50篇以下的20所。
(3)图书馆发文与学校发文占比分布:2000~2009年间,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总体发文占学校总体发文的比重中,最高的是鲁东大学图书馆,为5.81%;占比为1% ~5%的图书馆25所;低于1%的图书馆13所,其中最低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0.38%。图书馆所发核心刊占学校总体所发核心刊的比重中,最高的是鲁东大学图书馆,为6.81%;占比为1% ~5%的图书馆16所;低于1%的图书馆22所,其中最低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0.31%。
(4)学校核心刊发文占全校发文比与图书馆核心刊发文占图书馆总发文比结果分布:图书馆核心刊发文占图书馆总发文比高于学校核心刊发文占全校发文比的有北京师大、上海师大、徐州师大、鲁东大学、浙江师大、西北师大、哈尔滨师大、天津师大、重庆师大、云南师大和新疆师大等11所图书馆;其余28所师范大学图书馆其核心刊发文占图书馆总发文比均低于学校核心刊发文占全校发文比,其中差距在10%以上的师范大学图书馆13所,差距最大的为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相差近32%)。
(5)图书馆核心刊发文被引篇数和篇均被引频次分布:图书馆所发核心刊被引100篇以上的有5所,其中鲁东大学图书馆最高,为177篇;图书馆所发核心刊被引10篇以下的有6所,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最少,仅有2篇。核心刊被引频次中:篇均被引超过10次的有3所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中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最高,为11.35;篇均被引低于5次的师范大学图书馆有7所,其中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最低,仅为1.57。
(6)h指数分布。h指数的定义指某一科学家或科研工作者当其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被引次数不少于h,其余的(n-h)篇论文中每篇被引次数都小于h,则该科学家或科研工作者的论文指数为h〔4〕。h指数可用来评价科学家或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也可用来评价学术期刊或学术团体的学术影响力。从表1统计结果可知:h≥10的师范大学图书馆有10所,其中进入中国大学排名前100名的师范大学对应的图书馆有6所;10>h≥5的20所,5>h≥0的9所,基本表现为两头低、中间高的状态。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知: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术论文总体发文和核心刊发文量整体而言远远低于相应师范大学的整体产出量;从其发文占比来看也能明显反映这种现状,即使是在这一数据统计中排在第一位的鲁东大学图书馆,其占比也不过是5.81%和6.81%,而进入中国大学前100名的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有8所无论是发文占比还是核心刊发文占比均低于1%。可见,总体而言,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科研产出力远远低于整体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科研水平与其师范大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表1 2000~2009年师范大学图书馆发文各地区分布情况
2.2.1 发文作者分布
作者是决定某一个单位科学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标志。在2000~2009年间,39所师范大学图书馆所发核心刊中,有997位作者仅发1篇文章,占核心刊发文总数的25.92%;发表2篇文章的作者259位,占核心刊发文总数的13.73%;发表3篇文章的作者125位,占核心刊发文总数的9.87%;发表4篇文章的作者82位,占核心刊发文总数的8.69%;发表5篇文章的作者49位,占核心刊发文总数的6.47%;发表6篇以上文章的作者129位,占核心刊发文总数的34.95%。可见,有超过40%的作者(不限定第一作者)在10年间连续发表核心刊文章超过5篇,他们是这些师范大学图书馆科研的重要力量,也反映出其科研的连续性。
2.2.2 高频被引论文分布
通常而言,论文的被引次数越多,它被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一个单位高频被引论文越多,则反映出该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力越高。表2给出了被引50次以上的核心刊发文情况。从表2可知:13位高频被引论文作者来自9所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中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3位、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位,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2位,其余师范大学图书馆均为1位。
表2 被引50次以上的师范大学图书馆作者核心刊发文情况
2.2.3 核心作者及其核心刊发文合作率分布
一个机构的科学研究既需要有较为强大的科研团队,同时也需要科研的中坚或支柱力量引领机构科研的前沿。这个中坚力量我们可以用核心作者来做考量,他们是科研团队中的佼佼者。依据文献计量学中著名学者普赖斯(PRICE·D)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统计:
式中,M为发表的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发表文章最多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只有那些发表论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方能称为核心作者〔5〕。师范大学图书馆中以第一作者核心刊发文最多的是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马恒通,共计发文54篇,因此得出M值为5.50篇,在实际应用中,按照取整的原则,取M值数为6,即2000~2009年间发表6篇以上的那些作者为核心作者。拥有核心作者(此处以第一作者发文为标准统计)1位的为沈阳师大、南京师大、华中师大、湖南师大、辽宁师大、杭州师大、东北师大等7所图书馆,拥有核心作者2位以上的有13所师范大学图书馆(见表3),其中,拥有核心作者最多的是鲁东大学图书馆,共有11位;另有19所师范大学图书馆没有核心作者。以上核心作者的人均发文数最多的是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核心作者人均发文16.25篇;最低为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7.44篇;其余图书馆的人均发文数集中在8~12篇之间,可见这些核心作者为图书馆科研所做的重要贡献,他们是图书馆科研的中坚力量,其中不少人担当着本单位科研的领军人物的角色。
科学研究中需要领军人物,也同时需要发挥科学研究的团队力量。论文的合著率即是反映刊物论文作者智力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程度越高,则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论文合著率指的是合著论文量占作者发文总量的比率〔6〕。从表3统计可知:拥有2位以上核心作者的核心刊发文中合作率最高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达到了58.69%,其余逐渐下降,合作率最低的为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只有4.62%。
表3 拥有核心作者数的师范院校图书馆分布
通过对39所师范大学图书馆在2000~2009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与师范大学的科研产出的横向比较来看:各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本校的科研占比较小,不少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术论文占比不到师范大学的1%,其科研产出力整体低于本校的科研实力。这种差距在排名前100位的师范大学中的图书馆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越强,相对来说对图书馆的科研要求就越高,而如果两者整体的增长水平不一致的话,这种差距就会越大。与此同时,相对经济不发达省份的师范大学的科研实力较弱,其图书馆的科研实力也相对较弱,但这种差距则不像前者那样明显;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省份的师范大学图书馆则表现出与学校科研水平基本一致甚至超出其发展水平的趋势,如江苏的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的鲁东大学图书馆和浙江的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2)从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纵向比较来看:师范大学本身科研实力愈强,相对而言其图书馆整体的科研实力也较强,这表现在其所发核心刊的数量、图书馆所发核心刊占总发文的比重、h指数、核心作者数等方面,但并非绝对。核心作者数的多少及其所起的科研带头作用和影响在各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表现的不同,对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科研产出力的影响较大。各种统计项相对位于前列的师范大学图书馆均有相对数量的核心作者、较高的核心作者核心刊论文的合作率和较高的h指数表现,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鲁东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一方面这些省份的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整体实力都较强,具有较好的科研竞争氛围;另一方面,这一类的图书馆均有一批较有实力的科研中坚力量和核心作者,同时擅长与机构内外的其他图书馆的研究者进行科研合作。而其他科研相对发展不均衡的师范大学图书馆则在核心作者或科研持续研究上存在明显不足,与其大学的学术发展不平衡,相应地也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作为大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图书馆,要适应大学教学科研发展,其服务必然蕴含着科研,而其科研也绝离不开服务。随着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信息环境的急剧变化,师范大学图书馆需要更为切实地了解和挖掘学科用户的需求、适应大学的学习教学科研发展,为用户提供切实有效便利的信息服务,这也对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图书馆科研水平的不足将必然影响和制约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建议各类师范大学要重视其图书馆的科研发展、提高其科研水平;图书馆领导应鼓励和注重本馆的科研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而图书馆员本身应将服务和科研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将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推动图书馆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图书馆个体和团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实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提升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品质,提高图书馆自身适应信息服务环境变化、真正切实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7〕,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为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1.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10-06-07〕.http://www. moe. edu. cn/edoas/website18/level3. jsp?tablename =1187&infoid=37108
2.师范类院校名单 .〔2010 - 06 - 28〕.http://gkcx.eol.cn/schoolInfoSearch/shifan/shifan_1.htm
3.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10年中国大学评价.科学管理研究,2010(4):5-13
4.覃凤兰.中国图书情报学期刊影响力研究报告(2003-2007)——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图书馆,2009(2):54-57
5.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04-209,220 -232
6.幸建华,汪卓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2006年载文作者群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3):398-401
7.钟文娟.危机下的变革管理——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图书馆机构改革及其启示.图书馆建设,2010(4):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