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明辉(辽宁省图书馆,沈阳 110015)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启动。[1]时至今日,古籍保护工作已全面开展。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界古籍保护工作也发生了新的转变,适应这种新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更加有利于古籍文献的保护。
2007年,文化部印发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等通知,建国以来全国范围内首次全面深入的古籍调查就此展开。各省市也相应出台了古籍保护的法规文件。并相继成立保护中心开展工作。同时,颁布了《古籍普查规范》《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等部颁标准,使得古籍保护工作有章可循。全国各地举办了多期古籍编目、修复、古籍平台的初高级培训班;评审并公布了3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确定了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级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也相继出版;开通了中华古籍善本国际联合书目系统数据库;古籍普查平台开始在各省(区) 市初步应用;《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开始启动。这些都标志着古籍普查与古籍保护工作进入了全面、深入、规范的阶段。
由于古籍文献的不可再生性,使其在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之外,还具有文物收藏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古籍的藏用矛盾一直存在。读者查阅、研究古籍文献程序上的繁琐凸显出来。随着古籍普查的深入开展,古籍文献的藏用矛盾应该得以解决。古籍普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摸清家底,只有摸清家底,才能逐步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古籍文献进行分级保护,并最终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普查过程中,古籍工作者文献保护意识明显增强,逐步认识到,藏以用而藏,用因藏而有用。将古籍文献束之高阁,收而藏之,就失去了其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此外,通过讲座、展览、培训等方式,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也使社会关注度和公众保护意识逐步提高。
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单独的古籍收藏单位很难对馆藏珍贵古籍文献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通过古籍普查,则可以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势,运用影印、缩微、出版、数字化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和利用。这样,既揭示了珍贵馆藏文献的内涵,也使得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载体的古籍文献由分散转向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古籍的研究利用价值。
民间现存的古籍,普查起来有相当难度,但随着古籍普查的深入,情况应该有所转变。青岛市图书馆创建了古籍寄存模式,[1]此种模式因在文献产权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使分散的古籍得到集中有效保护而受到广泛关注。古籍工作的这种新变化,值得研究与推广。古籍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对民间古籍收藏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应加大古籍普查宣传工作力度,加强与民间古籍收藏单位和个人的沟通交流,研究制定民间珍贵古籍普查的奖励机制,探索有效开展民间古籍保护工作的途径。
人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制约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促进人员交流合作,有计划、多渠道地开展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自古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人才培养的力度明显加大,人员交流日趋频繁,这是与以往古籍保护工作相比的新变化。目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开展了十数次的古籍普查、编目、修复培训班,各省级分中心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培训。无论是培训的频率、招生的范围,还是培训的投入,都堪称史无前例。这种上下相结合、横向与纵向结合的业务培训,无疑会提高各地区古籍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为古籍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经过培训的古籍工作者,在古籍保护工作中会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古籍编目、整理、修复、数字化、咨询等具体工作也会由消极趋向积极,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想见,这种业务培训、学术研讨、馆际交流将成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一种常态。
国内古籍文献藏量较丰富的大中型图书馆,古籍文献整理开发工作起步较早,随着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会进一步拓宽其古籍工作的视野,并使古籍整理开发工作逐步向深层次发展。比如古籍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而言,在通盘规划考量的基础上,可以不用额外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即可使现有的古籍数据库进行完善,进而建立各自的特色专题数据库,这样,可减少重复建库对文献的损害程度。再如古籍普查要求对藏书印进行著录,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馆藏藏书印鉴数据库,因为据笔者所知,目前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中此类大型数据库建设还是空白。对于中小型图书馆来说,古籍普查与保护也为其创造了古籍文献整理开发新的契机。2010年2月,《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正式启动。[2]该目录“摒弃从目录到目录的编纂,全部要查验原书”,中小图书馆可以藉此对馆藏文献进行编目、整理,在实际工作中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古籍人才。同时,各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会日趋频繁,如古籍书目数据和古籍普查数据之间的共享,可以为中小图书馆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并藉此提升古籍数字化水平。地区性的联合建库也是整合古籍文献的重要举措,应在今后的古籍保护工作中予以考虑。
古籍修复是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启动以来,古籍修复的仪器设备和修复材料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如纸浆补书机的成功研制,检测古籍纸张纤维的体视显微镜、测试纸张酸度的测酸仪的使用,使得古老而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被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3]2010年2月,文化部公布了首批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修复中心凭借人才、设备、技术优势,承担着国家和本地区古籍修复的重任,这对于促进古籍保护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带动地区性的古籍修复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约有22家古籍保护单位建立了古籍保护网站。通过网站可以迅捷、高效地发布相关的法规政策、各地区的工作动态等。值得一提的是,古籍保护中心的blog开始出现,笔者所知目前已经建立古籍blog的有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4]和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5]blog的出现弥补了集中业务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课程偏重理论性的缺点,实践性与针对性更强,可以更好更快地发挥省级保护中心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作为古籍保护工作交流的网上平台,古籍保护的blog和保护群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籍工作的一种新趋势。今后的工作中应适时开辟国家和地区性的古籍工作交流通道,建立并整合业务交流群和交流圈子。同时网站的建设也要防止趋同化而缺少实际内容,避免急功近利,切实成为古籍保护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1]古籍保护:“青岛模式”受关注[EB/OL].[2007互09互28].http://www.nlc.gov.cn/service/others/gujibhw/yjdt-yjxw-070928.htm.
[2]《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工作启动[EB/OL].
[2010互02互03].http://www.nlc.gov.cn/syzt/2010/02 03/article_448.htm.
[3]杜伟生.古籍修复队伍的建设及发展机遇[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12):100互103.
[4]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blog[DB/OL].http://www.clcn.net.cn/gujibaohu/index.html.
[5]云南古籍保护中心blog[DB/OL].http://blog.sina.com.cn/yngj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