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联合图书馆模式对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启示

2011-03-18 04:45:06
图书馆学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欧联馆藏图书馆

吴 健

(嘉峪关市图书馆,甘肃 嘉峪关 735100)

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讨热点。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馆际交流、资源共享等问题也成为研讨的重点。

1 欧洲联合图书馆模式

近年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欧洲联合图书馆”(简称“欧联图”)出现并日益发挥作用,广为大众接受。它的架构是联合欧洲众多分属不同国家的国立图书馆的集合体,为公众提供一个简捷的通向这些分属不同国家、不同地理位置的国立图书馆的大门,广大用户评价其功能强大、服务灵巧。

欧洲很多国家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受人瞩目,人们工作、学习离不开它,不少重要著作就是在图书馆的帮助或是在图书馆里完成的。但是图书馆在发挥其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得人们对它的使用出现诸多不便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随时随地发挥图书馆功能的要求逐步成为现实。10余年来,欧洲各国从首先为在线公众提供馆藏信息和可供使用的目录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并进一步使其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公益图书馆,向公众免费提供服务。2005年开创时,只有9个国立图书馆参加,随着广大用户对其服务的依赖,其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48个国立图书馆参加的联合体,可以全天候、实时以数字信息或传统的印刷品两种不同形式提供馆藏资源,其中包括书籍、告贴、照相、地图及其数码制品以及录音和录像等。欧联图的协调机构设在荷兰海牙的国家图书馆内,其运行机制为:通过其在互联网上的官方网站为公众提供一个统一的入口,人们可以一次就从所有加入欧联图的各馆馆藏的全部目录中查到所需的有关信息。不论是输入题目、作者或关键词按常规的查阅方式或是采用其他更加高级的检索方法都可进行查阅。输入查询信息后,服务器就会从1亿5千万个条目里迅速选出藏有该件的图书馆及其有关信息,供读者进一步阅读;也可导向其数字制品,直接提供服务。通过多年的运行,欧联图发现人们对数字制品的兴趣日增,随着也迅速扩大了书籍、照相、招贴、录音、绘画和乐谱等数字类制品的制作。因此拟于2009至2010年间,继续从欧洲各地的藏品中制作两千多万页的数字制品,提供更为强大的服务。进而将分散在各地的馆藏联系起来,逐步建立起全欧的数字图书馆。如此丰富的藏品、条目,分属于不同收藏机构,且数量高达48个之多,具体情况更是千差万别,联网检索之复杂不言而喻。如何保证各馆间的协调一致,是在线操作能否迅速、可行的先决条件。为此欧联图集中了参与馆的数据资料(metadata),组成专家组共同讨论、研究制定方案,在2001年制定、公布的图书馆行业的“核心图书馆都柏林登录通行证(Dublin Core Library Application Profile简称DC-Lib)”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成为欧联图的登录通行证及登录后随即出现的种种界面。与此同时,还推出了“欧洲图书馆手册”等工具以帮助使用。

从欧联图的成功经验来看,图书资料的数字化,以及利用强大的互联网使之便于检索、便于推广使用是今天国际上图书馆的一个发展方向。欧联图把欧洲48个分散在各地的国立图书馆的丰富馆藏通过网络联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为此建立容量庞大的超大书库,既可以把各地的图书资料提供查阅,更可以让读者不论身处何地、离图书馆多远都可随时申请查阅。这确实是在网络时代非常成功的范例。可以预见,此种模式将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 传统图书馆的持续兴建和存在必要性

网络的日益强大使图书、资料的检索、查阅十分简捷,数码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使信息资料的无纸化传递与储存成为现实。据统计,只需600张光盘就足以把一个一般性图书馆馆藏的全部内容储藏进去。于是有人想到,将来传统的图书馆是否就会逐渐退出舞台。然而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却表明了数码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他们可能取代传统的图书馆,相反,近些年来国际上复苏的大型图书馆建设正方兴未艾,世界各地最现代、最有特色、最标志性的建筑往往就是各式各样的图书馆。这说明传统的图书馆以其固有的特色是无可取代的,加之近年发展出的新功能,更使之非但有其存在的必要,而且更有加强的必要。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简称IFLA)2008年2月21~22日召开的第二届领导人会议“国际图书馆方针高层讨论会”(The 2nd IFLA Presidential Meeting 2008:International library policy on a high level)上,联盟主席Claudia Lux在开幕式上谈到德国柏林的ZLB(中央和州立图书馆)一年内接待读者120万人,而点击该馆网站的人数有10倍之多,同时,她又以亲身的体会指出,尽管互联网的发展下图书馆能否继续存在的争论时有所闻,她在世界各地却看到了至少有1千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新楼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崛起[1]。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1897年建立的浙江古越藏书楼是我国第一所具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图书馆[2],其规模有限。在西方,公共图书馆可谓源远流长。19世纪后期,欧洲兴起了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的建设[3],20世纪初,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也兴起了建筑高规格的大楼并把图书馆设置在城市中心的潮流[4],带给公众极大方便。这是历史上图书馆建设规模的一个高潮。20世纪中期,建筑物的规模转入回缩。1985年,Fraley和Anderson在讨论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时,预见性地提出图书馆的规模需要扩大[5]。之后随着信息量的暴涨,图书馆又都扩建以满足资料存储和公众阅读的需要。于是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图书馆复苏高潮。Bar Ilan大学资料学系的教授(前任系主任)Shoham和Meitar公共图书馆的主任Yablonka特地联合起来,通过实地调查对传统图书馆的作用、规模和今后的展望进行了研究[6]。据Shoham和Yablonka 2008年的统计[7],世界各地如巴黎、鹿特丹、巴塞罗那、旧金山、芝加哥、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温哥华和我国的上海、江苏等地都兴起了宏伟、壮观的图书馆大楼。新馆启用后,来馆的读者人数和馆内设施、服务的使用率都有明显增长。她们还引用德国斯图加特新馆馆长Jouly[7]和纽约一所公共图书馆新馆馆长Strong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1999年上海举办的第11届讲习班——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上的演讲报告[8],以及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新图书馆馆长Zapatos(2000)[9]的论文,强调说,图书馆新大楼的建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为公众提供许多大众化的服务,与过去封闭式的不同。现在国际上十分强调图书馆的教育和社会功能。据Shoham和Yablonka对一些专业人士的调查结果,认为即便今后电子书刊事业十分发达,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料极其便捷,公众图书馆的作用仍将非常突出,除了传统的借阅外,仍在不断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功能。当前的新馆建筑各有特色,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适应各个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公众的不同需要。它是人们相聚和得益、提高的场所。它与互联网不同,通过互联网虽然能够便捷地获得资料、信息,而且也能进行网上的交流沟通,甚至可以沟通得很融洽、热烈,但是一旦下线,留下来的只是一片孤独。而图书馆为公众所提供的气氛则完全不同。

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社会中,传统图书馆不仅不会消亡,反而将会有长足的发展。将会在进一步完善查询资料的便捷技术的同时,更加突显传统实体图书馆建构的人文氛围,使二者有机地结合,不仅使图书馆更充分发挥信息“集散”的功能,更通过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承担起构建人文社会的强大功能。图书馆在公众中的影响迅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公众读书习惯与业余生活的兴趣取向。最重要的是使图书馆所具有的人文感召力,以及书籍对人心灵的震憾以最大限度、最广范围、最直观的方式对全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这样看来,网络时代中,我们需要重点讨论的并不是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传统图书馆面临新的时代特色,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地拓展管理和业务水平,以应对电子技术迅猛发展、资讯爆炸的时代洪流。

3 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当前印刷型文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显然纸质文献仍然充满活力。尽管如此,欧联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无疑印证了网络环境蓬勃的发展趋势必定对传统公共图书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冲击。因此传统图书馆必须明确自己身处信息时代中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而欧联图的先进模式为我们理清思路也带来很多启示,为传统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借鉴。

归结起来,网络环境中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3.1 办馆思想由封闭走向开放和创新,形成大图书馆观

在传统图书馆中,馆本位和书本位的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只追求单个图书馆馆藏书体系的完整和系统,以期自给自足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网络环境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被引入图书馆界,开阔了图书馆人的视野和思维,人们逐渐形成了信息价值观,使利用信息成为信息社会人们的自觉行为;形成了大图书馆观,逐渐认识到图书馆的协作化与网络化迫在眉睫,各馆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却应成为不可分割的联合体;具备了开发意识,认识到应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重组、整合和分层次加工,使之成为高质量、高水平、高智能含量的信息产品;具备了开放意识,认识到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馆内外的一切资源(纸本、电子版、网络信息)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既包括到馆读者,也包括网上用户;具备了创新意识,认识到图书馆应该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方法和服务形式,为用户提供新颖的信息服务。

3.2 图书馆馆藏由自成体系向共建共享转变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对象以纸质文献为主,各馆自成体系地发展一馆馆藏,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文献册数是衡量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重要标准。网络环境改变了馆藏结构,图书馆的馆藏既包括纸质文献,又包括电子文献;既包括本馆现实馆藏,又包括虚拟馆藏。网络环境也使图书馆拓宽了采集渠道,图书馆不仅通过购买、交换、受赠等途径获取文献,还通过网络进行网上采购,或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图书馆间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文献采购的分工与合作,避免重复和遗漏,形成一个相互协调、互补优化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评价标准也得到修正,图书馆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不仅要看现实馆藏,还要看通过网络存取全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

3.3 图书馆信息组织走向高效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深层化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活动基本是在手工操作或机械操作的情况下进行,每个图书馆几乎都要重复分类、编目工作,而且对信息内容的揭示也极为浅显。网络环境首先促进了信息组织的高效化,先进设备的应用和多馆联合作业的模式,达到了一次输入多种输出、一馆输入多馆享用的效果。网络环境促进了信息组织的数字化,可将各种形式的信息(如纸质的、微缩的、声像的)数字化后提供上网,也可组织较大型的数据库管理等。网络环境促进了信息组织的自动化,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技术标准和性能指标向国际靠拢,自动分类和抽词技术、自然语言检索等大大解放了人力。网络环境也促进了信息组织的深层化,采用数据仓库、超文本、多媒体等技术,可以方便地按全文、专题、信息单元等形式组织信息。

3.4 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向远程化、多样化、智能化发展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基本上是坐等读者上门,对外开放的时间多有一定限制,为读者提供的文献以本馆馆藏为主,多是整本书刊,而且因复本不足常发生拒借现象,服务项目以借阅为主。网络环境拓宽了服务范围,服务由馆内向远程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在网上可开展联机目录查询、馆际互借、光盘远程检索、远程登录、专题讨论或者电子论坛、布告栏、信息检索、电子邮件、网上咨询、预约登记、用户点播、远程电视会议、图文信息等服务项目。网络环境还促进了服务模式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创造、检索和使用的界限将逐渐模糊,提供珍贵文献和智能服务将成为重点,个性化服务、特色化服务、网络信息导航服务和用户培训会受到重视。

3.5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观

传统图书馆基本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态,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及整个社会信息源未建立起紧密联系,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也缺乏实质性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促进了图书馆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网络环境也促进了图书馆与信息机构、网络开发商等所有与信息有关的社会机构的合作,这些合作包括地区的、国家的和国际的。鉴于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共图书馆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观。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使得任何系统都不可能封闭孤立地存在。图书馆也不例外,只有树立全面的开放观念,才能发挥效益,展示作用。只有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善于学习他国、他馆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传统图书馆由于受到体制的影响,各馆间相对独立,即使是同系统间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也比较困难,更不用说跨系统间的相互开放。现代的开放观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间的相互开放有了真正实现的可能。图书馆的相互开放可在几个层面上展开:地域内图书馆间的相互开放;系统间图书馆的相互开放;国际间的图书馆相互开放。开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开放的手段则可以是多样化的。首先,应以开放的观念培养、引进和利用开放型人才。其次,各种业务技术上的开放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效益。再次,随着图书馆社会化的推进,各图书馆也非常重视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大型展览会、报告会等活动,以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网络的发展在技术上为公众提供了更便捷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实体图书馆将会更加突显其对公众人文精神的构建、阅读习惯的培育乃至对知识、对未知的探寻精神的培养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将是印刷型资源与数字资源共存,传统单一服务与数字型多元化服务并存,载体多样化、馆际开放化将形成21世纪图书馆新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印刷型书刊等资源,又可以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有步骤地进行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在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是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的融合发展,为公众的精神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1]Stigter,F.,S.Chambers,&L.Edwards,2008,The European Library-gateway to the resources of Europe’s national libraries[J].IFLA(3):256-265.

[2] Wolfgang Ratzek.The 2nd IFLA Presidential Meeting 2008:International library policy on a high level[M].IFLA Journal: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2008(3):295-299.

[3] 王维新.民国时期图书馆员职业探析 [J].图书馆,2009(1):51-53.

[4] (Raviv,1997)【Raviv,N..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in architectonic planning of public libraries.In:The library in society[J].A.Sever,and A.Sever Jerusalem:Israel Center for Libraries,1997:169-240.(Hebrew希伯来文,可不注)】

[5] Oehlerts,D.E.Books and blueprints:Building American’s public libraries[J]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1.

[6] Fraley,R.A.,and Anderson,C.L.Library space planning[J].New York:Neal-Schuman,1985.

[7] Shoham,S.&I.Yablonka.Monumental library buildings in the Internet Era:the future of public libraries[J].IFLA Journal: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2008(3):266-279.

[8] Jouly,H.Stuttgart:On the way to the Libraray 21.In:Library building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J].M.F.Bisbroukm.Proceeding of the Elev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in Shanghai,China:August 14-18,1999.Muenchen:Saur 2001:91-97.

[9] Gary Strong.Flushing library:A year of success.In:Library building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J].M.F.Bisbroukm.Proceeding of the Elev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in Shanghai,China:1999(8):14-18.Muenchen:Saur 2001:125-139.

[10] Zapatos.The San Antonio Public Library.Building libraries for the 21st Centry:The shape of information[J].T.D.Webb.North Carolina and London:McFarland and Company,2000:4.

猜你喜欢
欧联馆藏图书馆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飞跃图书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23:05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