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1至2月份,天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实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两项指标均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总和。按中国石化集团总部进行的口径还原后利润排名看,天津石化已由炼化企业后排名跃升至第二名,天津大乙烯、大炼油项目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规模效益显现一:天津石化进行了两大装置:“一盘棋”战略的整体优化。不仅使大炼油增加了效益,更改善了品质,大乙烯的乙烯收率比以前提高了1个百分点。同时,本着炼化一体化的原则,将大乙烯项目中的富余甲烷气送到大炼油,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规模效益显现二:生产运行攻关优化效果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天津石化生产的高标号汽油比例、炼油高附加值产品收率分别由过去的12.75%、85.46%提高到90.72%、87.46%,且提前3年全部实现专业达标。大乙烯项目发挥了新装置、新工艺优势,充分利好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牌号,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截至目前,已累计生产乙烯95万t,实现销售收入208亿元以上。
规模效益显现三: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据统计,去年4季度以来,天津石化整体效益累计增加了7 620万元。在科学、理性采购中,累计节约采购费用1 800多万元。网上采购率由80.64%提高到99.8%,厂家直供率由56.39%提高到94.93%,累计平库利库和修旧利废2.6亿元。
规模效益显现四:节能减排新突破。作为国家节能减排重点监控千家企业之一,天津石化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1.252 t标煤下降到0.882 t标煤,降低29.55%,累计节约161万t标煤;节能量分别比天津市、集团公司下达的指标高出18%、117.6%。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 234万t下降到821.6万t,下降33.4%;COD排放量由1 020 t下降到661.2 t,下降35.2%;二氧化硫排放量由32 150 t下降到7 868 t,下降75.5%。
2011年4月下旬,山西鸿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与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投资建设双向拉伸聚酯薄膜项目。天津市委副书记、滨海新区区委书记何立峰会见了山西鸿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栋一行,对客人来津表示欢迎,对项目签约表示祝贺。滨海新区、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参加。
何立峰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滨海新区拥有交通、港口、人才、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当前新区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代表的八大优势主导产业。我们以南港工业区为载体,正在建设世界级重化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油头、化身、轻纺尾”的完整产业链条,吸引聚集了大乙烯、大炼油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鸿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此次投资南港,有利于丰富石化下游产品,实现产业有效对接。希望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并将更多的关联企业引入新区,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将以一流的投资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王建栋说,新区开发建设的宏大气势,坚定了我们投资的信心。很高兴能够成为新区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我们将尽快推动项目建设投产,为新区发展贡献力量。
山西鸿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华北、西北地区最大的专业生产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塑料薄膜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计划在南港工业区投资12.3亿元,引进全球最先进的德国生产工艺和设备,建设年产9万t 5.7 m宽幅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项目,产品主要用于太阳能背膜,回收利用率达100%。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背膜用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生产企业,年产值约20亿元。
天津碱厂历史悠久,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榜样。但随着城市发展,碱厂所处位置已成为塘沽繁华区,安全、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目前,天碱新厂已在临港经济区建成投产,实现了工艺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今年,天碱老厂区也将搬迁完毕。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天碱1.6平方公里的老厂区将建设成为滨海新区现代化中心商业区和配套的生活区。其中,商业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包括旗舰主力店、购物综合体、主题专业性商场及休闲娱乐设施,形成一站式商业中心区。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丰利粉碎设备有限公司和宁波工程学院共同承担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皮革废弃物用作橡塑填充材料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日前通过验收。该项目采用独特设计的专用破碎剪切技术、皮革超细粉碎技术设备对皮革废弃物进行粉碎,利用皮粉中胶原蛋白的羧基或氨基通过增容剂或化学反应对皮粉进行改性,提高皮粉与橡塑材料的相容性,获得性能良好的复合材料,作为像胶制品的填充剂降低橡胶制品的生产成本,改善皮革废弃物粉末与橡胶的相容性,提高橡胶的力学性能,延长使用寿命。该项目的研究开发,通过对皮革废弃物的资源化再生利用,替代或减少石油树脂的用量,降低橡塑制品的成本,为革皮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据悉,我国是世界皮革的加工中心、制革大国,每年产生约140万t的皮革废弃物,在给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其中的优质胶原蛋白和三氧化二铬也大量流失,造成了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大力开发制革废弃皮胶原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意义重大。
而现阶段,国内采用普通粉碎设备对皮革废弃物进行粉碎,粉碎后的皮粉粒径较大,只能应用于再生皮革,回收附加值低。如要让皮粉用于改性塑料和橡胶中,必须达到足够的细度,才有利于通过反应提高塑料和橡胶与皮粉的相容性。
针对这一状况,致力于绿色环保装备和超微粉体工程的倡导者——浙江丰利携手宁波工程学院,从2007年开始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皮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课题,共同承担的“皮革废弃物用作橡塑填充材料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列入浙江省2008年度第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编号:2008C11011-2)。为进一步推进这一工程,又于2009年8月18日成立了“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及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及成套装备技术的研发,提升我国废弃生物质资源化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该项目开发了皮革废弃物超细粉碎工艺及成套设备,并研究了皮粉在聚乙烯和橡胶等中的应用技术。项目通过增容技术改善了皮粉在聚乙烯中的分散、提高了填充材料的相容性和力学性能。项目在皮革废弃物粉碎技术设备及装备、聚乙烯/皮粉增容技术等方面有创新,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4篇。通过项目实施,完成了皮革废弃物粉碎成套装备的产业化,已有多条皮革废弃物改性橡塑材料生产线在浙江、江苏等地企业成功应用;PE/皮粉复合材料经法定单位检测,所测指标符合要求。产品经用户使用,反映良好,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吴宏富)
2011年3月11日,天津渤天化工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及天津大学的技术合作签字仪式在渤天公司举行。参加签字仪式的有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博士华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张金利、公司总工程师魏永涛等。根据协议内容,合作双方将致力于醋酸丙烯酯和丙烯醇精制分离以及环氧氯丙烷节能降耗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
在签字仪式上,渤天公司总工程师魏永涛介绍了公司当前形势,以及两个合作项目的前期运行情况,同时指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是促进企业发展,加快企业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都是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和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与天津大学全面、深入的开展合作会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
本次签字的合作项目,是深入贯彻公司第十四届五次职代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公司“调整、改革、提升、治理、强化”五项任务,推进改革创新,强化节能减排和提质降耗工作要求的重要内容。
签字仪式后,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将对环氧氯丙烷工艺中醋酸丙烯酯溶液和丙烯醇溶液项目的精制分离工艺开展研发工作。天津大学将对环氧氯丙烷生产工艺中的分离工段进行模拟优化,制定出新的分离工段工艺参数,同时核算分离工段工艺参数改变后的换热器负荷,及校核现有换热器、设计新增换热器,并最终完成改造施工。
天津石化紧密结合生产和市场实际研发应用新技术,近日有4个科研项目完成了天津市科技成果登记工作。这些项目在该公司生产装置应用后,节能增效显著。
据介绍,该公司研发的环丁砜净化工艺在大芳烃装置应用3年来,有效解决了环丁砜抽提系统设备腐蚀问题,净化后的环丁砜溶剂缓蚀率达到80%,保证了装置的长周期安全运行,累计增效1 000余万元。基于原油评价的破乳剂筛选及应用项目筛选出的油溶性破乳剂,可适应不同原油品种变化情况,具有适应性强、添加量低、脱后原油盐含量低的优点。
另外,开发了环氧乙烷生产工艺的模型化与操作优化项目开发的模拟软件有效降低了乙烯消耗,自2006年使用以来累计节省了乙烯596.8 t,增创效益500万元以上。含油污水破乳工艺使污水含油质量分数由0.3%~0.4%降至0.08%以下。
据报道,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通过在枣园油田开展精细研究、立体评价等科研攻关连连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经形成两个千万吨级新评价油区。
枣园油田位于孔东断层、孔西断层及李天木断层复杂断裂带上,分布有来自屯、风化店和沈家铺3个含油构造,是大港油田主要产油区之一。截至目前,他们已经提出38个目标区块,部署评价井位23口,在沈家铺至风化店,风化店至来自屯的接合部,累计增加滚动及未动评价储量两个千万吨以上的油田新评价区块。目前,已实施的7口井均获得工业油流,最高单井日产油一直稳定在15 t左右。
据悉,2011年4月6日上午,由天津市政府、国家海洋局和国际脱盐协会共同主办,科技部、中科院支持的“2011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国际研讨会”在津开幕。本次大会作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及水资源再利用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技术交流盛会,吸引了来自美、法、德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大计。
天津作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领军者,对推动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自2004年以来,天津市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海水淡化及再利用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本次为期3天的会议上,专家们以“海水淡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当今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产业发展趋势。在会议上,反渗透海水淡化能量回收装置、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等涉及本市的12个海水淡化项目签约,总金额1.6亿元。
为推动海洋科技的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市正在积极申办“2013年世界脱盐大会”。国际脱盐协会理事会将通过本次研讨会,重点考核天津的承办能力。
天津市科委获悉,目前天津市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水平已处全国领先位置,已建成的海水淡化项目产能达21.7万t/d,占全国的41.4%,为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据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全球淡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本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一批高技术、高性能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相继投产。其中,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北疆发电厂项目,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利用电厂发电后的剩余蒸汽对海水进行多次蒸发和冷凝,目前每天可生产高纯度可直接饮用的淡化水10万t,不但使海水淡化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而且大大提高了热能的使用效率。由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10.59亿元建设的大港新泉海水淡化项目,采用了俗称膜技术的反渗透法淡化海水,现已建成的一期工程可日产10万t淡水,并供给天津石化百万t乙烯使用,待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达到日产15万t淡水能力。此外,临港经济区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泰达新水源等多个海水淡化项目也正在积极建设,如今,海水淡化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在天津得到了飞速发展。
除了海水淡化项目之外,天津在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的研发方面,也位居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数十项,建成国内首个万吨级低温多效淡水淡化示范工程,2500 t/h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仅滨海新区对水资源的净需求量就将达到6亿m3,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阶段,本市将通过打造“热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利用”产业链、发展亚海水淡化技术、推行在河流入海口进行海水淡化等一系列新措施、新技术,力争到2015年,使本市海水淡化水日生产能力达到48万t/d,继续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