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达(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天津300041)
曲杨(天津市科委发展计划处天津300041)
吴浩(天津市统计局社会科技处天津300020)
“十一五”天津市科技投入特征分析
吴达(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天津300041)
曲杨(天津市科委发展计划处天津300041)
吴浩(天津市统计局社会科技处天津300020)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三位,科技进入了加速腾飞的新时期。对“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科技投入特征进行了分析。
天津市科技投入自主创新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由2005年的72.9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8.47亿元,全市R&D/GDP比重由2005年的2.0%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2.5%,科技进步综合水平稳居全国第3位,科技进入了加速腾飞的新时期。
2006—2009年,天津市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投入总额累计达到107.25亿元,4年累计投入总额比“十五”期间提高42.8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7倍。2009年,政府R&D资金投入占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为18.2%。
科技计划项目成为我市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全市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全市共新增科技计划项目4 599项,超过“十五”期间立项1 604项;总计投入项目经费281.2亿元,是“十五”期间项目投入总额的2.1倍。平均每个项目总计投入研发经费611万元,比“十五”期间每个项目的投入经费提高155万元。
市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投入21.6亿元,是“十五”期间市财政经费投入的2.4倍;平均每个项目市财政经费支持47.1万元,比“十五”期间提高16.8万元。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总体放大12倍,政府资金的研发带动作用十分显著。
市财政经费加大了对R&D项目的投入。其中,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新增项目1 305项,市财政经费投入1.9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的2.6倍。科技支撑计划新增项目1 120项,市财政经费投入6.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投入2.4亿元。增加了102个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市财政经费投入7.9亿元,R&D项目占到了60%。
从2008年起,市科委从工作层面分4批组织实施了8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总投资368.5亿元,研发投入88.3亿元。其中创新平台项目9项,总投资66.57亿元。截至2010年12月,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0.9亿元,占全部项目的51.8%。共计突破423项居国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创新产品536项;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82件,授权发明专利162件;吸引了国内外近30支一流研发团队携带技术和成果来津创业;建设了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9个重大创新平台。
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了企业R&D投入,企业R&D经费支出从“十五”末的48.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8亿元,增长了2.5倍。2009年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7.1%,比200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已经成为我市科技投入的真正主体。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企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达到13.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市财政经费对企业项目的投入占全部市财政项目经费投入的63.8%,比“十五”提高7.3个百分点。财政经费的支持,带动了企业研发投入。期间,企业总计投入计划项目经费255.9亿元,是“十五”的2.1倍;企业项目总经费投入占全市计划项目总经费投入的90.5%,比“十五”期间提高1.7个百分点。
“十一五”成为我市研发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跃升期,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实力的不断提高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2006—2009年全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合计125.7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56.47亿元,翻了近一番。2009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达6.9亿元,占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量的94.5%。
期间,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的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占到了该计划的全市的91.7%,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知识创新的骨干作用。
我市学术论文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论文被SCI、EI和ISTP检索系统收录26 521篇(2006—2009年),年均增长8.2%。期间,我市科技人员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在10以上)发表论文170篇。在化学、生命科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若干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自然》、《科学》及相关学科一流杂志发表了重要论文,国际影响力跃升。
一批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获得国家后续支持。“十一五”期间,共有2 242个项目被列入科技部或其他部委的计划并获得资助,其中:获得973计划项目(课题)资助98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 144项。
取得一批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在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有关计划的支持下,我市基础研究在若干科学前沿主流方向上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在天津市重大战略需求领域上解决了一批瓶颈性的关键问题,一些学科的研究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
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8人成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0人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通过与科技部、中科院等开展合作,滨海新区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高新区实现30 km2扩区及更名。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成立并加快发展,被列为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综合性技术大平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海内外90个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带项目带资金进驻。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筹建顺利,科研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在津研究和育成机构建设取得突破。千万亿次计算机超算中心、滨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滨海新区研发转化基地等一大批重大研发转化平台正在加快建设。
2009年滨海新区R&D经费达到88.65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3.3倍,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成了4个核心公共技术平台,入驻研发团队和企业67个,一批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关键技术项目启动实施。17个新药创制、平台和基地建设项目进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获国家经费3亿元。引进公共技术平台管理团队3个,吸引了1亿元企业资金用于科技投入。
2006—2010年11月期间,我市累计新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 284项(未含重大专项),累计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16.5亿元。其中,“863”、“973”、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R&D计划项目数量占30%,累计获得国家经费支持达6亿元,占获助经费的53.4%。
“十一五”期间,市科委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项目管理短信平台,推动了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保证了研发活动的正常实施,研发绩效不断涌现。
计划管理实现新突破。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实施了“立、管、验”分离,从管理机制上实现了分工合作,保证了项目实现闭环管理。
立项评审方式实现重大改革。评审方式由单纯的专家会议评审,发展到专家局域网络评审、外地专家网络在线评审相结合,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立项评审,有效地保证了项目在立项过程的公平公正。
强化了项目中后期管理。通过聘请中介机构辅助管理、设立项目管理短信平台服务等措施,建立了科技管理部门与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的日常沟通机制,使项目年检率、结题率大幅度提高。
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评审、项目立项、经费管理、年度检查、项目结题等各个环节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实现了项目管理与科技计划项目统计相结合,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
针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投入统计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的特点,市科委联合市统计局、市教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建立了经常性的沟通机制,理顺了科技统计渠道,强化了科技统计制度,建立了全市“R&D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加大对全市各行业科技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效地保证了全市研发投入能够通过科技统计报表如实体现。
针对滨海新区新建伊始科技统计尚不完善的现状,市科委协调市统计局、滨海新区科技局、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制订了科技统计工作制度,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为确保滨海新区研发投入能够纳入常规统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1]天津市科委,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教委.2010天津市科技统计数据[Z].2010.
[2]天津市科委.“十五”天津市科技计划执行报告[Z].2006.
[3]天津市科委.“十一五”天津市科技计划执行报告[Z].2011.
201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