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红
(新乡学院图书馆,河南 新乡 453003)
无形资产(Intangible Fixed Assets)作为图书馆总资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比如,2004年1月,大英图书馆公开了一份题为《衡量我们的价值》的报告,其内容是对具有无形效益的公共物品进行价值评估,以分析大英图书馆对英国经济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1]。在我国,《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机制研究──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机制研究》[2]、《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评估研究》[3]、《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评估与使用管理研究》[4]等项目相继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立项,并取得一批学术成果。但是,从整体来讲,国内图书馆界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还是个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
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目前尚无绝对清晰的概念。一般认为,无形资产是指由特定主体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形态,但能对主体的决策与运营持续发挥作用或直接为主体带来某种利益的非货币性资源,表现为特定的权利或关系[5]。同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的价值并非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决定,而是由个别劳动者在个别生产中所消耗的实际劳动时间(智力劳动或复杂劳动)来计量。根据少量复杂劳动等于自乘或多倍于简单劳动的原理,无形资产的价值往往会大于有形资产的价值。
无形资产具有弱对应性、虚拟性、不确定性、稀缺性等特征,满足这些条件的资产即可称为无形资产。但是,国内外实践表明,无形资产的类型和范围通常是由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来界定的。比如,按照国务院颁发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第16条的规定,可以将图书馆无形资产划分成下列类型:第一,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指人类的智力发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创造性成果权利和识别性标记权利,包括专利权、著作权(这是图书馆最主要的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商标权、专有技术、管理秘诀、创意等。第二,特种权利类无形资产。指由契约、合同或政府授权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与资源供应商签订的优惠合同、对作品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权、接收和管理使用出版物呈缴本的权利、文献资料的收藏权与服务权、利用互联网的特殊权利、公益性事业投资倾斜权等。第三,人力组织关系类无形资产。指图书馆在实践中与外界组织机构、人员以及内部职工之间形成的有助于图书馆发展的良好关系,包括图书馆员队伍素质、公共关系、图书馆专家咨询网、资源供应商、读者名单等。第四,其他类型的无形资产。包括图书馆名称、图书馆标识、馆誉、图书馆组织文化、图书馆特色服务项目和服务品牌、图书馆地理位置、图书馆发展历史、获奖情况等。
上述类型的无形资产并非每所图书馆都拥有(比如,接收和管理使用出版物呈缴本的权利只是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本图书馆才享有。又比如,不同图书馆就同一问题与同一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并非能授予每所图书馆相同的优惠条件。还比如,并非每所图书馆都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或者都有开展特色服务项目等)。但是,无形资产存在于图书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无形资产是构成图书馆资产的重要方面,与有形资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能为图书馆提供最大的社会与经济利益。然而,长期以来,图书馆界对“资产”的认识总是同馆舍的面积、结构、布局,以及设备、货币等能够触摸到的有形财产联系在一起,忽视了对无形资产存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其原因在于:第一,许多无形资产无法反映在账面上,使其与图书馆效益之间的关系难以得到客观评价。第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环境中,图书馆没有服务市场竞争之压力,因而缺乏对无形资产进行研究、开发、积累、应用的动力,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得到挖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智力、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对图书馆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成为图书馆效益的突出增长点,而拥有无形资产的类型、数量、质量以及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将成为衡量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相应地,以保障无形资产的形成、积累、流通、配置及其价值的转化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战略的建构和实施必将受到图书馆的重视。于是,加强对图书馆无形资产的管理,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
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形资产意识淡薄,是目前制约图书馆对无形资产管理的最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相当部分的图书馆员不具备无形资产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一些图书馆领导者还不明白什么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和图书馆有形资产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图书馆无形资产的范围和内涵,以及本图书馆有何种无形资产,本图书馆无形资产的特色是什么等问题,更不具备形成、积累、优化、利用无形资产的知识,甚至个别图书馆领导者对无形资产管理有抵触情绪,认为开展无形资产管理没有意义,只能是给工作增加新的负担。
无形资产体系由不同的无形资产类型组成,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应该在强调重点的同时,着眼于图书馆无形资产总体管理效能的提高,注重发挥不同类型无形资产的协同价值。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中可以看到,对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着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缺乏统筹兼顾的战略思维。比如,许多图书馆把人力资源放在无形资产管理的首位,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图书馆员的学历、学位、职称,优化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提高工作队伍专业素质的同时,如果忽视了对图书馆组织文化这种无形资产的建设和管理,那么必会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无形资产具有区别于有形资产的固有特征,这就决定了对无形资产管理的特殊性、困难性,要求图书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采用一些专门的适应其特点的办法。比如,对于“馆誉”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又不体现在账面上,却依附于图书馆整体资产的无形资产如何管理呢?又比如,如何对图书馆组织文化这种无形资产开展管理,发挥其价值呢?对于相当多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并非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早已有了成熟的经验,并且有章可循,只是图书馆没有科学规范这方面的管理行为。比如,在图书馆工作中产生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是可以作为著作权客体受到法律保护的,但是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没有建立区分这些作品是职务作品,还是法人作品的制度,没有相关的权利行使和权益分配规则,也没有对这些智力成果的档案管理办法。探究其负面影响,一是可能造成图书馆相关无形资产的流失,二是埋下权益纠纷的隐患,事实上这方面的案件在我国图书馆界已经出现。
图书馆无形资产的价值在于转化利用,除了只能被本图书馆利用的个别类型的无形资产外(比如,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本图书馆接收和利用出版物呈缴本的权利),相当多的无形资产可以向其他图书馆推广,以取得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6]。比如,曾有图书馆组织开发出性能很好的随书光盘管理系统,按照著作权原理,图书馆对该系统享有著作权,完全可以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向其他图书馆输入这项技术,逐渐打开市场。但是,该图书馆并未这么做,只是在本馆使用,致使该系统被后来其他机构研发的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而贬值,失去了赢得竞争优势的机会。又比如,有的图书馆在通过市场机制许可、转让著作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时,没有提前对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造成价格偏低,从而给图书馆利益带来损失,这也是图书馆无形资产价值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从形成机制来看,图书馆无形资产包括“自创无形资产”和“外引无形资产”两种类型。自创无形资产是指图书馆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和积累的无形资产,比如:自己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三次文献、数据库、计算机软件,以及开发的专有技术和长期培育起来的优秀的馆誉、组织文化等。外引无形资产是指从图书馆外部输入的无形资产,比如图书馆购买的软件和数据库、引进的人才、学到的管理诀窍等。自创无形资产和外引无形资产相比,外引无形资产固然重要,但是自创无形资产往往更具生机、潜力和创造力,对图书馆的发展更具竞争性。自创无形资产的形成、积累需要调动、挖掘图书馆员的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图书馆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无形资产的生产,而这同样是无形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
对图书馆无形资产开展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工作者,尤其是图书馆领导者对无形资产价值、作用,特别是其与图书馆发展关系的认识,改变“有形资产决定论”、“有形资产优先论”的不正确观念,增强保护、利用、管理无形资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无形资产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承担。一方面,图书馆可以与社会上有资质的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为图书馆服务。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讲,由于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图书馆需要培养自己的无形资产管理人才。
从国际范围来看,无形资产管理正在作为一种战略得到图书馆的运用[7]。比如,英国大英图书馆早已把无形资产管理作为图书馆整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每年都制订详细的无形资产管理规划,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与责任制度,采取各项对策落实无形资产管理任务,实现无形资产管理目标。美国国会图书馆则强调无形资产管理和图书馆效益关系的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无形资产管理的方针、政策、办法。我国图书馆界在发展战略制定中,应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融入无形资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创制适合自身特点的无形资产管理战略,把无形资产战略同图书馆总体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健全的组织、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机制是开展无形资产管理的三大保证。图书馆应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组织,除了要安排一名副馆长主抓这项工作外,还应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或者明确某部门来担负无形资产管理的职责。图书馆应努力建立系统全面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做到责任明确,管理有序,包括图书馆无形资产的产权归属和行使制度、图书馆无形资产类型和范围的界定制度、图书馆无形资产登记制度、图书馆无形资产教育培训制度、图书馆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等。图书馆在无形资产管理中还应建立各司其职、有机配合的若干机制,对无形资产生产和利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比如无形资产的激励机制、保护机制、转化机制、风险机制、预警机制等。
理论为实践提供依据和方向,无形资产管理离不开理论成果的指导。为此,应开展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的学术研究活动。第一,图书馆是公益性行业,对其无形资产管理的性质、目的等同企业等营利性行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有根本的区别,需要对这些特殊性开展研究。第二,目前通用的无形资产管理方法需要得到适合于图书馆实际的改造。比如,重置成本法、现值收益法、市场比较法等无形资产评估方法虽然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都不能直接用来对图书馆某种类型的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8]。第三,对无形资产管理的理论研究远未受到图书馆界重视,成果少,对实践的指导性不高,存在着较大的探索空间。从现实来看,应着重加强对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战略、管理体系、管理效果,无形资产价值评价方法和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案例的研究。
对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效果应该作出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科学评价。为此,应建立图书馆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构科学的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管理。对于可以用数据体现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应以定量评价为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以及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转化效益,数字资源的利用率,特种权利的利用情况等。对于难以完全用数据体现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可以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或者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方法[9],比如,图书馆地理位置、图书馆公共关系、馆标、馆名、馆誉、图书馆组织文化等。评价的目的是考量管理的绩效,并为图书馆未来的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所以,图书馆应注重对无形资产管理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
[1] 王建雄,兰红,毛赣鸣.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现代情报,2006(12):15-18.
[2] 毛赣鸣.图书馆知识资本构成及其价值转移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7):77-81.
[3] 曾丽霞,张文德.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著作权评估方法探讨.情报杂志,2006(9):48-50.
[4] 张文德等.科技文献著作权资产评估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2):46-50.
[5] 王志平.无形资产概念探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7(1):32-37.
[6] 黄华,成涛.高校图书馆无形资产流失及.情报科学,2004(4):419-422,427.
[7] 刘俊英.浅议图书馆无形资产的评估.职业时空,2010(7):153-154.
[8] 毛赣鸣.图书馆无形资产评估.情报资料工作,2004(1):59-62.
[9] 黄华.图书馆无形资产评估论.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