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秋
(天津外国语大学 滨海外事学院,天津 300204)
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两性平等,对女性进行价值肯定的观念、学说或方法论原则。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哲学社会思潮,女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分别经历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以争取改善妇女在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中的位置和机会为代表的第一次浪潮,还有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女作家西蒙·德·波芙娃的名著《第二性》的发表为标志而掀起的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它秉承了女性主义运动一贯的思想,反对传统的男女不平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性别压迫,尤其专注于在社会和经济层面获得全面平等,并从此开始了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如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等。虽然它们各自争取实现的目标和口号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则都是追求女性的平等与自由。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的一个新的流派,掀起了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它是女性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整体上发生后现代转向的产物。
女性主义是一股思潮,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个研究视角,它渗透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文化学等学科,极大地开拓了各学科的研究视野。女性主义介入文学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后现代论是女性主义知识论与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怀疑主义哲学和权利—话语学说、拉康(Jacques Lacan)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主义、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后现代状态理论、赛义德(Edward Said)与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伊利加蕾等人的后现代主义交汇的产物。”(曹剑波,2006:154)后现代女性主义试图瓦解父权制建立的一整套象征秩序,提出了另一种整合的思维模式,即反对二元、提倡多元的模式,试图把男女关系拉回到零度平等的地位。传统的男女平等观,认为女性的解放就是女性向男性看齐,以男人的标准要求女人,使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以此来衡量男女之间的平等。而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二元对立及其负载的价值评判是造成女性受歧视的重要根源。它要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二元划分,并重新强调情感认知等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男女平等观是一种全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思维模式。由于认识到男女之间除了生理差别之外,还有阶级差别、种族差别等现实存在,意识到女性在爱情、工作和家庭上具有不同于男性的要求、心理和经验,因而后现代女性主义以一种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男女平等观取代传统的抽象男女平等观。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语言是控制文化和主体思维进而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所以女性“话语权”是后现代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之一。盛英在其《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中指出,所谓女性文学一般指女性作者以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为内容的文学,它具有女性作者、女性意识和女性特征三个特点(盛英,1995:75)。而所谓女性主义视角的文学评论是指评论者站在女性立场上,以女性的视角,运用有关女性主义理论,考察作品是否体现女性意识,是否体现女性话语权的中心位置。
纵观历史,“ 社会权力机构的运作大多由男人掌控, 男人们掌握着语言的生产和使用。这样的语言一直以来述说着男人的生活、描述着男人的世界并一直宣扬父权意识, 由此形成了父权统治的权威话语——‘父权语言’(Patriarcal Language)。在文本世界中, 父权语言掌控着文本的创造、文本的阅读和文本的阐释, 不知不觉地将女性逐渐塑造成他们要求的社会角色”(葛校琴,2003:35)。而女性主义文学却以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横扫为男性所统治的话语阵地。她们积极探索不同于男性传统的女性文学传统,揭露男性文学中被扭曲的女性形象,探究女性独特的书写方式,表达她们对女性的从属地位与弱势地位的不满。她们反对传统文化对女性形象的贬低与歪曲,强调尊重和顺应女性自身的特点。
澳大利亚知名女作家海伦·嘉纳(Helen Garner)在其7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将女性大胆追求性爱、情爱的心路历程揭示得淋漓尽致。《无法挣脱》(Monkey Grip)是嘉纳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Garner, 1996),书中的女主人公诺拉(Nora)的经历几乎就是作家前半生的真实写照,因此,该书出版后在澳大利亚文学界曾引起一场如何界定该部作品性质的争议。但无论是作为小说,还是非小说,它在澳大利亚女性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作为一个单身母亲,诺拉以写作谋生,独自抚养着女儿,跟其他几个单身男女和有着同样经历的单身母亲们住在一个集体公寓里。虽然大家彼此互相照料,也能满足生理上的各种需求,但是这种不稳定的非婚姻生活依然带给女性无尽的悲凉。诺拉的男友杰瓦(Java)是个瘾君子,他对诺拉若即若离的爱情让诺拉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诺拉沉迷于男友带给她的性的满足,却无法使他专情于自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书名所示,Monkey Grip本是一种绳结,被缚者越是奋力挣脱,绳结反而缠绕得越紧。作品中的语言也是大胆直白的,尤其是诺拉对自己性快感的描述。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达出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的共识: 女人有权做自己身体的主人,但她必须同时承担起自己身体的、人生的责任。正如同中国性别学与女性主义问题研究专家李小江教授所言:
性是重要的—— 但它并没有重要到可以涵盖整个人性。
性快感是重要的—— 但它并不能包容人世间所有的快乐。
性欲也是重要的—— 但它并不比生存的欲望、发展的欲望、安全的欲望、创造的欲望更加重要。(周旋,2006:21)
小说结尾诺拉最终认清了男友杰瓦不是能给自己带来安全和稳定的浪漫爱情的人,转而继续寻求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现了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女性在寻求自我解放中的迷惘和困惑。一方面不想依附于男人而生活,勇敢地走出家庭,渴求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另一方面却被自己对浪漫爱情的梦想所困扰。这一时期的澳大利亚女性文学,激进主义已经逐步走向衰落。
到了20世纪80年代,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已经初露端倪。依旧以海伦·嘉纳的一部女性文学作品为例,《儿童练习曲》(Children’s Bach)是嘉纳创作于1984年的一部小说。女主人公之一阿西娜(Athena)由于不堪家庭生活中男权思想的束缚与压抑,与充满艺术气质的音乐家私奔。但是重获自由后的阿西娜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相反,她认识到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从一个男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男人身上,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小说结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西娜重新回到原来的家中,那个由于妻子私奔、丈夫出轨,一切原有秩序都被打乱的家中。阿西娜在清理房间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似乎也得到了一次清理。回归家庭是她主动的选择,需要改变的不是家庭模式,而是两人充分认识到彼此的不同需求、互相尊重,从而寻求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两性和谐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女性主义因源于轰轰烈烈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始终保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与文化批判色彩,其最终目标是消除建立在性别压迫基础上的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秩序,建构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健康的两性关系与社会价值。新时期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不提倡女性和男性之间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认为性别冲突并非一切冲突的根源,它与阶级冲突、种族冲突、文化冲突等都是阻碍人类进步发展的障碍。女性主义作家如何积极地与男性携手共建人类大文化,这才是当今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要思考的问题。女性文化应该作为积极健康的人类大文化的一部分,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这就需要女性主义作家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在关注女性的同时,也关注男性,关注整个人类社会,避免在拒斥男性中心主义的同时,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女性中心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二元,提倡多元,目的就是为了试图寻找一种多样性,强调每个人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不仅看到性别差异,也看到女性之间社会地位、种族、阶级和文化的差异。
澳大利亚文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女性主义已经颇具强势。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因其反对种种人为的等级制度、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挑战一切成规和既定制度等特质,在与女性主义文学相融合的过程中,沿袭了它所一贯主张的非同一性、多元性、反对权威、张扬感性生命的精神。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在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上都呈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转向,形成了与传统女性主义迥然不同的格局。像海伦·嘉纳这样的女作家,其女性主义意识和文学创作手法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这种后现代主义转向。出版于1995年的纪实性文学作品《第一块石头》 (The First Stone),是嘉纳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该书以1991年10月16日发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一间社区学院阿尔蒙德学院的性骚扰案为原型,记录了事件发生后,涉案主人公——两名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和“被告”——该学院院长,在案件调查期间的多次辩诉,以及周围各界不同人士的反应。海伦·嘉纳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试图剖析谁才是这场事件背后真正的“受害者”。在两性关系中,女性经常是实力上的弱者,而男性则经常是道义上的弱者。身为一院之长的“被控方”,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是力量与权威的象征,他确实有可能利用特权而对其属下实施性骚扰;而同时,嘉纳指出,两个风华正茂、性感迷人的女大学生是否也拥有着某种可操纵他人行为的力量呢?20世纪90年代的新女性,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女性特征及其价值后,是否也会利用自身的这种特殊的力量而去左右他人的行为呢?从嘉纳对两位女学生的描述,以及她对二人行为的质疑,“为什么不当场扇他耳光以示反抗?”( Why didn’t they slap him in the face?)(Helen Garner, The First Stone),不难看出嘉纳的立场。两个女孩最终决定报警的动机究竟是什么?真的是投诉无门,还是以美色交换利益不成而恼羞成怒?虽然《第一块石头》没有最终给出答案,但由此而引发的争议却使嘉纳背上了“女性主义的叛徒”的罪名。身为一个女性作家,嘉纳显然将同情心更多地给予了因性骚扰事件而被迫引咎辞职的男性院长,认为该院长“才是这场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
姑且不论事件原委,海伦·嘉纳的这种超性别意识,或称“第三性视角”、“双向视角”(铁凝, 1996:1-2),体现出作家的人文关怀不仅仅针对女性,也包括人类的另一半——男性。作者通过对客观事件的无性别倾向的考察和多元化的反思,指出传统女性主义一元化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无益于揭示事件的真相。超性别意识强调的不是泯灭性别意识,也不是刻意强调女性的叙述立场,而是提倡性别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融合。只有消除两性对峙的紧张形态,才能求得两性的和谐相处和发展。由此可见,“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显得更加宽容、细化、深入和审慎,其要求重建人类文化和知识的勇气和决心对男性二元分立的权力结构的挑战是革命性的,根本性的”(王镇,2007:91)。更有学者提出了和谐女性主义的观点,认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这种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平等才真正是人类关系构建的共同的价值选择和目标。因为受男权制压迫和毒害的不仅仅是女性,男权制在塑造女人柔弱顺从的品格的同时,把坚强果敢视为男性本质而固定化。这种固定化的模式成就了男人,也把男人逼到了绝境。“表面上看,男人是男权制的既得利益者,实际上,他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石潇纯,2007:45)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新时期的女性主义不再是作为男性中心主义对立面的一种声音,而是反映了不同种族、阶级、民族的妇女以及边缘人群的多种声音。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二元认识论限制了女性解放的可能性和广阔性,使女性陷入了对男权模式的不自觉的模仿中。只有根除这种二元认识论,女性才会避免对男权模式的不自觉的模仿,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海伦·嘉纳的《第一块石头》真的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澳大利亚知识界掀起了“究竟什么是女性主义?怎样才算是女性主义者?”的风起云涌的争论。虽然嘉纳本人及其作品中所一贯坚持的女性主义者的身份遭到质疑和批评,但其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女性意识的《第一块石头》在澳洲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以往传统的女性主义不同,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对传统女性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它重新审视人类历史和社会法则,批判过去那种对性别、种族、阶级的宏观分析,注重和强调千差万别的女性群体的实际状况,不以女性为中心,也不排除男性,提出了一种整合的思维模式,即反对二元,提倡多元。传统抽象的男女平等观被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男女平等观所取代,这不仅是理论意义上的一个新的尝试和探索,更是人类在不断地建构与解构过程中朝着真正实现妇女解放、男女两性平等目标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澳大利亚女性文学的新解读,再综观女性主义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从激进的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经过了不断的质疑、挑战、创新、颠覆和突破,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男女平等的最终实现不是以女性不顾一切追求绝对的平等,拒绝人生应有的幸福为前提的,而应在两性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争取人的最大限度的自由。这是一种发自女性内心的需要,是自然人性的流露,也是后现代女性文学作品所要表述的主题。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大融合,人们意识到对立和冲突带给人类的灾难性后果,因而和谐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和目标。富含人性内涵和人文意蕴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旨在集中两性资源全力实现人的价值、意志和目标。尽管女性主义发生了后现代转向之后依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它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以构建和谐为目标,相信它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Garner, H.Monkey Grip[M].Camberwell: Penguin Books,1996.
[2]Garner, H.Children’s Bach[M].Camberwell: Penguin Books,1999.
[3]Garner, H.The First Stone: Some Questions about Sex and Power[M].Sydney: Pan Macmillan,1995.
[4]曹剑波.一种解构的知识论: 女性主义后现代论[J].人文杂志,2006,(6): 154-161.
[5]葛校琴.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外语研究,2003,(6): 35-38.
[6]盛英等.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7]石潇纯.和谐女性主义与性别关系的重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1): 41-45.
[8]唐伟胜.性别、身份与叙事话语: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主流研究方法[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73-80.
[9]铁凝.玫瑰门·写在卷首[M].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2.
[10]王镇.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人文理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4): 91-93.
[11]徐颖果.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理念[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69-72.
[10]周旋.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J].理论与创作,2006,(2):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