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及平衡

2011-03-18 00:33杨虎智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预设体育过程

杨虎智,王 乐

预设与生成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两者形成了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就教学目标而言,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则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体现了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有效促进体育教学有着积极意义。

1 澄清两种认识

1.1 精确预设并非机械教条

所谓预设,指的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与活动目的、手段相关的,各种引为指南或奉为楷模的观念、设想、原则、准则、模式、范例等的计划性设计活动。预设就是人类对自身实践活动的筹划设计活动。追求目标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预设。人的独特就在于它能够预想、预判、预见、预料、预测、预计,亦即人能预设。人有一把“内在的尺度”,并处处“运用于对象”。[1]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的预设能极大地体现出人的认识能动性,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然而预设并非机械、教条。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将教学对象看成是完全可控的,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往往不顾及学生的情感和参与程度,机械教条地照搬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也有不少教师由于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情况的能力,当新问题出现时为了教学设计不被打乱,就采取避开的方法或将其强行拉回,纳入其预设的轨道。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学生被动地学习,这是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重要原因。

1.2 动态生成并非随意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产生、生长和建构。生成性思维“主要是指那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生成而不是在其发展过程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2]它认为事物是在过程中生成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在过程中实现的。因而要生成性关注事物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突发事件;认为过程是事物变化与发展并走向目的的必经环节和途径,离开了过程中的变化发展、价值延伸和拓展,任何事物发展目标的实现都无从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提倡“生成性”教学观,主要强调教学的过程性、超越性和互动性。其目的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良好发挥。但是在教学中也要防止过分追求动态生成,过于强调生成,忽视预设的重要性。有的老师把握不好生成的度和量,任意发挥,单纯地把动态生成性教学与传统的全预设教学对立起来理解,认为提倡生成就是不要预设,夸大了动态生成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新的“放羊式”教学又会出现,这样的“生成”最终必将沦为“无成”。

2 处理两种关系

2.1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所谓共性是指面向全体学生,而个性则是强调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从生成性思维看来,事物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若想正确看待某事物,须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的情境之中。预设主要是面向大多数学生,但生成性预设则要考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际,使他们都能完成教学的任务,愉快地学习。

2.2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也是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体现。体育教学是一项有意识的以增进人的健康,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目的的活动,追求结果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但在教学中,教学过程同样重要。所谓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对体育的情感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重结果就是重学会,重过程则是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培养习惯,它是一种自觉性的学习。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

3 把握两种限度

3.1 预设的合理性和限度

存在即合理。预设是一种对教学的预先设计,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前首先应该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或者说应该具备一种把握整个课堂的能力,因而,课堂预设应该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确定性。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因为预设的优越性而使预设机械化,造成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的程序。有的执教者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甚至有的学校搞集体性“预设”,完全丧失了执教者的个性,这种过分依赖“预设”程序的教学,必将导致教师死死地抠住教材,不仅丧失了自身的教学个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更谈不上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体育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的主体精神、体育兴趣也丧失殆尽,这绝不是新课改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3.2 生成的流动性和限度

上世纪80年代,石鸥教授提出了“教学过程——流动的本质”的新论题。他认为 “教学是在准备、超准备和无准备的背景下交叉展开的,充分的预设是不能适应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现实的”。[3]因而,把握教学生成的流动性,有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更多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教学课堂。哲学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体育教学过程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但是,也不能因为生成的意义,排斥预设,导致生成的无序化,从而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因此,把握两种限度就是强调应该将预设与生成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起来。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认识预设的合理性与预设的限度,也要认识生成的流动性与生成的限度。

4 注重两个特性

4.1 教师的引导性

影响生成性教学的因素很多,有教师、学生、媒体、教材、环境。在这些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预设与生成的两个主要因素。教师在实施生成性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各种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充满创造性、智慧性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自我反思,还是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因素的师生对话与交往的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这种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经验获得,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只有对教学内容中难点问题的深刻领悟,才能在遇到学生的“突然袭击”时,驾驭自如,驾轻就熟。

4.2 学生的独特性

学生是丰富多彩、具有独特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的教学对象,更是蕴藏着巨大生机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来说,在学生自身素质方面表现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技能、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包括知识、观念、品德、修养、情感、态度、兴趣、行为方式、行为习惯、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好奇心、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学生自身体质与身体形态方面表现为学生的身体肌能、身高、体重等方面的差异。而室外体育课堂教学的环境也与其他学科不同。所以,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自主建构能力的培养和自信、独立、探究的意识,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5 提倡兼容互补

5.1 预设目标,生成情境

“目标”是个人、组织、部门或者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与指向的终点。目标的价值不在于定位,即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一终点,因为固定的终点并不存在;目标的价值在于定向,即明确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4]教学目标的精心预设,有助于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的结构与特点,合理而又完美地诠释所执行的教学活动,在为教学带来了高效率的同时也给教师心理上带来安全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新的课堂观认为课堂教学既是一种可以科学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课堂教学应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动态生成。要使课堂能丰富多彩,充满流变性,促使课堂生成,则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景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联系社会生活,生成情境。

5.2 预设教材,生成教法

教材是一种固定的、确定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下的课堂呈现出来的是封闭的、静态的教学内容,这种具体的教材内容,有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控制,也有助于理解和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封闭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静态的教学组织,静态的教学组织强化了封闭的教学内容”。[5]教学需要“别出心裁”的艺术与创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善于因势利导,生成多种形式和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一格,才能与学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5.3 预设战略,生成战术

战略,简言之即计划和策略,战术即指导全局的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一种宏观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全局观念,这就是需要精心预设的过程;方法上的选择,应该多种多样,做到心中有数,随机应变,才能应对课堂教学中瞬息万变的情形。

5.4 预设一般,生成特殊

“一般”简言之即指全面的、普遍的事物,“特殊”即指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在考虑和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全盘考虑,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将目光关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质以及学科知识的结构与特点,建构获得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这样才能同中求异,标新立异。

5.5 预设结果,生成过程

“预设”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思路与结果,而对教学中具体的行为表现则不能预设,也不应该预设,否则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就会被扼杀殆尽,学生丰富的发展过程也就成了没有生机的流程。[6]“结果”是过程的意义之所在,结果如能与预设的教学目标一致的话,皆大欢喜,也是人们所乐于接受的,对结果做出精心的预设,也能使人们充满期盼,从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生成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生成学习的过程和生成教学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学习的流程非常重要,流程合理则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生成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和行动计划的过程。生成性体育教学就是在体育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知识、信仰和经验之间生成关系的过程。生成性体育教学要求教师理解生成学习的过程,以学习的过程来指导体育教学。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课堂的双翼,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我们不能歪曲“预设”与“生成”的原生态意义,而是要让预设与生成在新课堂教学中和谐“共舞”,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课堂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别样精彩。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2]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8):47~53.

[3] 石鸥.教学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1.

[4] 李祎.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6(5):7~12.

[5] 张晓洁.课堂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25.

[6]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8~33.

猜你喜欢
预设体育过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