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逊,支国强,魏 星
(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2)
当前,全球气温上升问题突出,据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最近100a全球气温升高了0.3~0.6℃[1],国际对气候异常已达成共识,即影响气候变化的碳排放来源于全球经济的发展。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CO2排放量居全球第二,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65480万t标煤,相比1978年增长了422.84%,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2005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9.11%[2])。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将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40%~45%。
昆明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是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第一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唯一特大城市,也是云南省省会。当前,昆明市正着力构建生态文明,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作为中国西南的国际化大都市,向节能、绿色的低碳城市方向发展,进一步抢占下一阶段城市发展制高点,构建绿色节能的新型工业经济体系,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针对昆明市的工业碳排放估算成为支撑这一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研究内容之一。
昆明市2008年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05.39亿元,其中工业实现740.2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95.26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46.1%。根据统计,工业37个主要行业中,按照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排序,前21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之和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2%,详见表1。
表1 2008年昆明市工业以及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对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调查,中国91%的碳排放来源于能源消耗,9%来自生产过程产生的CO2。由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难以计算,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总量主要计算能源消耗碳排量。碳排放计算指南[4]和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第三工作组给出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差异程度后 (1.4%~2.6%),根据调查获得的能源种类细分后,进行估算。计算公式见式1。
表2 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104t/104tce)
式中:A—碳排放量,单位104t;
Bi—能源i的消费量,按标准煤计,单位104t;
Ci—能源i碳排放系数,104t/104tce;
n—能源消费种类,104t/104tce;
i—第i能源。
表2为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中所列排放系数。表3为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第三工作组给出的排放系数。
表3 化石燃料碳排放系数
目前,碳排放计算方法及系数很多,国际上最为通行、权威的计算方法为IPCC发布的碳排放计算指南,大多研究均以此为基础开展。本文工业碳排放采用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专家组于1991年推荐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系数选取方面,根据基础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在对比IPCC最新
2008年,昆明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1925.55万t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363.2万t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0.7%。工业能源消费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1135.2万t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4.4%,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59.8%。昆明市2000~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共增长120.76%,平均年递增15.10%。
昆明市工业各主要行业中,9大行业能源消费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1.3%,共计1101.4万t标准煤。这9大行业按能耗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各主要工业行业能源消费构成情况见图1。
图1 9大规模以上行业能源消耗占工业行业总能耗的比例 (%)
2008年昆明市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364.71万t。全市工业各主要行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9大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2986.83万t,占工业总碳排放量的88.77%。2008年工业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见表4和图2。
图2 9大规模以上行业碳排放占工业行业总碳排放比例 (%)
表4 2008年昆明市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
表5 昆明市工业行业碳排强度对比表 (t CO2/万元)
从表5可以看出,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高达340.86t/万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经查阅相关资料小于我国东部城市无锡。
根据2008年统计年鉴,工业总产值贡献率居前的工业行业,能源消耗也大,主要为有色、黑色金属冶炼业以及重化工行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产值低能耗的产业,如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制造行业,在昆明市工业生产总值贡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计算和比较,2008年昆明市工业各个行业生产总值、能耗、碳排等指标与排序如表6所示。
根据表6计算,9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46%,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3.35%,而其对应的能耗水平却占全市工业能耗消费总额的82.43%,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占全市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8.77%。
9大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较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增加值低,能耗高,碳排放量大。黑色金属冶炼、制造及采掘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54%,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82%,而其对应的能耗水平却占全市工业能耗消费总额的20.06%,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22.11%。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与黑色金属冶炼生产情况正相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10%,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27%,而其对应的能耗水平仅占全市工业能耗消费总额的2.80%,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仅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3.06%。负责能源生产的电力热力和燃气生产业其工业经济价值较高,对应的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更大,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7%,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95%,而其对应的能耗水平却占全市工业能耗消费总额的26.34%,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28.09%。
表6 2008年昆明市工业行业生产总值、能耗、碳排等指标与排序
除表6中列出的9大行业外,表中列出的其他现代制造业 (含烟草、医药、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饮料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3%,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8.07%,而其对应的能耗水平仅占全市工业能耗消费总额的1.15%,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仅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1.28%。
(1)2008年,昆明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363.2万t标准煤,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行业能耗为1135.2万t标准煤,约占工业能耗总量的84.4%;
(2)2008年,昆明市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364.7万t,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3073.81万t,占昆明市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1.35%;
(3)昆明市工业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少,工业整体和行业碳排放系数相对较高;
(4)昆明市能源利用率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29t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2.189t标准煤/万元的水平;
(5)昆明市工业产业结构中,黑色金属冶炼、化工、有色冶金、能源生产等高耗能行业仍占主导地位。
(6)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角度,昆明市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稳步开发金属加工业和化工行业,并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变能源使用结构等方式,在实现全市工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的同时,降低能源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工业碳排放估算应包括工业生产化石燃料燃烧和生产过程物耗两个方面的内容。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能源,我国工业生产能源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煤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除了冶炼、发电、制气、制焦等需要大量消耗煤炭外,其他生产涉碳物质产品、工艺及生产流程等,也都会向外界排放二氧化碳。目前关于工业的碳排放估算,大都集中于工业生产化石燃料燃烧方面,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估算一般很少计入。但从一个地方和区域的碳排放完整性考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估算不容忽视,估算方法也应更加系统化和标准化。
(2)鉴于昆明市现有统计体系对工业的生产用能有着较完整的统计,本文对工业碳排放估算主要针对工业生产化石燃料燃烧进行了初步核算,但是未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估算纳入此次估算的范围,将在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工作中持续关注和提高,并按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方法体系完善相关工作。
[1]牛文元.绿色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2]杨蕾,李光明.中国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与碳减排措施 [J].环境资源,2008,(3).
[3]昆明市统计局.昆明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IPCC.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volumesⅡ[EB/OL].Japan:the Institud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2008[2008-07-20].http://www.ipcc.ch/ipccreports/Methodology-reports.htm.
[5]钱杰,俞立中.上海市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贡献量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1).
[6]IPCC.2006 1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tlhollse gas inventories:volumeⅡ [ES/OL].Japan: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EavitcmkntalsI2008[2008417-20】.http://www.ipcc.ch/ipccmportd Methodology - rt.ports.hun.
[7]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 [EB/OL].http://www.ditan360.com/Zhiku/Info-48355.html.
[8]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