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巍峰 肖建新
阴道炎是女性生殖道感染最常见的疾病,是不同致病菌引起的多种阴道黏膜炎性疾病的总称。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妇科对750例门诊阴道炎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超高倍镜检查,包括清洁度、真菌、滴虫、支原体、线索细胞等,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750例以“引导瘙痒,白带异常”等主诉就诊的阴道炎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超高倍镜检查,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3±3)岁。受试者按年龄不同分为20~50岁组(607例)和51~72岁组(143例)。
1.2 试剂与仪器 超高倍镜为上海产多媒体显微成像仪DZ-510。
1.3 检测方法 妇科检查及阴道分泌物采集方法规范化[1],采用阴道分泌物超高倍镜专用无菌棉棒拭子,于阴道穹窿转动1周取分泌物,随后将棉签置于无菌试管[2],立即行超高倍镜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750例阴道炎患者就诊原因 主诉白带异常587例中,检出真菌257例,主要表现为白色或黄绿色豆渣样分泌物,其中118例患者伴有尿频、尿痛,性交不适,外阴瘙痒,疼痛;检出滴虫58例,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均质,稀薄,色黄,伴外阴轻度瘙痒,尿频、尿急;检出支原体61例,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稀薄,阴道瘙痒,性交不适;检出线索细胞86例,主要为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未检出菌者47例,仅表现为阴道清洁度Ⅲ~Ⅳ级,白细胞++~+++;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78例,因欲行门诊上、取环或人工流产术等手术时就诊行妇科检查及阴道分泌物超高倍镜检查检出。见表1。
表1 阴道炎患者就诊原因
2.2 不同年龄组阴道分泌物致病菌状况比较 见表2。
表2 2组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情况比较 例(%)
2.3 2组阴道分泌物检查状况比较 见表3。
表3 2组阴道分泌物检查状况比较 例(%)
正常女性阴道内存在多种菌群,其中阴道乳酸杆菌占优势,其分解阴道上皮脱落细胞,释放出糖原,将糖原转化为乳酸,维持阴道pH值4.0~4.5,乳酸杆菌在此酸性环境中生长,抑制病原菌生长。各种原因均可导致阴道菌群失调,如长期应用激素,性生活尤其是经期性生活,体内性激素的变化,避孕药具等,使乳酸杆菌被抑制或大量减少,使其对其它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疾病发生。在病理情况下,单纯清洁度差(Ⅲ~Ⅳ级)而未检出病原体时为非特异性阴道炎,清洁度为Ⅲ~Ⅳ级时,常同时合并发现病原体,多见于各种阴道炎[3],而且部分病原体的感染还与多种妇科疾病,如输卵管炎、异位妊娠,泌尿系感染、术后感染和妇科肿瘤有关,甚至导致妊娠不良和妊娠并发症[4,5]。
本文中,750例阴道分泌物检查中,阴道清洁度Ⅲ~Ⅳ占75.07%,常合并真菌、滴虫、线索细胞、支原体等病原体。其中支原体感染者中白带异常是其主要的就诊原因,支原体感染还可以导致下腹痛,以及腰部酸痛,阴道不规则出血等。有研究表明,80%的支原体阴道炎患者无自觉症状,长期、慢性支原体感染是引起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6]。
真菌是女性阴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本文结果显示750例阴道分泌物中真菌检出368例,阳性率49.07%。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其生长要求阴道pH值5.5~6.5,对日光、干燥、紫外线等抵抗能力较强,其致病、发病取决于宿主机体抵抗力以及阴道内环境的改变。近年来,临床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导致其感染日益增多。
从病原菌的检出率来看,细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为24.40%,其诊断主要依靠阴道分泌物检出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最为敏感及特异的指标,主要由大量加德纳杆菌菌群集吸附于阴道上皮细胞形成。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厌氧菌和需氧菌之比为2∶1~5∶1,长期服用抗生素可以导致正常阴道生态系统平衡破坏,使得大量致病性厌氧菌取代正常的乳酸杆菌,结果导致菌群失调,出现细菌性阴道病,这是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基础[7]。致病性厌氧菌主要为加德纳杆菌。
本文750例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分析显示,20~50岁年龄组门诊发病率明显高于51~72岁组,提示中青年女性处于性生活活跃年龄,是阴道炎的好发人群,这与育龄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周期变化有关。在育龄女性排卵前期,体内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加,阴道上皮增生,糖原增多,阴道内乳酸杆菌随之繁殖,pH值下降,其他菌消失,阴道趋于清洁,排卵后及经期,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则出现相反的情况,易感染其他菌,导致阴道内清洁度差,病原菌增多[8]。
与其他研究文献比较[9],本次研究中真菌检出率高于其他致病菌,考虑与现在广谱抗生素的大量普遍应用,以及出现阴道不适症状后自行购买阴道栓剂治疗有关,其他类型阴道炎在自行阴道用药后多可以治愈,而真菌性阴道炎有复发几率大的特点,患者在自行治疗后反复出现阴道瘙痒等症状后不能彻底治愈,而就诊于医院,出现了真菌性阴道炎发病率高的结果。
1 乐杰主编.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6-263.
2 谢灵遐.800例女性阴道菌群分布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81-84.
3 Donders GG.Wet snear compared with Gram stain diagnosis in asymptomatic pregnant women.Obset Gynecd,2001,97:482.
4 Chaim 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cal vaginal vagiaosis and preterm birth.A review.Arch Gynecol Obstet,1997,259:51-58.
5 周卫萍.500例妇科阴道分泌物检查及其感染情况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283-284.
6 刘玉乔,刘建峰.门诊随诊患者2675例阴道分泌物滴虫感染情况调查.河北医药,2009,31:3436-3437.
7 杨冬梓.阴道乳酸杆菌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意义.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180-181.
8 熊立凡主编.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20.
9 王衍晶.635例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测结果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31:59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