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东 康国强 刘建军 张国强 王太山 王华忠 韩克领 刘西斌
(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北 黄骅 061100)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lpura,HSP)是血管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以超过下肢及臀部的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特征,伴或不伴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或胃肠出血及少见的肾损害,目前尚未见与HSP的诊断和疗效判断相关的实验室检验。从组织学上来看,它表现为白细胞破裂性血管炎的改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多从免疫机制、基因机制、凝血机制方面进行。
HSP临床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标准方案,目前的治疗多是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过敏药物、维生素类、止血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能缩短病程和预防皮疹复发,也不能促使皮疹消退,对肾脏受累的发生率及肾脏损害的程度乃至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等方面无明显效果,且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类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诸多副反应。中医治疗多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虽然临床报道中均有较好效果,但系统、深层次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报道较少,还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寻找一套系统、客观的辨证标准和用药准则。而中西医结合治疗HSP则显示了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将是以后治疗的重要方向,但目前仍缺乏较为规范的有效方案。
为了给HSP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和安全有效的方案,通过对比研究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凝血功能,探讨HSP的发病机制,2009-06—2010-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HSP 100例,并与单纯中药治疗45例、西药治疗5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200例均为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患者,门诊80例,住院120例,病程最长2年,最短1周。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2~8岁20例,9~38岁25例;临床分型[1]:单纯型12例,关节型7例,胃肠型5例,肾型4例,混合型17例。西药组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龄2~8岁24例,9~38岁31例;临床分型:单纯型15例,关节型9例,胃肠型6例,肾型5例,混合型20例。中西医结合组100例,男47例,女53例;年龄2~8岁44例,9~38岁46例;临床分型:单纯型28例,关节型16例,胃肠型11例,肾型8例,混合型37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确诊。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组 予中药煎剂治疗。药物组成:生地黄30 g,山茱萸 15 g,山药 15 g,茯苓 10 g,泽泻 10 g,牡丹皮10 g,牛膝 10 g,黄柏 10 g,苍术 12 g,生薏苡仁 30 g,紫草15 g,茜草 12 g,金银花 12 g,地榆 15 g,白茅根 15 g,太子参15 g,杜仲炭15 g,三七粉(冲服)3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
1.3.2 西药组 予五维甘草那敏胶囊(贵州泛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2020605)0.45 g,每日3次口服;芦丁片(天津力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73)2片,每日3次口服;双嘧达莫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968)12.5 mg,每日3次口服;肾上腺色腙片(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85)2.5 mg,每日3次口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S33020001)0.5 mg,隔日1次肌肉注射。
1.3.3 中西医结合组 予中西药结合治疗,采用上述2种方法结合治疗。
1.3.4 疗程 3组均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记录治疗时间。
1.4 样本采集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取患者血样,分析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和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
1.5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一切症状消失,有关检查正常,观察1年未复发;好转: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未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痊愈但2个月内又复发;无效: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或加重[1]。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中西医结合组痊愈率均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 <0.05)。
2.2 3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比较
表2 3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中药组(n=45)西药组(n=55)中西医结合组(n=100)治疗前 治疗后PLT(×109/L) 272±100 269±98 275±105 270±110 273±98 271±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08 MPV(fL) 8.50 ±1.2 7.40 ±0.9* 8.70 ±1.0 7.50 ±1.1* 8.70 ±1.1 7.60 ±1.2*PDW 0.16 ±0.03 0.13 ±0.03* 0.16 ±0.03 0.13 ±0.02* 0.16 ±0.03 0.14 ±0.03*PCT 0.21 ±0.09 0.17 ±0.11* 0.21 ±0.08 0.18 ±0.10* 0.21 ±0.11 0.17 ±0.08*
由表2可见,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MPV、PDW及PCT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MPV、PDW、PCT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的参考。
2.3 3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3 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比较s,
表33 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比较s,
中药组(n=45)西药组(n=55)中西医结合组(n=100)治疗前 治疗后PT 15.4 ±1.6 14.9 ±1.5 15.1 ±1.9 15.2 ±2.3 15.8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2.1 14.8 ±1.9 TT 16.9 ±2.0 16.1 ±2.4 16.7 ±2.2 16.5 ±2.4 16.9 ±2.3 16.8 ±2.6 KPTT 39.0 ±4.9 41.2 ±6.0 41.5 ±5.2 43.3 ±5.8 41.1 ±4.4 42.2 ±6.5
由表3可见,3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HSP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2]。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免疫学(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炎症机制)异常、凝血机制异常及相关遗传因素的分析方面,但尚无定论。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HSP发作时及治疗后,凝血功能等均无明显改变,可以证实凝血功能与HSP的发病机制无明显关系。PTL、MPV、PDW、PCT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内,不能作为HSP的实验室诊断依据,但后三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可能与HSP的发病有内在联系。
MPV、PDW、PCT均增加,与HSP发病呈正相关,提示血小板可能参与HSP发病的过程,使消耗增加,从而刺激骨髓产生和释放血小板增多。新生的血小板体积较大,内部颗粒致密,代谢活跃,黏附聚集能力强,止血能力也强。早期文献已证实,体积不同的血小板固有功能相同,但其聚集、黏附和释放量不同,大的血小板致密小体多,酶的活力高,功能较活跃[3]。MPV、PDW、PCT增加说明由于新生的大体积血小板出现,使循环中的血小板的均一性降低所致,而恢复期MPV、PDW、PCT明显下降,表明随着疾病治疗的好转,新生的血小板减少,成熟血小板增加,凝血功能降低。MPV、PDW、PCT的这一变化证明了血小板在HSP的急性期有明显改变,说明血小板可能参与了HSP的发病过程。在HSP急性期,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的全身性小血管炎症的免疫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及炎症因子均参与了血管炎症反应。同时,HSP急性期存在高黏滞血症[4],导致血小板在内皮细胞受损处聚集,形成血栓,产生坏死性小血管炎,循环中血小板减少,刺激骨髓产生新的血小板。由于新的血小板增生抵消了原有血小板的损失,故PLT未见明显增加;新生血小板体积大,黏附力强,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处于亢奋状态,故MPV、PDW、PCT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血小板增加的数量多数为能明确的计数,同时三者的正常范围相对宽泛,故三者的计量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目前临床对HSP多以综合治疗为主,一般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抗炎、激素等,严重者可加用阿魏酸哌嗪片(保肾康)、雷公藤等药物治疗,近年来有以抗炎疗法[5]、小剂量肝素[6]等治疗的报道,但尚未临床推广。以五维甘草那敏胶囊、芦丁片、双嘧达莫片、肾上腺色腙片、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等联合治疗HSP的报道甚少。
HSP属中医学葡萄疫、发斑和肌衄范畴,病因为温热之邪深入血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血不归经而发紫癜,病机特点为血热壅盛,迫血妄行,血不归经。
中西医结合治疗HSP,西药治疗与疾病的发病机制相符合,所用药物均具有抗变态反应、增强免疫能力的作用,与西医的HSP免疫学异常的发病机制相符合;中医辨证准确,组方精当。我们认为HSP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温热之邪深入血络,迫血妄行,血不归经所致;同时,本病日久,多致便血、尿血,患者多现肾阴虚损之象。为热病日久,深入肾脏,灼伤肾阴所致。因此,我们以牡丹皮、牛膝、黄柏、苍术、生薏苡仁、紫草、茜草、金银花、地榆、白茅根、太子参、杜仲炭、三七粉凉血止血,方中的三七、紫草、茜草、牛膝并有活血之效,止血而不留瘀;同时以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泄肾火,即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病情深入,又对深入之邪有治疗作用。方证相合,故有良效。
中西药物均符合HSP病机,二者联合应用,既增强了治疗作用,又减少了西药的不良反应,取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8.
[2]郭彦蕊,王晓光.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J].河北中医,2009,31(7):976.
[3]Thompson CB,Eaton KA,Princiotta SM,el al.Size dependent platelet subpopulations:relationship of platelet volume to ultrastructure,enzymatic activity,and function[J].Br J Haematol,1982,50(3):509-519.
[4]王缨,廖清奎,罗春华.儿童过敏性紫癜血液流变学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4):207-208.
[5]刘科峰,韩杰,韩冬.过敏性紫癜抗炎疗法的临床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20(4):20-21.
[6]张九红,刘自春,李虹云.小剂量肝素治疗过敏性紫癜2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9):1152-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