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舒泽,陈 申,吕征宇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应电系,杭州 310027)
ST公司的L6562是典型的临界导通模式的PFC控制芯片。其跟踪电压的原理[1,2]是芯片内部通过乘法器产生一个与输入电压同步的基准信号,当电感电流增加到该基准值时,产生关断信号;当电感电流过零时,产生开通信号。于是,输入电流便可以跟踪输入电压,从而实现功率因数校正。
安森美公司推出了同样类型的控制芯片NCP1607。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检测输入电压,便可以实现功率因数校正[3]。
图1 是基于NCP1607的Boost PFC的系统电路图。可以看出,系统只需要采样输入电压,便可以实现功率因数校正。
图2 是功率因数校正的原理图。其中Vin(t)是输入电压;IL(t)是电感电流;IL_max(t)是电感电流的包络线,也就是电感最大电流;Iin(t)是输入电流。
图1 基于NCP1607的Boost PFC的系统电路图
因而电感上的磁链方程,有:
所以,有:
可见,电感电流的最大值,可以跟踪输入电压。电感电流经过输入电容的滤波之后,得到的输入电流Iin(t)便可以跟踪输入电压,从而实现功率校正。
图2 功率因数校正原理图
系统的关键参数主要有输入滤波电感和过零检测匝比。
输入电感的值,决定了变换器的最低工作频率。输入电感越大,最低工作频率越小。为了保证变换器工作时,不产生噪声污染,最低频率是20 kHz。输入滤波电感的临界值Lcri为:
式中:Vac为输入电压;fsw_min为变换器最低工作频率;Vo与Po分别为输出电压与功率。
过零检测匝比设计的依据是:在整个电网周期内,电感电流过零都可以被有效地检测出来。
就基于NCP1607的PFC而言,要求在开关管关断期间,芯片过零检测脚上的电压要大于ZCD比较单元的上限门槛Vzcdh。这样,当电流过零后,就可以有效地触发过零检测单元。
其中Vzcdh典型值为2.1 V,最大匝比10.6:1。根据BOOST电路电感量,原边匝数41匝,选取匝比41:8。
基于NCP1607的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虽然可以很好地实现功率因数校正。然而,变换器实际工作时,仍需要辅助电源给芯片供电。因此,有必要引入自驱动电路,不仅可以简化系统,也可以节约成本。
图3 是升压泵的原理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升压泵的主体是一个RCD网络。
图3 升压泵的原理图
升压泵的工作过程主要有三个模态:启动充电,辅助电容充电,辅助电容放电。图4为自驱动时的供电电压Vcc的波形和各个模态信号流图。
t0-t1:启动充电模态,其信号流图如图4-b所示。该时段内,Vcc不断变大,直到Vcc达到芯片的开启电压Vcc_on,该阶段结束,变换器开始工作。
t1-t2:过渡阶段,变换器进入暂态。
t2-t3:辅助电容充电阶段,其信号流图如图4-c所示。这个阶段,开关管开通。Dcp导通,从而向辅助电容Ccp充电。此阶段内Cvcc向芯片供电,因此,Vcc变小。
t3-t4:辅助电容放电阶段,其信号流图如图4-d所示。这个阶段,开关管关断,Dcp截止,Ccp向芯片供电,因此,Vcc变大。
图4-a 自驱动时的供电电压Vcc的波形
图4-b 启动充电模态
图4-c 辅助电容充电模态
图4-d 辅助电容放电模态
设计一个良好的自驱动电路,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参数:过零检测匝比,Rcp和Ccp。
过零检测匝比结合2.2中的讨论,选取匝比Nb∶Nzcd=41:8。
辅助电容Ccp的电压变化量ΔVccp为:
其中Vdcp为稳压管的箝位电压。
根据辅助电容Ccp上的电量守恒,有:
因此可以得到辅助电容Ccp的临界值Ccp_cri:
式中:Icc_typ为芯片工作时的典型电路,可在NCP1607的datasheet上查到,一般可取2.5 mA;Tsw_max为最大开关周期,因为这个时候芯片需要最多的能量。
Rcp的设计原则是在Ton期间内,保证辅助电容Ccp充分充电。因此要保证时间常数足够小。
针对上述自驱动的方案,设计了一台样机,样机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样机参数表
关键参数以及自驱动网络参数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变换器关键参数表
表3 自驱动网络参数表
满载下,测得的芯片供电电压波形如图5所示。对比图4-a,可以看出,理论波形和实验波形基本吻合。
图5 满载下启动时芯片供电电压Vcc波形
图6 半载时的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波形
图7 满载下的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波形
图6 和图7分别描绘了变换器在半载和满载时的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波形。计算得到的功率因数在0.99之上。
图8 描绘了全输出范围内的效率。从图上可以看出,在半载和满载时,变换器效率均在94%以上。
图8 不同负载下的功率折线图
本文介绍了功率因数控制芯片NCP1607的原理及其应用方法。同时,介绍了一种基于升压泵的Boost PFC自驱动方案。详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以及参数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实验证明。实验结果证明了分析的合理性以及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1]陶以彬,杨波,李官军等.基于L6562的高功率因数Boost电路的设计[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9,11(10):10-13.
[2]ST corporation.Transition-mode PFC controller.www.st.com.Nov.2005.
[3]On Semiconductor.Cost Effective Power Factor Controller.http://onsemi.com.Apr.2009.
[4]On Semiconductor.Implementing Cost Effective and Robus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with the NCP1607.http://onsemi.com.Dec.2008.
[5]林渭勋.现代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