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华 陈秀兰 张薇薇 陈光治 罗卉丽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分析
袁学华1陈秀兰1张薇薇2陈光治1罗卉丽1
本文2011—01—26—收到,2011—03—04修回,2011—03—07接受
肝功能指标可以反映肝病炎症损伤、肝脏代谢及储备功能,与血清纤维化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是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及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血清HBV-DNA病毒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如下。
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0年8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93例,女27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41.6岁。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且 HBV-DNA水平均大于1.0×105copies/ml,排除其它嗜肝病毒重叠感染,近半年未使用过抗病毒及免疫调节药物。1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抗病毒治疗组(治疗组,n=60)和非抗病毒对照组(对照组,n=60),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时肝功能、HBV-DNA病毒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口服益肝灵片(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012131),2片/次,3次/天,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X0203),600mg/次,1次/天。对照组不行抗病毒治疗。治疗时间均为24周。
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查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
采用ROCHE-H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原装试剂(罗氏诊断有限公司)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试剂盒(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0018)检测 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批号:20080420)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各组测定值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HBV-DNA结果转化成对数形式),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24周时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V病毒载量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降低程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血清HBV-DNA病毒载量变化比较(±s,n均=60)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血清HBV-DNA病毒载量变化比较(±s,n均=60)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1
组 别 ALT(U/L) AST(U/L) TBIL(μmol/L) HBV-DNA(lg copies/ml)对照组 治疗前106.2±56.3 52.2±29.3 33.9±5.2 6.8±0.9治疗后 26.3±5.21) 30.1±12.41) 20.5±6.31) 7.1±1.5治疗组 治疗前 91.5±16.7 59.8±8.1 36.4±17.6 6.5±1.0治疗后 28.4±9.71) 27.9±8.21) 18.7±8.41) 3.8±1.81)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s,n均=6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s,n均=60)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3)P<0.01
组 别 HA(ng/ml) LN(ng/ml) Ⅳ-C(ug/l) PC-Ⅲ(ug/l)对照组 治疗前 199.3±36.4 176.9±47.5 97.13±27.5 192.6±56.8治疗后 64.4±9.5 1) 95.9±10.31) 56.7±42.11) 86.8±32.11)治疗组 治疗前 183.6±57.1 180.4±12.8 101.57±58.2 180.3±92.4治疗后 53.8±26.31)3) 87.2±22.61)3) 40.8±15.36 1)3) 74.1±29.51)2)
HBV持续复制是慢性乙型肝炎及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始动因素。HBV在肝脏进行大量复制过程中不仅激发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对病毒进行清除,同时也引发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肝细胞损害、破坏,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2]。抗病毒治疗可使 HBV复制迅速受到抑制,减少肝细胞间的相互传播,同时使肝细胞膜上靶抗原表达减少,降低细胞毒性T细胞(CTL)对感染肝细胞的攻击,从而减轻肝细胞的损伤、坏死[3]。
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是慢性炎症/损伤修复反应,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最终共同结果是导致肝硬化。动物实验显示,血清HA、PC-Ⅲ、LN和Ⅳ-C依肝脏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增加而升高[4]。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与临床生化、病毒学检测指标相结合,可客观地推测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程度,以及对抗纤维化治疗进行疗效判定[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后HBV-DNA病毒载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治疗后HBV-DNA病毒载量与治疗前比较也呈显著减少;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亦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更大。说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积极护肝治疗后,随着肝功能明显恢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也明显改善,再加上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清HBV-DNA载量即可明显改善。未行抗病毒治疗者虽然HBV-DNA载量仍维持较高水平,但随着肝功能好转,肝纤维化指标也能明显改善,提示肝功能异常是引起肝纤维化进展的主要因素。有效改善肝功能,控制HBV-DNA病毒载量可能是防治肝纤维化进展的有效方法。这与王远驰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潘红英等[7]认为,血清HBV-DNA水平与血清纤维化指标无明显相关,与上述结果不尽相同。分析原因可能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复杂,病毒复制不是病理损害的唯一原因,还与机体的正常及病理免疫因素相关。但不可否认,HBV-DNA的持续存在和复制会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导致肝脏的炎症、坏死继而发生纤维化。所以,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降低HBV—DNA病毒载量对控制患者肝纤维化进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第一作者简介:
袁学华(1968~),男,汉族,主管技师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
2 陈 煜,王宝恩,贾继东,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评估.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6):354.
3 Villeneu JP,Condreay LD,W illems B,et al.Lamivudine treat-ment for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resul-ting from chronic hepati-tis B.Hepatology,2000,31(1):207~210.
4 董红筠,李 颖,赵桂鸣.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脏病理学对照观察.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2):81~82.
5 严德辉,雷俊阳,陶 涛,等.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与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关系.肝胆外科杂志,2008,16(1):47~49.
6 王远驰,黄金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3):222~224.
7 潘红英,谌翠容,张永乐,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间相关性分析及意义.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8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分析
袁学华,陈秀兰,张薇薇,等/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十堰44200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病毒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抗病毒治疗组(治疗组,n=60)和非抗病毒对照组(对照组,n=60),平行检查治疗24周时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24周时,两组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 HBV-DNA与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 HBV-D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周时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控制HBV-DNA病毒载量可能是治疗肝纤维化进展的重要途径。
R512.6+2
A
1005—1740(2011)02—0044—02
1湖北省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邮政编码 十堰442000;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感染科; 通讯作者:张薇薇,Tel:13986892396
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能指标 HBV-DNA病毒载量 肝纤维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