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解民 周小刚
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曹解民 周小刚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并有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文章运用SWOT模型从内外驱动力方面分析评价了江西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紧迫性和挑战性,并对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契机入手,结合内外驱动力,提出了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
江西高等职业教育;SWOT态势分析;发展战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主要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职业岗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江西省职业教育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质量。从2005年起,江西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占据着江西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9年,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完成了14.25万人的招生任务,占江西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7.8%;在校生42.66万人,占江西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3.8%。[1]目前,江西省现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43所、高等专科学校6所。另外,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和成人高校也举办了高职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及示范性职业学校,成为了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SWOT分析法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他的《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在SWOT分析框架中,S指企业的优势(Strength)、W指企业的劣势(Weakness)、O指环境向企业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T 指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 (Thre ats)。采用SWOT框架分析,可以在结构上进行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外部机会与威胁同内部优势和劣势加以全面权衡。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反复强调:“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2]以下笔者将应用SWOT分析法分析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通过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进而认识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发挥现有的优势,把握机会,使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在运行机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加快了改革,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创新了“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南昌、新余、赣州三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及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江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双赢”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江西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0万名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已经占江西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与普通高校相比,在管理机制上,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更为灵活、高效的优势,往往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性,针对市场化需求,大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完善教学内容,建立适合市场需要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大部分江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采取人才聘用制度,并建立了一整套考核、奖惩制度。2009年,江西省有166家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了订单培养和校企合作协议,十余家光伏企业与区市教育部门合作建立多个光伏职业教育基地,有效解决了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之间的矛盾。
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偏少、固定资产规模总体偏小,考虑到人口基数、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化需求,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江西很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普遍面临校舍、经费、师资和生源短缺的困扰。不少高职院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无特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从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明显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真正从事过生产实践的专业教师较少;不少院校没有较好地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教师培养仍采用传统的大学师资进修方式,目标简单停留在提高学历层次上。此外,由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工作繁重,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空间狭小,专业教师在教改和科研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尤其是实践技能提升欠缺,这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江西省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江西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竞争力偏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社会因素;既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从教育体制层面来分析,职业院校往往受制于经费约束,教学设备陈旧,图书资料短缺,特别是实验和实训条件差,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机会,致使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整体仍然偏低。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和行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持续扩张需求,国家及江西省在宏观政策方面给予职业教育极大的鼓励与扶持,给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确立了“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江西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强省富民”的奋斗目标,确立工业化核心战略。为了实现这一关乎江西全局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数以百万计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江西经济的持久快速发展,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这是江西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大量高技术含量生产设备进入企业后的必然要求,这也为江西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据统计,在“十一五”时期,江西省各级财政对教育投入明显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3.57%,比2006年的2.56%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为实现2012年达到4%的目标,将适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3]另外,从2009年起,江西省用四年时间建设10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投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达2亿元,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同时,为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省政府在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选择50个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形成重点专业建设群。近年来,江西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确保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按国家规定的比例逐年增长。江西省财政年初预算时以每年增长10%的比例安排高等教育经费预算,逐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省政府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提高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院校,推进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计划。
近年来,江西高校连年扩招,门槛一降再降,许多学子涌向普通高校以圆“大学梦”,2008年江西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了22.57%,2010年达到25%左右。根据2011年招生计划估计,江西普通高校的扩招仍将继续,江西省内有13所高校适当增加了本科计划,比上年增长1.61%。这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产生冲击,显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还将呈减少的趋势。
受传统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取向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明显偏低的位置。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地位较低,职业教育往往是迫不得已的教育路径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不正规、师资不强、办学软硬件条件不到位。仅受制于优质高中生源的限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难免会打折扣。虽然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更容易,但传统的偏见和形成的路径依赖下,高分考生报职校是非常罕见的,中下游考生往往是迫于无奈才上职校。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受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社会上的“文凭热”、“人才高消费”现象仍然在有些用人单位占主导意识,这些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高学历。如有的酒店招聘司机和保安时均需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盲目地抬高了人才的学历要求。这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同时也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此外,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学科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社会需求少的冷门专业,往往没有及时改变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模式,导致学科专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不少毕业生很可能因社会劳动力职业需求变化而失去就业机会。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江西省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江西的重要途径。根据以上对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SWOT分析,我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质量问题。在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借鉴美国先进的CBE职业教育模式,必须对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将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分解为若干个综合能力,再把每个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并成为学校确定培养模式、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大力推广产学研合作模式。
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当务之急是提高质量内涵,在“做强”与“做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与结合点,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设施条件,强化质量意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规模质量兼顾、质量优先”的发展道路,才能为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动力。
以职业工作特征为逻辑起点,不断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大纲与专业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建立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对新进入高职院校教师岗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拟先派到企业实习1至2年,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当前的重点应落实在有计划地对在职教师进行轮训上,改变以往只讲学历、只讲论文的考核标准,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仅为院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且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比例,通过公开观摩教学和传帮带,使得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懂得企业和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同时,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科技和经济等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高职专业设置的趋同往往是造成高职毕业生竞争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面对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培养特定层次和类型的专才。高职院校必须要实施“错位竞争”理念,更加注重差异化竞争,更加注重特色的打造和培育,强调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瞄准生产实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专业特色是学校的招牌。
首先要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职业的发展趋势,强调专业开发的灵敏性,紧跟产业发展变化的新需求。其次,深入研究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努力凝练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以专业特色培养人才,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站稳市场。最后,通过科学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把优势专业做大做强,建立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结合得不够紧密,是当前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通过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必须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简而言之,高职教育最有效的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后便与毕业后的就业形成挂钩。在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比例一般不足50%,很大一部分学生都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落实了就业。
工学结合的形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有效克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的弊病,教学针对性更强,专业学习更系统、更扎实,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和专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也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订单式培养可以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企业的用工问题,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三赢”。
从国外经验看,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普遍共识。在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费不仅每年纳入财政预算,而且被明确定义为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具备公共物品性质,应切实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加强高职院校质量内涵建设,要增加职业院校实习训练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专业设备投入、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投入。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承办职业教育第一主体的责任,建立与当前财政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职业教育投入增长不低于普通教育增长水平。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形成社会和企业关心、支持、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同时,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投入的激励机制。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做好引资和银行信贷融资工作,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多元化,并在办学用地、科研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引进、校办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职业院校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
[1]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江西职业教育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对策研究[R].2010年09月10日.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3]董伟.要给高职毕业生应有的名分和实惠[N].中国青年报,2007-12-24(10).
[4]关于印发《虞国庆同志在第三届江西省民办高校董事长论坛上的讲话》的通知[EB/OL].http://www.jxedu.gov.cn/zwgk/xbfzgh/fzghzwgg/2010/10/20101003062416615.html.
G718.5
A
1001-7518(2011)19-0086-03
曹解民,男,江苏海门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周小刚,南昌航空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