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萱
现代社会职业女性角色变化与价值选择
□郭宗萱
当今社会,女性拥有多重角色。由于传统思想、家庭制度、社会分工、价值观念的不同,职业女性面临诸多角色的困惑和选择。文章分析了职业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变化和社会变迁带来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职业女性社会价值提升的想法思路。
职业;女性;角色;价值
当今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一方面,新的形势给职业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女性也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和新的选择。当代中国职业妇女处在角色冲突的困扰中,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给职业妇女的双重角色增添了新的压力。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了,女性与男性处于平等的地位。解放前,妇女在阶级社会中遭受到封建社会制度的压迫和剥削,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家庭生活等方面没有任何地位,妇女的任何独立要求都遭到无情地追杀和扼制,被套上沉重的枷锁,其尊严、权利和人格都被残酷地剥夺,所具有的只是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和附庸从属的人格标准,以及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1949年9月29日,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废除了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婚姻自由。这是有史以来我国妇女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更为重要的是,伸张了长期以来被社会文明价值贬抑了的女性的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它不仅为女性个人自我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机会,而且为女性个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充分占有提供自由。
妇女解放带来了女性角色的变化,女性角色变化带来了妇女权利的复归。人类角色多重性的变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女性扮演着一个又一个角色,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在历史上妇女就充当着女儿、妻子、母亲、家庭主妇等多种角色,但是,这些角色都是把妇女规范在家庭生活的小圈子里,完全与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隔绝,所以“贤妻良母”便成为旧时代中国妇女的楷模,“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成了旧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妇女摆脱了封建枷锁的长期束缚,摒弃了旧的性别模式,而且要重新确定妇女的角色。所以当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一经确立,妇女参政的各种角色、参与经济生活的各种角色就相应地产生了。这样,今天的广大妇女不仅承继了历史遗留的各种家庭角色,而且又新添了各种重要的引起质变的新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变化带给妇女的是权利的复归,是新生活的喜悦,但是也有多重角色矛盾撞击带来的苦恼和新旧角色协调上的重重困惑。
女性的社会角色要求女性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女性的社会价值必须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实现,这种客观要求推动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要生存,就必须要参与社会交往,离开社会活动女性也将失去最为基本的独立人格。当今社会的开放性要求女性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告别狭窄的交往范围、单一的家庭活动方式。我国妇女正处在由家庭走向社会,侧面参与走向全面参与的社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中,社会角色是女性不能、不会也不愿放弃的重要角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人类对发展的追求,女性作为人类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如此,更多的女性需要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她要求打破界限与封锁,以形成广阔的发展市场与空间,使得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因此,身处其中的人们当然包括女性,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必定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女性的社会参与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她们不再仅仅被局限在家庭中,而必须从事社会生产、工作、学习等等。
职业女性,她们都有很强的事业心,一方面她们具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等传统的女性特点,有温柔、依赖、随和等传统文化要求的女性特质。另一方面,她们又追求事业,具有好强、独立等等性格特质。所以,在这个仍以男性意识为主的社会里,事业型女性,特别是女能人、女专家,往往背负很大的压力,她们如鹤立鸡群,被嫉妒、挑剔和攻击,成为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她们渴望成功,但又怕因此失去女人的特质,失去亲人的友爱,受到社会的排斥。另外,在传统旧观念中,“成功”的含义对男人和女人又有不同的内容,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价值观念中,男人只要事业成功,例如职务升迁、工作获奖、发明创造、专业升级、发财致富等等,都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没人会问及他私生活的成功与否。而女人却不同,女人的成功要受双重标准的检验,就是必须在事业和家庭两方面同样成功。家庭生活不美满的女人,即使她的地位、事业上的成就丝毫不逊色于男性,她自己和他人都不会认为她是一个成功者。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成功的男性为事业付出很高代价时,他理所当然地得到人们的理解、称颂和尊敬。而女性付出了类似的代价后,却还要受到另一个角色的检验,即以传统的“贤妻良母”为标准的家庭角色的检验。这种不公正、不合理、不易冲破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使得职业女性长期处于两种角色的矛盾冲突之中,承受着世俗舆论和自己心理的压力,而不如男性勇往直前。
漫长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种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男人,都有一种男强女弱的优越感。他们自恃强壮、独立、有能力,把自己当成柔弱女人的保护者,家庭生活的顶梁柱,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正是这种传统的心态,使许多男人面对今天越来越多的有魄力、有才干的女性,感到备受威胁,因而不愿面对她们和接受她们,男性的这种心理对职业女性来说,也构成了一种威胁。一些未婚的有成就或高学历的女性,往往就因为她们的这些优势而把男人“吓跑了”,女博士被戏称为“灭绝师太”。因而她们既疑惑自己的强大,又期待真正男子汉的出现。对已婚的职业女性来说,困扰就更多了,男人结婚后就形成一种心理,他们要面对生活就必须支持妻子参加社会工作,但又害怕妻子强过自己,更不愿承担家庭负担,失去所谓男子汉的尊严。这种矛盾心理,常常使他们的妻子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当妻子独立地走向社会,开辟自主的生活,并从自己的事业中感到快乐,积极进取,追求成就时,男人们又会感到不安,疑心重重,给予种种限制,尤其对因此而分担的家务感到厌烦。他们认为,干事业是男人的事,女人必须以家庭为重,照顾男人和孩子是妻子天经地义的事,因而时时会指责妻子自私,有工作癖,不顾家庭,缺乏母性,没有女人味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妇女运动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妇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发进取。妇女的面貌、妇联组织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女性一方面遇到了很好的契机,去争取真正意义的男女平等,涌现出许多女能人、女强人。另一方面,在竞争原则、效益原则这一新的衡量尺度下,许多职业女性又面临被精简、被调整、下岗回家、等待再就业等问题;在政治上,妇女领导在各级领导中所占比例也很小。这些事实使广大的职业女性内心很不平静,他们感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时受到威胁,有些人甚至放弃社会角色的发展,而专致于家庭角色之中。
实现男女平等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必须认真对待并努力解决职业女性所面临的角色冲突问题,从而促进妇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准确把握妇女发展意愿,才能充分调动其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不断提高妇女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半边天”作用。我们要深入了解妇女群众的新期待,认识现代社会发展的模式与妇女发展的关系,消除“性别盲点”,确立性别敏感和性别觉悟。我们还可以根据我国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审视现有立法和公共政策的缺陷,制定可操作的立法和公共政策支持系统,并对过去歧视妇女就业的政策进行调整。如取消用工、教育等方面的歧视性条例,采取特别措施,增加妇女参与经济决策的比例,保障就业机会的平等,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如建立一些适合女性就业的小企业,提倡妇女阶段性就业,考虑在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中女性的就业比例,通过对企业减少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招收女工。
社会环境和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机构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交往的微观环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必须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妇女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环境的性别政策、措施、方案和规定,都会对男女两性产生直接的切身的影响,环境可以帮助也可以妨碍性别平等。社会组织机构应该制定机会平等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它包括灵活地调解家庭问题,鼓励父母双方平等地分担家庭责任;制定并实行禁止以社会性别为依据的工作隔离政策,为女性进入非传统领域提供培训的财政支持;消除性别歧视和性骚扰,为男女创造良好的环境;承认女性独特经验的价值;加强与政府性别平等政策的协调。在社会环境中应特别注意新闻媒体的作用。新闻媒体应当在媒体从业者中传播性别意识,使其消除传统性别观念的潜在影响,自觉摒弃陈规定型的性别角色,均衡反映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贡献,用媒体的力量来优化和影响社会环境。
以弘扬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为目标,以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和谐家庭创建行动”,倡导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廉洁守家,以家庭和谐促进城乡社区和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于妇女工作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妇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妇女,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妇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妇女,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为巩固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努力。推进落实家庭教育工作规划,进一步实施“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活动,扎实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做好指导推进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的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徐安琪.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国际比较[J].社会,2004(l).
[6]许嶶.现代女性的角色回归[J].理论观察,2005(4).
G71
A
1001-7518(2011)19-0077-03
郭宗萱(1991-),厦门大学2008级社会学系学生,在动漫文化、社会学等方面有一定研究。
责任编辑 陈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