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峰
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彭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创新。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中学信息技术课是教育部面向新世纪,为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而定的新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那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 信息技术的新颖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给计算机设置屏幕保护,为计算机美化桌面,在画图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Word中输入字母、文字、编辑、排版……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于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方设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自主看书、学生间合作探究、查资料、向老师请教等方法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既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使学生始终满怀信心、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又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使学生始终爱上电脑课。
2.2 信息技术的丰富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产生创造的火花。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中,具有无限丰富的网络资源、多种媒体的强大表现力、虚拟现实和超媒体的技术手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想象。此外,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后,可以在网络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方便、快捷地获得知识,扩展视野,开拓思路。这样,就可以有扎实的知识为想象做准备,使再造想象有了丰富的来源,从而促进和激发创造想象的产生。
2.3 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可以检验思维的正确性,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活动实现开放性和实时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只是单纯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实践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实践的教学环节,努力改善学生的实践条件,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讨活动,以实践促成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永不满足以及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
3.1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教学中,是教师的观念定位与职能定位发生深刻变化。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创造余地,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根据已有的计算机的软硬件设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课堂是学生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命状态。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讲究开放,追求“乱”,加强干扰,而不是讲求秩序。正是因为紊乱,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才会有智慧火花的迸发,才有创新思维的闪现。21世纪的优秀教师应该倡导现代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学模式。愉快教育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维的快乐,那是生命的美感。教师须特别注意不要顽强地表现自我,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犯错,表扬学生错得有思想,有道理,有典型意义,并因势利导就错改错。一定要强调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要给学生留有空间。不是过去教师在课堂上独白,一言堂,有民主才有对话,对话是相互的沟通、交流,是积极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采取语言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赞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积极的调动,创新空间才能得到大额的开拓。
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关键在于教师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感情满足的愉悦,分享创造、发挥的愉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多操作,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机会。从理论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具备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负起责任,但由于年龄和经验等诸方面的原因,他们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方面的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同时,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兼重,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间”。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十一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