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棉
指导学生写“剪贴式日记”的尝试
王书棉
小学生课外读写活动盲目性、随意性突出,不仅单调而且乏味。因此笔者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指导学生写“剪贴式日记”的教改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剪贴式日记”,就是把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广告、门票、标本、小照片等,剪贴在日记本上,并写上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其内容;也可以用小诗、小资料去表述其意思。这项训练可以丰富学生语文课外活动内容,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的有益有效的延伸、发展,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上,能看到明显的成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是练习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1.1 定性
在最初指导写“剪贴式日记”时,可以给学生开宗明义:“‘剪贴式日记’不是剪贴加日记,而是老师带给同学们的一份珍贵礼物。它是朋友——同学们心中的秘密可以向它倾吐;它也是良师——同学们可以在‘剪贴式日记’中获得思想、写作、审美、艺术等多方面的收获;它还可以是施展才华的场所——你们想些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它永远是自由驰骋的天地;它是童年生活的贝壳——你们剪的、贴的、画的、写的,都真实地记载下自我,纵然是忧愁泪水都将是同学们童年最珍贵的财富。”
1.2 定名
“剪贴式日记”是总名,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并为这份童年的记录起一个最美、最富有诗意而又能显示自己个性的名字。于是,闪光的贝壳、七色彩虹等,一个个充满稚气的美妙字眼,伴随着彩笔的绘画出现在一本本“剪贴式日记”的扉页上,从中不难体会到学生为之倾注的满腔热情,浓厚的兴趣可以为“剪贴式日记”训练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实际练习中,可以紧扣剪、写、画、贴4个环节,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高“剪贴式日记”的质量。剪贴为基础。“剪”是第一步,要分辨清楚什么可剪,什么不可剪,经过多次指导,学生明白了,最好要变“废”为“宝”,从自己长辈看过的报刊中去寻找有意义的资料。另外,剪贴的图案形状要新颖别致,一般可以剪成长形、方形、圆形、扇形、半圆形等,也可以按照其轮廓来剪,剪下的材料要贴得美观,这里能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这里有不少的学问。它可以培养儿童认真动脑、细心动手的习惯和能力。在一个版面上,剪贴材料以一小张为宜,留下空白,可写日记;也可以把几张小图案进行组合,构成一幅有趣的画面。如把“放牛娃”和“老黄牛”贴在一起,便组成一幅有趣的生活场景——“老牛和放牛娃”。“剪”宜精勿滥,“贴”宜少勿多。
为促使训练的有效开展,实现练习内容的丰富多样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引入栏目编排的形式,灵活地写“剪贴式日记”,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设置一些专栏,定期进行练习。其中除了“人物速写”“每周一事”“生活一瞬间”等栏目是由教师规定设置的服务于作文训练的栏目外,其余栏目则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各种栏目异彩纷呈。据不完全统计,“剪贴式日记”出现了诸如“童话天地”“动物世界”“星期天星座”等近30个栏目。许多学生还为栏目配上花边画面,精工细描,平添了很多趣味。而教师应在讲评中对那些有特色的栏目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取心。
通过定期的评价激励,给予学生以成功感,以及来自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压力感,是保证“剪贴式日记”得以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训练中要始终坚持每周批阅评价一次,期中、期末进行总结。批阅一般不进行细致添改,只给学生激励性总评并打星。只要坚持定期评价,并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上进行评奖宣传,学生的兴致高昂,“剪贴式日记”可以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课余活动。
长期的实践使笔者体会到“剪贴式日记”是学生课余练笔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这种作文练习形式具备3个优点。1)顺应儿童心理需求。中高年级小学生喜动、爱说、善思、好问,而“剪贴式日记”则使儿童出自自主的选择,想剪什么,想贴什么,都可以随意贴剪。至于学生想些什么,自然会因为情绪高涨而乐意去写下来。2)开阔儿童视野范围。剪贴阅读材料,信息来源广,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为儿童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可谓“随手拈来皆文章”,他们的作文(日记)就会广开“材”路,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3)发展儿童思维空间。人们观察事物不只是用眼睛看,最主要的还是用脑子想。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过程,它总是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少年儿童也一样,那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剪贴,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思维。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乡县油召学区来仲町小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