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011-02-21 16:40贾艳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4期
关键词:美的文章素养

贾艳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贾艳玲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素养呢?就品词析句、创设情境、感情朗读、剖析形象和鼓励实践等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语文教学;审美素养;课程标准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担负着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打好坚实基础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这项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谈谈个人的体会。

1 扶发幽微,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都是典范的作品,文质兼美,蕴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等诸多的美学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善于扶发幽微,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意象中,去发现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进而去品味美、鉴赏美。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让学生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结合教科书上插图、教学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片上的相关图案,来品味中国石拱桥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比如,写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释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共同构成美丽的景观”,这里神形兼备的生动描绘,给人以无限情态尽在眼前之感。通过品词析句,理解欣赏,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表现出的令人赞叹的创造性智慧,继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情”包蕴于课文内容之中,“境”则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氛围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启发学生对美的真切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动,从而产生感悟文章意境美的强烈欲望。

例如学习《观潮》一课,对于广大的内地学生来说,对于“潮”没有直接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形象逼真的视频,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感受,不仅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进而领悟钱塘江潮那自然伟力的壮美。

3 感情朗读,引导学生领悟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重视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美文,教学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恢弘激荡的场面,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结合文章内容来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情感美。读“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用不同的语速、语调和语气,使学生在领略本文语言美的同时,逐步领悟到那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倾泻,以及安塞腰鼓带给人们的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

4 剖析形象,引导学生追求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形象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追求美的激情与行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善于品析人物或事物美好的形象,并以此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健康人生的追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形象美,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单从表面上理解,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诗人在南山下中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这幅“乡村晚归图”固然也很美,但如果对本诗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逐步认识“但使愿无违”中的“愿”的特殊内涵——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至此,学生可以领略到诗人那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美。再如,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浪之歌》是一篇借物抒怀的佳作,单从字面上看,表现的是海浪对海岸热烈的爱情,海浪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的形象。教学中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组歌》的背景,引导学生透过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者的形象,来感受作者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从而升华对美的认识高度,激发对精神美的追求。

5 鼓励实践,引导学生创造美、传播美

美育教育,不仅要求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创造美、传播美,以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去创造美和传播美,在创造美和传播美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审美素养。一篇好文章,本身就可能蕴含许多美的因素。能写一篇好文章,就是一次创造美的实践过程,教师应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以保持创造美的激情。学生的好文章被选在班里读一读,就是在班上传播了美。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把好的文章投到报纸杂志的编辑部去,一旦发表,就是向社会传播美了。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朗读比赛、小话剧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锻炼传播美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唤起美的发现,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041

猜你喜欢
美的文章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