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宁
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朱晓宁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想象。陆机在《文赋》中说借助想象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呢?
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
1.1 阅读教学,让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如在阅读《三峡》一文时,就要根据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景象,去感知作者所展示的三峡的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面,去再现三峡夏季“沿溯阻绝”、春冬之时“清荣峻茂”、秋至时“林寒涧萧,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不同景象,并从寓情于景的描写之中,领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阅读之中便会有仿佛与作者一起进入三峡的极妙境地,唤起自身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生活表象的积累。
1.2 品味细节刻画,引发学生想象
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通过细节展示的生活画面,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
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象父亲为儿子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学生在想象中品味,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1.3 利用“意义空白”开启学生的想象
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给赏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法称为“空白艺术”。如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作品的“意义空白”。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意义空白”来开启学生的想象,而这种“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在语文教材中,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许多篇章留有“意义空白”,抓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通过想象,往往成为理解作品的钥匙。
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往往能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创设想象情境来看,主要是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
2.1 借助多媒体技术
色彩、线条、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声音具有表情功能,美的画面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往往能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想象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2 扮演角色体会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时候如果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难以完成这种角色互换的。
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的想象,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入情感深刻理解课文。虽然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还必须依靠在上述基础上的写作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延伸式想象训练,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十分乐意给原情节加上想象的“尾巴”,他们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延伸出的“结尾”五花八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氛围。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深根,就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富含生命气息的语文学习中放飞想象,放飞个性吧!让他们感受到生命赐予快乐的同时,必将创造出新的奇迹。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一中)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