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芳
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
史艳芳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音乐教学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以“情”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最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怡性。比如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教师在教学《歌唱祖国》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诵着导言,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地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现代美育提倡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真正体现音乐即是快乐的至理。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诉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
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在《二泉映月》中,阿炳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炳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二泉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东西。这样情景交融,最生动地说明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目标和归宿,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总之,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四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