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文化对动漫艺术的影响*

2011-02-21 16:21:00古明惠
中州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动漫

古明惠

论民间文化对动漫艺术的影响*

古明惠

民间文化传统决定了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多方面影响了原创动漫的人文精神、审美品格、题材来源、艺术手法等,探究民间文化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寻找与动漫创作的契合点,能够为创作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原创动漫精品提供借鉴。同时,动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传播媒介担当着传承民间文化的功能,因其跨媒介性、兼容性和受众全龄化等优势,通过动漫作品和动漫形象实现民间文化的经典化保存和大众化传扬,对民间文化的推进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民间文化;动漫;原创

动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之时起就参与和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制约。在文化大系统中的民间文化,是立足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的文化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民众之中并身为民众一员的作家、动漫家、读者、观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动漫创作与动漫欣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动漫的显著特征是创意性,而文化积淀是创意的源泉。动漫创作必须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改造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走产业化道路同人文坚守之间的相融相生,并在动漫形象的塑造、动漫产品的研发、动漫品牌的树立、动漫企业的崛起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文化传统决定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

首先,从美学角度来看,民间传统文化涵养了原创动漫的美学品质:在审美风格上,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在审美价值上,是寓教于乐、注重写意、质朴阳刚、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在艺术思维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和谐统一;在塑造形象上,崇尚“神似”、“神韵”和“会意性”。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原创动漫的基本美学气质,《大闹天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物造型风格以古雅和神奇致胜,追求的是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的奇幻风格,引入了脸谱艺术、民间彩塑、戏曲表演、壁画年画等设计元素和色彩配比,并从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在场景设计上借鉴了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发挥想象创造力,虚实结合,简练而变化有致,鲜明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艺术风貌凸现出民间艺术极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这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并将人民性和民间性表现得浪漫而神奇,民间文化与动漫形式自然交融,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其次,民间艺术凸现出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中国人观念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动漫创作应从中国人爱国爱民的民本精神,自强自立的开拓精神,惩恶扬善、反抗强暴、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善良质朴、勤劳智慧、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中,集英纳萃、提炼浓缩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地展现民众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采取主动的姿态吸收传统文化并与世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形成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追求。如《葫芦兄弟》讲述七只神奇的葫芦,七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同法力无边的妖精进行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较量,宣扬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其中老翁与穿山甲代表了正义与奉献;绿色的仙草代表了生命和希望;蛇精和蝎子精象征“邪恶的智慧”和“阴毒的力量”;葫芦种子则是上天为了克制恶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人类的七种品性:勇敢无畏、温柔宽容、刚强坚毅、平和慈善、嫉恶如仇、活泼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个生动的寓言寓示受众: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长处有可能转化成为短处;放纵单方面特定的优势或夸大个体的力量,势必会导致整体的失衡与失败;唯有“七子连心”的融合、凝聚与团结,才能最终战胜阴险、黑暗、诱惑和背叛。而结尾那充满生机的美丽的七色峰,象征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人文追求。《葫芦兄弟》成功地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动漫审美特征、民间意象与现代内蕴、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国内原创动漫中的经典。

二、民间艺术为动漫创作提供广阔的生命空间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中,诞生了浩如烟海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民间艺术题材广泛而丰富,囊括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浓郁的地域化色彩,体现了民间特有的风土人情,是动漫原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现代的动漫创作虽然是专业创作者艺术思维的结晶,但根据创作意图,在创作中采用民间艺术的形式或从民间艺术中撷取素材,从民间艺术传统的宝库中挖掘精彩的“动漫原型”,用现代的设计语言重新组织以达成新的意境和情趣,创作出具有中华风格气质的动漫形象,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原创动漫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动漫艺术和民间艺术难以割舍的源流关系,首先表现为动漫作品取材直接源于民间,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民间故事、野史传说等的基础上,对民间叙事原型进行整体重现、改编和创新而成的。如中国的《哪吒闹海》、《渔童》、《人参娃娃》、《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金色的海螺》、《孔雀公主》等,国外的《白雪公主》、《埃及王子》、《大力士海格力斯》、《小美人鱼》、《阿拉丁神灯》等,这类成功的动漫作品比比皆是。其次还表现为对民间叙事类型的借鉴与生发。民间艺术具有自发性、传承性、实用性、娱乐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民间叙事因出自集体口头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久地传承下来,使得同一“故事核”在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中的人群里流传时,组接故事的元素既保持了原有的基本形态,又会发生丰富的变异,进而形成“叙事类型”,如灰姑娘型、小红帽型、魔法宝物型、王子复仇型、异域探险型、三兄弟型、两姐妹型,等等。情节类型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于世界各地,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种稳定性来自它具有人性共同的心理构架、情感需求和艺术鉴赏基础。在原创动漫中,民间故事类型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经常是以现代的演化形式而出现,不禁让人感叹民间叙事永恒的艺术魅力。比如近年来风靡世界的魔幻潮,就有千年的民间魔幻文化根基,将善恶冲突设置在神话、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原型中,对魔法、精灵和怪物等幻想元素进行整合、改造,引起了当代观众渴望打破平庸、超越现实、追求奇特的心理共鸣。

原创动漫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颖的形象和独特的创意,这依赖于角色设定、画面效果、拍摄手法以及在叙述时对节奏的控制和把握。从根本上讲,一个好的剧本是这一切的基础,没有好故事、好形象,再高明的技术制作也不能创造经典。随着技术的发展,动漫艺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一些动漫创作者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含量,在人物设计和故事情节方面存在着幼稚化、雷同化、性格特征不突出、模仿意味较重、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问题;不论在文化定位的整体把握上,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动态刻画上,都缺少感人至深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生命力。科学技术是动漫发展的血脉,人文主义则是其灵魂。只有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结合,才能使动漫发展处于协调状态。曾在国内外获得极高声誉的优秀动画片《三个和尚》,取材于一句古老的民间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它采用最简单的故事、线条、结构、形式来表现,无人物语言,寥寥几笔就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连音乐都被精简成了几声木鱼,制作的技术简单到最普通的逐格摄影,但它却成为中国动漫的原创精品。究其原因,就在于民间文化和民族传统激活了原创动漫的生命。场景具有水墨山水画的味道,气韵生动,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在角色塑造中,将西方现代漫画表现手法融合在本民族风格中,随意洒脱却又神情具现;在音响效果上,把佛家色彩与现代风格结合在一起。作品的故事取材、人物设计、场景设定、背景音乐和叙事表现手法都极具民族性,将民间生活的哲理在动漫的写意与诗化氛围中充分表述出来。

三、民间文化构成了动漫艺术的生命画卷

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有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而且每种艺术形式,从创作手法到美学风格都极具个性化和地域性。有的朴素豪放又俏丽多姿,如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相声、魔术、杂技等;有的造型古朴、色彩明丽,如青铜、石刻、建筑、彩陶等;还有的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美不胜收,如民间皮影、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雕刻、民间绘画等;更有那些存在于神祀祭拜、四时节令、婚丧嫁娶、物象装缀中的“生活化的艺术和艺术化的生活”,如民间服装、民间玩具、民间饰物、面塑泥塑、木雕砖雕,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景象,为动漫在形象设计、表现手法、配音效果、艺术造型、背景道具等艺术创作上提供了滋养。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艺术形式已经运用到动漫艺术中,创造出一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如《哪叱闹海》借鉴山东民间年画的造型;《九色鹿》的造型风格则完全取自于敦煌壁画;《草人》模拟民间粘贴画和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渔童》、《金色的海螺》等成功地使用民间剪纸的叙事思维和动作造型,简洁地讲述着民间最质朴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则第一次运用中国水墨淡彩的绘画手法来绘制,整部动画片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清新气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此后的《牧童》配竹笛、《山水情》配古琴,更是将水墨动画发挥到极致,每个场景都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立画卷。但令人遗憾的是,刺绣、陶瓷、书法以及民间工艺等民间艺术宝藏尚未被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多变、色彩丰富,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可塑性,具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的空间。将民间艺术造型中鲜活的传统元素融入到动漫角色设计中,能使观众感受到新颖而又亲切的视觉体验,能在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领略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对民间文化的弘扬升华了动漫艺术的生命价值

动漫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信息,带有民俗文化的特征。原创动漫从对民俗意象的领会、对民俗事项的再现和创造中汲取灵感,构筑艺术时空;从对民俗文化凝聚的深厚历史内涵进行现代化的感悟中,丰富动漫艺术的深层意蕴;从对传统民俗文艺的置换、变形和创新中,将创作个体的情感倾注于群体文化模式,使民俗文化在动漫作品中达到升华和重建。动漫艺术也因此获得艺术生命的力量,长久不衰。创作者借动漫来诠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期望,寄寓着生活感悟、人生冷暖和社会变迁,给动漫赋予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因素。受众则由此受到熏陶、接受教育、耳濡目染,寻找到情感、梦想和精神的家园。文化符号不一定是这个民族最精髓的思想,但一定是最直观、最易被世界接受的形象。如提到中国会想到茶叶、瓷器、饺子、中国红等,尽管这些已经不再是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全部,但这些符号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引起共鸣的元素。动漫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创一种品牌,是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的基础,它更是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那些代表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就成了赋予角色生命力的“点金棒”。中国动漫曾经的辉煌也正说明,强大的民族文化支撑才是动漫艺术生命不息的根本所在。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喜羊羊和灰太郎》,关注当下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用冷笑话、流行语、热点问题等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还融入了春节、牛年故事等大量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元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原创动漫的成功就是要植根于民间文化沃土,生长成流淌着民族文化热血的鲜活生命体。

动漫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能把复杂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加以形象化,准确、深刻、具体地表达其文化本质,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强有力手段。优秀的动漫作品具有深刻的寓意、波折的情节、充满哲理的想象,是老少皆宜的。动漫产业的本质是形象产业,动漫文化也是通过动漫形象体现的,动漫形象通过跨媒体传播体系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众喜爱这个动漫形象的同时,实质是接受了它所承载的文化特质。那些经典动漫形象永远不会衰老,永远精力充沛,被动漫所承载着的民间文化也永远生机勃勃。

动漫是具有很强兼容性的综合性艺术,不仅综合了传统艺术,而且把现代艺术纳入其中。它囊括象征、比拟、变形、夸张、神化、虚构、合成等手法,用其想象力的无极限成像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渴望但不可及的审美范式;它糅合多种成熟的艺术手段,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集中成了独特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价值;它又是一个由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共同构架的“产业化的艺术”,是用艺术作为灵魂,借助技术的外形,乘着多种媒体的翅膀飞腾起来的。在动漫的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民间文化先后被吸纳进来并为其服务,同时民间文化也通过动漫异彩缤纷地呈现出来。

中国动漫不断将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动漫形态的创新,使民间习俗和民间文艺得到经典化的保存与流传,对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播的特性也使动漫具有民间文化的色彩,网络动漫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开放、普及和互动所带来的参与和交流,具有了草根性、平民化的民间文化特色。随着“三网融合”的来临,原创动漫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将更为突显,其文化渗透力将不可估量。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以动漫产品和服务为代表的资本输出,文化的渗透力已经开始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消费观念、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而寻找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实现文化的自觉,成为动漫原创的文化担当,原创动漫本身也因此获得蓬勃而长久的生命力。中国动漫艺术要立足于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间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分解、还原、抛弃,把他国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动漫文化体系,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身份。这样,随着原创动漫形象在全球传播的将是这些动漫形象所携带的民族价值观和文化思维。对于当代原创动漫来说,民间文化早已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并镌铸着中国人深层的心理积淀,其中既蕴藏着民族的主体精神,又包含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果以科学的精神探求民间文化的主体意识,高扬民族精神之优长,反思民族精神之缺失,在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振兴中,动漫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葛竞.影视动画剧本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6]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J90-05

A

1003—0751(2011)03—0249—03

2011—03—16

201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根植于河南民间文化的原创动漫发展研究》(2010FWX020)和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动漫创新与中原民间文化资源开发》(B764)的终期研究成果。

古明惠,女,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郑州 450051)。

责任编辑:一 鸣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动漫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中文信息(2022年8期)2022-12-26 18:43:41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 10:32:07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湛江文学(2017年11期)2017-11-30 08:31:09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参花(上)(2017年9期)2017-09-16 05:04:12
动漫二次元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48:27
锋绘动漫
看天下(2016年23期)2016-09-02 18:45:06
开口笑
故事大王(2016年1期)2016-04-21 17:49:25
锋绘动漫
看天下(2016年5期)2016-03-14 22:43:42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
名作欣赏(2012年30期)2012-08-15 0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