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土电影的传统文化故事讲述

2011-02-21 16:21:00
中州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席 格

论本土电影的传统文化故事讲述

席 格

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国际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发的本土化进程,从而加剧了本土电影必须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紧迫性。本土电影对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述,应着重解决“讲谁的故事”、“给谁讲故事”、“讲哪些故事”和“怎么讲好故事”四个问题,即在讲述中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立足本土并面向国际,通过精彩的故事创意与影像意象的成功营造,辅之以高新技术和对先前经验的借鉴,讲述出拥有广泛受众基础与蕴含普世价值,且与时代审美精神相对接的传统文化好故事。

本土电影;传统文化;故事讲述

如何讲述一个好故事,已经成为全球电影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国际电影,为了借助因时空距离而存在陌生感的异域文化激发新的审美积极性,消除原有熟悉题材因过度开发给观众所带来的审美疲劳,对近年来引发世界性眼光关注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不仅促成了国际电影的“中国风”,更是出现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组合。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2010年电影票房突破了百亿元大关,电影银幕数量仅落后于美国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相对于疲软的欧美电影市场而言,这极大地吸引了国际电影的注意力。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电影市场,俨然成为国际电影亟待开发的宝藏。为在中国电影市场分得更多的“蛋糕”,国际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替开发,已悄然由“中国元素情结”向“中国式讲述”转变,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对中国观众审美趣味的针对性都得到了加强。据好莱坞电影制片人彼得·罗异所言,好莱坞早已将《孙子兵法》、《天仙配》、《成吉思汗》、《杨家将》、《西游记》等中国经典故事列为重点开发的对象。借助对传统文化的精彩讲述,国际电影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赚取了高额票房,并借助中国文化的“外衣”实现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相比之下,本土电影的传统文化故事讲述,则面临着文化价值立场摇摆、国际市场难以拓展、创意设计不足等困境。那么,本土电影应该如何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呢?依据传统文化题材转化为电影创意的过程和特征,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述,应着重解决电影故事的文化立场、审美接受、题材选择和精彩讲述的条件等基本问题。

一、讲谁的故事:传统文化故事讲述的文化立场

文化立场直接关涉电影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所展现的审美价值等。具体到本土电影在传统文化发掘中能否坚守民族文化的立场,则是直接关系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等一系列问题。一些本土电影为迎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等以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而放弃了对民族文化立场的坚守,如张艺谋的《英雄》在北美单周票房赚取1780万美元,创造了亚洲影片在北美的最好成绩,但却并未肩负起发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应有责任。事实上,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进行传统文化发掘,是本土电影整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国电影“既然从制作规模、常规技巧、主流形态上都不能与好莱坞相匹敌,那么以故事、人物、造型、风格和叙述上的民族文化个别性来确立自己在世界电影中的位置就成为中国电影的最佳出路”①。演绎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是本土电影的天生专长,同时也是其在与国际电影进行竞争中获得支撑力的重要源泉。如谢铁骊在转述一位外国友人的话“我不喜欢你们讲的‘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这个口号中‘走向’这个词,‘走向’就会失去最可贵的‘自我’,中国文学只要‘面向’世界就可以了,脚还是要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时所言:“这些国际友人的忠告,我以为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要使中国电影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绝不能脱离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这片丰腆的沃土。”②放弃民族文化立场和传统文化的支撑,用迎合西方观众的方式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吴宇森执导的《赤壁(上)》凭借题材自身的吸引力和强大的明星阵容,不仅在内地赢得了高达3.2亿元的票房,并且在香港、台湾、韩国和日本成为票房冠军。而吴宇森等专门针对欧美市场剪辑出品的缩略版《赤壁》,2009年11月18日在北美首映当日仅有两家影院推出,最多时也只有42家,到2010年1月18日,总票房仅过56万美元。究其原因,这与将《赤壁》打造成为“亚洲版的《特洛伊》”所造成的民族文化本色的丧失和三国历史文化背景的缺位密切相关。

电影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如果本土电影能够借助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而走出国门,必将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进而促进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也有与‘异文化’交流的丰富经验。我相信,在今后中国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能为重构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理念都具有普世性,这些观念蕴含在著名人物、经典故事中,这为电影进行相关发掘提供了生动的剧本创意素材。如果能够以电影创意的方式对这些题材进行创新性讲述,那么,诚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所言:“在时刻关心全球发展之际,中国人应以新颖的手法坚守他们的立场,这不仅会给无知的西方人提供——创造性诠释过的——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而且还为纯粹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讨论增添一个全新的维度,从而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④

就传统文化的电影模式开发现状而言,要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必须坚守民族文化的立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专属性,传统文化的“他者开发”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形成了强劲的冲击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有更多的文化遗产被“代替开发”。但必须警惕的是,这种开发并非着眼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国传奇故事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美国文化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造其它文化、据为己用,并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他们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我们不能说,这个过程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颠覆和歪曲的过程,但可能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流失,我们珍视的传统文化精神面临被好莱坞票房至上的商业逻辑所置换。”⑤《功夫熊猫》就是外表借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际则是沿用小人物化身成为大英雄的故事模式,利用善恶等基本价值的冲突宣扬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当下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盲目追求感官愉悦而不注重深度思考的时代,潜隐在创造电影奇观的好莱坞式大片中的西方文化价值,常常被不加辨析地认同、接受。一项针对我国未成年人如何看待西方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调查显示,持“认可,非常好,弘扬了中国文化”观点的竟然高达56.97%;持“不认可,曲解了中国文化”观点的占16.19%,认为“中国元素仅仅是噱头”的仅占12.08%。调查者最后综合分析时指出:“未成年人普遍会接受西方电影传达的价值观,他们喜欢外来电影的比例远远高于本土电影,并且对于外来电影引用、挪用、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表示了很大程度的支持和认可,而忽视了这一现象潜在的危险性。”⑥换个角度来看,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土电影没有坚守民族文化的立场,也没有讲述出精彩的故事。

二、给谁讲故事:立足本土与面向国际的审美接受

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形式,既具有商业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电影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商业价值实现的基础之上。“文化产品的销售额、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电影的票房收入这些商业指数,都不是与文化传播效应相分离的经济收益,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越高证明它的文化影响力越大,社会大众的认同度越广。”⑦可见,本土电影要肩负起对传统文化开发的责任,就必须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讲出精彩故事,在实现自身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将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传播给本土与海外观众。这就必然关涉到观众对传统文化电影讲述的审美接受问题。

就本土而言,影响观众审美接受的最大障碍在于审美距离的消解。传统文化中的著名人物、事件和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当前电影传统文化题材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因其家喻户晓而使电影拥有了大量的潜在观众,另一方面又因故事原型内容为观众所熟知,造成故事讲述所必须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因本土性而被消解,从而增加了精彩讲述的难度。而要将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讲出新意,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充分发挥编剧和导演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重新赋予熟悉的故事以陌生感,打造出“熟悉的新奇故事”,才能吸引观众,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向当代文化价值的转换。以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为例,《赵氏孤儿》作为传统历史故事,从《史记》到元杂剧,再到现代戏剧中的各种版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对这样一个经典故事进行重述,无论是完全进行“转译”还是进行“重建”,都必须围绕把故事讲精彩、与现代审美精神相对接来进行。影片最后在国内赢得了1.95亿元的票房,显示出古典经典的文化艺术魅力和市场号召力,同时也因重述引发了褒贬不一的争论,由此可以看出对传统文化经典重述的难度之大。但从积极方面来看,这为传统经典的电影改编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于海外观众,尤其是不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文化差异则是影响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电影进行审美接受的最大障碍。但文化差异的存在并不等于跨文化审美的不可能,因为人类的审美是存在着共识的。对此,德国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威尔什指出:“所有文化都看重美,所有人都看重美的事物,对美的赏识是普遍的”,“尽管不同文化对何物为美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是‘的确存在某些有关美的鉴赏的普遍范型,某些审美偏爱对于在任何文化中生活的人们都有效,对于与这些范型相符合的事物,所有人都会将它们评价为美的’”⑧。可见,站在民族文化立场讲述传统文化故事的本土电影,是能够实现跨文化审美的。然而,中西文化观念存在着诸多差异,由此所导致的审美误读会影响到海外观众的审美接受。电影《刮痧》所展示的矛盾足以警示人们:在电影艺术中如果不适当回避硬性的文化差异,不仅会造成审美误读,而且有损于国家与民族形象的建构。《卧虎藏龙》之所以能够在北美受到热捧,突破1亿美元的总票房,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在于它对爱情观念的解读并未囿于中国传统,而是现代式的对爱情大胆而执著的追求。当然,如何减少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审美误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就电影的传播而言,如何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借助巧妙的文化创意而有效减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乃是本土传统文化电影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三、讲哪些故事:传统文化题材的选择

选择恰当的传统文化故事进行讲述,已成为提升中国电影在世界格局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在对“未成年人认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的调查中,25.24%的人认为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7.51%的人认为是“高科技”,14.2%的人认为是“展示人性”,这三个层面占据了前三位,“大投资”却处于末位,仅有7.25%的人支持。⑨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究竟哪些题材适于电影进行现代重述和阐释呢?依据电影的综合属性和开发传统文化过程中所要肩负的责任,所要选择的题材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本土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并非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把“中国元素”作为“噱头”,或者将传统文化作为“外衣”以置入迎合海外观众的价值观,而是要站在民族文化立场上发掘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的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经典故事和文艺作品,理应成为本土电影的首选。对于电影讲述而言,这些题材无论是有现成的文本依据,如《木兰辞》、《赵氏孤儿》等,还是没有现成的文本,如孔子等著名人物的经历等,都可以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中找到与现代审美精神相对接的叙述视角,找到可以重新阐释的审美空间。这些文化内涵是依托于特色鲜明、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来体现的,其中很多已经作为标志性的民族文化符号而被现代本土观众乃至世界观众所认同,这既为电影以影像意象的方式进行古代经典的现代重述提供了符号媒介,又为保持题材自身的文化张力、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以及观众对重述之后影片的接受提供了保障。

第二,蕴含能与现代文明相对接的普世价值观念。电影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消费娱乐产品,其最终目的是要在为观众提供感官愉悦的同时,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提升观众的审美素养。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就是充分发挥电影的“寓教于乐”功能,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转换,有效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以推动当代文化的建设。同时,普世价值的发掘及其电影表述,可以为电影这一跨文化交流平台尽可能营造出文化认同的空间,在基本价值层面减少误读。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价值理念,如“得道多助”、“兼爱互利”、“崇尚自然”、“和而不同”等,如果熔铸于精彩的电影故事,对于身处文化危机、生态危机等困扰之中的西方观众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精神价值,不仅不会因文化的差异产生审美误读甚至偏见,相反会为他们所欣赏、接受。对此,著名导演宫崎骏对人与自然等主题的电影思考所赢得的世界性文化认同,早已为中国电影树立了典范。可以说,对传统文化普世价值的成功再现,乃是传统文化故事电影超越本土局限而转化为国际性电影的重要保障。

第三,拥有广泛的潜在受众基础。基于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熟知、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消费能力的逐步提升等,传统文化电影本土潜在观众的广泛自不待言。传统文化之于本土电影商业价值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提升本土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当然,影片的文化价值也会随之扩大影响力。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经典早已蜚声海外,已经改编为电影的《花木兰》、《赤壁》、《孔子》、《赵氏孤儿》等题材,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影响较大、拥有大量海外潜在观众的题材有待开发利用。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还会有更多的传统文化被传播、被认同。如果在对这些经典题材进行重述时,能够充分展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民族文化特色,能运用超越文化差异的影像意象传递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能运用富有创意的情节叙述故事内容,将会直接影响海外观众对这些电影的审美态度。以电影《孔子》为例,孔子作为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其人生经历自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积极推动,孔子学院在海外取得很大成功,有助于对孔子形象的认知;现代儒学的复兴,使儒家思想再次受到关注;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等核心价值观念,与当代人文精神具有较高的契合度等,这些积极因素为电影提供了极其广泛的受众基础。但从《孔子》的票房来看,在内地刚刚突破1亿元,在海外市场更是没有达到预期,究其根本就在于没有把孔子的人生故事演绎得足够精彩动人。

四、怎么讲好故事:传统文化故事精彩讲述的保障

运用最现代的电影艺术手段讲出最精彩的传统文化故事,是本土电影能否在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的同时,实现海内外市场有效拓展、传播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关键所在。对传统文化的讲述,决不是对经典故事等一味地进行“稀释”、“戏说”甚至是颠覆性的“滥采滥伐”。这种“文化啃老”模式所讲述的故事非但不能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所投入的商业成本恐怕都难以收回。如何借助电影模式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重述,打造出电影文化精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涉导演、编剧、演员、技术等多个层面。简而言之,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应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精彩的故事创意。电影是以“内容为王”的创意形式,精彩的传统文化故事电影必然基于精彩的故事编排设计之上。只有构思奇妙、富有想象力的创意,才能将堪称经典的题材演绎成为熟悉而又出人意料的新故事,才能将平淡无奇的文化元素熔铸成为引人入胜的新编故事。就经典演绎而言,要在实现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和融入现代审美精神的前提下把故事讲好,故事情节冲突的设计、故事内容与人物形象的演绎等既要极富想象力,出乎意料,又必须合乎情理,不能异想天开。电影《赵氏孤儿》对原有经典版本中程婴、公孙杵臼等形象精神的现代解读,由于没有做到“救孤”与“复仇”两个关键情节自圆其说,而被一些观众批评为“一流导演,三流编剧”。对于依据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熔铸创新,则更要求创意乃奇思妙想之作。《功夫熊猫》便是凭借其极富想象力的创意,将熊猫与功夫等组合在一起,从而在中国获得了1.73亿元的高额票房,在全球更是狂赚近6亿美元。这不仅证明传统文化有足够的文化魅力和电影票房发掘潜力,更证明了奇妙的创意在传统文化电影发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富有文化内涵与普世价值的影像意象。精彩的故事创意要转化为经典性的电影作品,必须诉诸对影像意象的成功营造。传统文化故事的影像意象,不仅仅是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外在符号的选择与运用,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场景布局、音乐衬托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展示文化符号所蕴藏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现代文明相对接的普世价值等,满足大多观众的感官审美需求。这就要求在影像意象营造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导演,在具备较高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创新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与所发掘题材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文化经典重述中,如果导演一味追求票房,而不事先做足相关的文化功课,就无法准确把握剧本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也就无从对预期的审美效果作出准确预判,更无法准确选择和确定符合角色内在要求的演员,即便是在画面造型、音响构成和蒙太奇等具体技术运用层面,也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影像意象营造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对所演绎故事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文化知识储备,即便大量使用传统文化符号也难以传达出中国文化精神。以《木乃伊3》为例,导演罗伯·科恩虽然宣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西方观众讲述古老的东方传奇故事,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兵马俑、戏曲、杂技、爆竹等中国独特文化元素,还多处使用中国景观,并由李连杰、杨紫琼、黄秋生等担任主演,但这些都无法掩盖影片中中国文化精神的缺失,所谓的“中国元素”不过徒具其表,流于形式而已。

第三,高新技术的恰当运用。对传统文化题材,尤其是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述,都必须直面文学意象与影像意象的对接问题。中国文学意象以含蓄、意义深远而著称,要赋予影像意象以丰富的内涵,保留原有的文学意象的韵味,必然对影像塑造的技术手段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导演运用技术手段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影像意象的营造是否成功。以传统神话故事为例,现代电脑特技等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想象奇诡的内容形成最佳的表述效果。但电影的奇观效果等并不是电影审美的全部,在感官得到充分的审美愉悦之后,观众更需要从电影中获得精神性愉悦。但在电影视听效果已经成为卖点,甚至是成为电影审美标杆的当下,大众审美要求电影技术的运用必须与时俱进。《阿凡达》对3D技术的运用所引发的观影热潮给电影工业带来的震动以及3D电影制作浪潮的形成,不仅说明了高新技术所形成的视觉冲击本身已成为电影实现商业价值的卖点,而且也表明了技术对故事讲述的重要性。

第四,对中外传统文化发掘经验与教训的充分借鉴。传统文化题材异常丰富,目前以电影形式进行发掘的内容还十分有限,并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形成了可以直接套用的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和程式,但这也为本土电影探索适于传统文化故事讲述的方式提供了足够空间。在探索中,本土电影既可以学习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发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也可以借鉴他国传统文化开发的经验与教训。就前者而言,如《宝莲灯》中所设计出来的“小猴子”形象。就后者而言,韩国电影对其民族音乐文化、绘画文化进行发掘所拍摄的优秀作品《悲歌一曲》、《醉画仙》等,不仅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富有意境,赢得国际大奖,而且票房高居不下,为本土电影进行相近题材的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土电影要实现对传统文化故事的精彩讲述,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电影实践的不断探索,又需要理论研究与批评的不断深化,以在二者相互间的诱导与推动中前进。值得欣慰的是,在传统文化资源“他者开发”由“本土—全球化”向“全球—本土化”过渡的当下,很多传统文化经典正在被或将要被本土电影重新讲述,相信“经典性重述”已不再遥远。

注释

①陈晓伟、郑胜利:《中国电影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②谢铁骊:《中国电影同中国传统文化》,《电影艺术》1998年第6期。③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群言》2005年第2期。④彭锋:《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9页。⑤贾磊磊:《守望文化江山:全球化历史语境中的本土电影与国家文化安全》,《艺术百家》2007年第5期。⑥⑨黄会林、叶宇、李小丽、金学敏:《2009年度电影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调研分析报告》,《当代电影》2010年第1期。⑦贾磊磊:《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衍生的文化问题》,《当代电影》2010年第2期。⑧彭锋:《美学与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

J90

A

1003—0751(2011)03—0231—05

2011—03—18

席格,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州 450002)。

责任编辑:采 薇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