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忧患意识

2011-02-21 16:21:00李焕云
中州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李焕云

论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忧患意识

李焕云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品格独特的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和治国安邦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是积极忧患意识,是与自觉、自信、自励、自强结合在一起的思维和情绪。党的积极忧患意识在历史上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外在效能,促进了党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促进了自身建设与队伍壮大、促进了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促进了政治稳定与社会祥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全党都应该进一步增强积极忧患意识。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世人好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建设成就,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和形象。然而,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一定要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增强忧患意识,既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所使然,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所使然。

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党

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是一部光彩夺目而又充满忧患的历史,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培育了丰富多彩且异常活跃的忧患文化基因。两千多年前,《周易》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进而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箴言。历经大浪淘沙,中国历史上的忧患文化基因,由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成为浓郁的文化传统,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了历代开明志士,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重要信条。“文化基因传承总是在横向、纵向两个方向上传播和延续,在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发生作用和影响,从而实现了‘特色文化’的继承、传播、张扬、发展。”①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品格独特的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和治国安邦的一种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就是以主动忧党、忧国、忧民、忧天下为主要内容的思变历史和奋斗历史。具有时代特点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振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和创业激情,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自强精神,在“五四”运动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迁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的主要领导人总是胸怀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忧患意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鉴于中国近代积弱积贫的屈辱史,侧重于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先后提出了“落后就要挨打”、“两个务必”、“防止党变质、国变色”等警世格言,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忘我奋斗的座右铭,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担忧,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既坚决主张改革开放,又高度警惕西方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邓小平先后提出了“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等著名论断,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侧重于对“党的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等重大方针,激励全党进一步加强“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江泽民说:“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党忧国忧民。首先要忧党。”②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侧重于对“广域的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重要理念,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四个一定要”的总要求,其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③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行中,可以窥见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清醒的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诞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且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先进政党,常怀忧患之心,常思发展之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辩证思维。

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忧患意识的内在品质

忧患意识是客观环境与外在因素作用于主观意念而产生的思维和情感,根据其表现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忧患意识:第一种是消极的;第二种是积极的。消极的忧患意识使人沉沦,积极的忧患意识激人奋进。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倡导的忧患意识,都是积极忧患意识,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把理想、信念、判断、行为向着更加积极的“正向”发展,以便更加有力地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这主要表现在忧患意识与“四自”的结合统一。

第一,与自觉意识的结合。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90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在终极目标指引下,立足于“分步走”的战略,从根本上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为了伟大的目标和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虽然也受到客观形势的外在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受制于自身建设的内在驱动,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精神活动。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进一步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④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忧患意识总是与党的清醒头脑紧密相关,即是说,“增强忧患意识”与“保持头脑清醒”互为前提、互为归宿,进而避免和消除了消极悲观和盲目乐观的极端倾向,是自觉前提下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情绪。

第二,与自信意识的结合。大千世界,有许多由忧患到失望、由失望到自绝的例子,都是消极忧患意识的产物。尽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她始终没有丧失自信,始终表现出乐观豁达的品格。无论在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无论面对多么大的挫折和困难,中国共产党都展示出不折不挠的豪迈气概。在民主革命时期,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狂傲猖獗的气焰,毛泽东自信地认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自信精神和英雄气势。在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失败”论调此起彼伏,邓小平一方面告诫全党,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另一方面又自信地指出,中国大有希望,“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⑤。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自然灾害、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积极进取,赢得了胜利。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和前途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的情怀。

第三,与自励意识的结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启发人的内心善性,以便实现聚集“远者来”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同样强调“内省”的重要性,无论是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论述,还是胡锦涛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都要求全体党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保持党的先进性。忧患不是消极,忧患在于鼓劲。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能忘记深刻的历史教训,总是把忧患意识变成自我激励的内在动力,不断地自我激励、自我加压、自我驱动、自我发展,从而使党立于不败之地。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党的自励性、内省性的修养结果,不仅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引领了社会风尚的改进和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与自强意识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史。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⑥党的历届领导人要求增强党的忧患意识,尽管时代针对性不同,但都是为了“改变世界”,即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外相同时,持续地改造主观世界的内质。《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思想理念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先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这种优质文化基因始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共产党肌体之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国方针,就是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的集中表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全国人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铸就了“中国模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一步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的精神。豪迈的语言,总是基于对现实的考量和对理想的追求;伟大的目标,总是基于自强不息的奋斗和埋头苦干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忧于现状、改变现状,忧于前途、创造辉煌,充分展示了积极忧患意识的正态效应。

三、中国共产党积极忧患意识的外在功效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忧患意识不断转化为奋斗行为而推动历史进步和民族复兴,构成了忧患兴邦的壮丽图景和动人乐章。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强调,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就是与坚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与发扬乐观主义精神结合起来,与激发艰苦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与改革创新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忧患意识,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形式作用于客观世界,释放出巨大的精神能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功效。中国共产党积极忧患意识的外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在20世纪初期,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上落后,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人有感于教条主义的危害,号召“反对本本主义”和“反对教条主义”,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等人有感于“文化大革命”的危害,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大胆地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果断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开创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忧于不同时期之患,进而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党的建设,保持了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和经验,就是她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党的建设称之为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实施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

第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党的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积极忧患意识的功能,就是主体能够在危机中提升奋发图强的主观积极性,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不甘屈辱与落后的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列强的凌辱,知耻后勇,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形态。亡国亡种之忧,促使中国人民奋起抵御外来入侵;积弱积贫之忧,促使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将革命与建设统一起来,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夺取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新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文化大革命”之后,面对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之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调整了中国现代化的航向,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90年来,中国共产党将忧患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将悲情文化变成了积极创造,将内在动力变成外在行动,进而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

第四,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鉴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沉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倍加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邓小平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命题,强调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稳定压倒一切”的命题达成了高度共识,对维护社会祥和稳定局面形成了高度自觉,对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的事件保持了高度警惕,真正做到了“居安思危”。正是有了这种“居安思危”意识,中国共产党认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致力于谋求科学发展,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致力于和谐社会构建,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忧患意识,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和本质特征,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积极忧患意识”,时常“仰望星空”,谋划长远,继续脚踏实地,开拓进取。

注释

①赵传海:《文化基因与社会变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2页。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4页。③《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4页。④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1页。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D261.1

A

1003—0751(2011)03—0039—03

2011—03—21

李焕云,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州 450002)。

责任编辑:汪 洋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化学刊(2021年5期)2021-06-29 0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