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贡献

2011-02-21 16:21:00
中州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马 超

邓小平对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贡献

马 超

邓小平对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科学的探索:在执政的指导思想上,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执政的实践模式上,强调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执政的历史阶段上,强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执政的价值取向上,强调确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邓小平;执政意识形态;历史贡献

执政意识形态指的是执政党在组织、运用国家政权以及实施执政活动的过程中所坚持并遵循的思想或价值观念,它是一系列用以论证执政合法性、有效促进政治动员以及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维护正常统治秩序的概念体系。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在积极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探索,构建出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论证和动员功能的执政意识形态体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总的来说,邓小平对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执政的指导思想上,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科学地区分毛泽东本人的思想和毛泽东思想

执政意识形态建设首先涉及的就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建设。在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上,邓小平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原生态、次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也要坚持新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邓小平看来,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实践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他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并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认为在党的指导思想建设上,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和盲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①而“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②可以看出,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在积极推进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建设上的重要方法论。也就是说,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相统一的,两者构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建设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及方法论。

邓小平在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建设问题上,特别强调要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强调要区分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和毛泽东思想。首先,强调必须坚持而不能抛弃毛泽东思想。他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③强调要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其次,强调必须实现毛泽东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他指出:“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④再次,强调要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我们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推向前进。“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⑤同时他强调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要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引导我们前进。不能割裂和歪曲毛泽东思想。最后,强调要将毛泽东本人的思想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他认为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创造,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建立和发展,即毛泽东思想是被中国革命及建设实践证明了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包含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则是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既包含正确的思想,也包括他个人错误的思想。

二、在执政的实践模式上,强调要实现由“革命型”执政意识形态向“改革型”执政意识形态的整体性转变,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执政意识形态建设既体现在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建设上,同时也体现在执政的实践模式上。因为执政意识形态本身不是一种纯粹书斋式的概念体系或价值表达,而是面向执政实践、从实践中来并回到实践中去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价值体系,是始终为执政实践服务的,是一个随着执政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执政条件或执政方式的变革而变革的观念体系。正是因为执政意识形态的实践性特点,伴随着时代特点和实践主题的不断变迁和发展,执政意识形态的发展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实践特色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将这些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执政意识形态体系称之为执政的实践模式。执政的实践模式实质上指的是反映执政实践需求、解决执政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推动执政实践不断实现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

邓小平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基于“革命”的执政意识形态向基于“改革”的执政意识形态的整体性转变。基于“革命”的执政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局部执政过程中以及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全国执政过程中形成的执政价值理念。众所周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是一个在革命根据地实施局部执政的政党,在这个时期,阶级斗争和战争是主题,是中心任务。经济建设必须围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还有一些局部的战争,但全国性的大规模战争基本上结束了,然而,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太大的历史惯性,以致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战争在事实上结束了好多年之后,还坚信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定会爆发。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的执政实践中,始终受到革命意识或革命思维的影响,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基于“革命”并由阶级斗争、政治路线、无产阶级专政、群众运动、继续革命等一系列革命话语体系构成的执政意识形态。

历史表明,“文化大革命”把“革命型”执政意识形态推向了极端,使其成为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严重桎梏。这样,如何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并事实上开辟了一种基于“改革”的执政意识形态,确立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种“改革型”执政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强调和追求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并立足于生产力发展的线索重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意识形态理论。总的来说,“改革型”执政意识形态包括以下内容:(1)强调改革是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认为,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⑥(2)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⑦。(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作了新的诠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⑧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4)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毛泽东个人及其思想作出评价。邓小平认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生产力的解放及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就毛泽东个人而言,在某些时候却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他的一个重大缺点。(5)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邓小平强调指出,一定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⑨他认为坚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由此可见,在执政的实践模式上,邓小平创立了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建设、生产力发展、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改革型”话语体系构成的执政意识形态。

三、在执政的历史阶段上,强调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执政意识形态建设还有一个历史阶段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执政所处的历史方位问题。在执政的历史阶段上,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样,无论是加强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建设,还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制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不能超越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由此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诠释。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⑩他一再强调,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化了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当前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邓小平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方位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在执政的价值取向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执政意识形态建设还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它实质上所要解决的就是“为谁执政”的问题。“为谁执政”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认真回答和切实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执政的价值取向上,邓小平强调要确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1)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认为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对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党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2)强调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认为,判断党的执政绩效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⑫。强调要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上。(3)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是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核心的,是对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智慧无穷、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素质、人民利益至上等构成了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体系。”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3、364、114、114、42、250 页。⑥⑦⑧⑩⑫《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134、116、373、3、372 页。⑪《江泽民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页。⑬夏东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论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9期。

A849.1

A

1003—0751(2011)03—0036—03

2011—03—02

马超,男,许昌学院副院长,许昌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许昌 461000)。

责任编辑:汪 洋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生产力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湖湘论坛(2016年1期)2016-12-01 04:21:40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