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新加坡“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刘峰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新加坡开放的“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充满活力,为新加坡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本,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分析新加坡铺设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做法与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启示。
新加坡;“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启示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2008年,全国中职毕业生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光明日报》,2009年7月29日);高职院校数量已达到高校总数的60%左右,在校生数量达到高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4%左右。但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 “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受“文凭本位”思想的影响,许多初中毕业生不愿进入职业学校,高中毕业生宁愿花高价复读争取读本科的机会,也不愿上高职院校,高职新生报到率平均在80%左右,中途退学者也为数不少。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质上是路径的吸引力,也就是选择上普通高中、考大学路径达到个人发展目标,还是读中职、高职走技能型人才发展道路。作为发展道路的选择,职业教育是其中一条路径。”(《光明日报》,2009年7月29日)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就业率相比,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仍不容乐观,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路线图”亟待重新调整。
规范职教,内建外引,向多层次、高端延伸 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后,就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着手改变职业教育靠行业和民间自发开办的局面,到20世纪70年代,初步建立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时期,初、中级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主要是依靠在大学开设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职业技术课程;对于职业培训类的项目,大学不是排斥而是大力支持,为部分学习成绩优异且有求知欲的人提供了一条继续深造的途径,从而使综合大学开始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现在,新加坡的理工学院(中学4年后的3年制职业教育,目前全国共有5所)毕业生有更多上大学的机会。新加坡政府在未来 10年将投资35亿新元发展理工学院教育,其中16亿新元用于新设立的 “新加坡应用科技学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Applied Technology,简称SIAT),将引进海外知名大学在理工学院校园内开办学位课程,让毕业生修读。SIAT将确保5所理工学院与海外大学的合作与授课维持高质量,并将从2011年开始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课程,包括应用科学与工程、数码媒体、保健护理科学、设计与款待管理等领域,到2015年,应用科技学院估计将与6~8所海外大学合作,开办8~10门大学本科课程,拥有2000名全日制与1500名非全日制课程学生。课程的学费将获得教育部津贴,学生能在2年内完成全日制课程,或在4年内完成非全日制课程,学位文凭将由海外大学颁发(《联合早报》,2009年11月9日)。新加坡多层次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一条继续深造的道路。
双轨并行,水准考试,多次分流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建立了新的统一分流制度(如图1所示),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制”。这一改革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及兴趣选择适当的学府及科目。新加坡的小学为6年制,按会考成绩,学生分别进入初中的快捷学术课程班(4年)、普通学术课程班(5年)或普通工艺课程班(4年);学术班与工艺班可以双向互通,即学术走向与工艺走向可以横向流转。新加坡的中学实行“四(五)二制”,即初中4年或5年,高中或初级学院(大学预科)2年;初中4年或5年后参加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会考,学生凭会考成绩和个人兴趣,分别进入高中、初级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中职)学习;工艺课程班的学生可以通过剑桥普通教育证书(初级水准)会考进入工艺教育学院;高中或初级学院毕业生可以通过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准)会考进入本科大学或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可以参加高级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考试,进入理工学院,理工学院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在前20%的可以免试进入本科大学。学生的学习路径有分有合,成才渠道多种多样。
课程适应,学分互认;证书融通,申请入学 一是学生可以在职教与普教间多次跨越、层层提升,以课程成绩或证书考试成绩为依据,不另设专门的招生考试。学制衔接方式基于所学课程,不需要从各学制起点对接,如理工学院学生进入本科,认定学分后可直接插入二年级就读。二是学历文凭与技术证书相融通。政府规定三级技工证书、一年或二年的职业训练证书相当于初中毕业证书;国家二级技工证书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一级技工证书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各种证书之间可以相互衔接。职工取得了某种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证书,就可以按高中程度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文凭。这种制度打破了门户之见,使职业教育获得了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职业培训进入职业教育大系统。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可以横向进入职业培训机构,接受技术员教育与培训。技术工人获得技术员文凭后,可以进入高一层次的职业学校或机构,继续攻读技师文凭,还可以申请进入本科大学。1979年,新加坡将负责职业教育的成人教育局与负责技术教育的工业训练局合并,成立了职业与工业训练局,隶属于教育部,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了大职教系统的顺利运作。
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构思已久,在政策导向层面上多次提出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职教育,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从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1999年制定的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2010年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第二稿)》等重大教育政策中都提出要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中央领导人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多次在讲话中表示要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通过构建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立交桥”,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可见,在我国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早已形成共识。
我国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在实践层面上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从中职到高职、从高职到本科大学的通道似乎已经开通。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对口升学进入到指定的少数几所本科院校深造。但实际上读完中职要上高职是很困难的,因为中职对口的升学比例只有5%,高职(高专)对口升本也是一样。更多的职校生则缺乏职业引导,片面追求学历,盲目地在校期间同时套读成人本科,导致资源上的浪费。而普通本科生进入职业校院和培训机构进行相关领域职业训练的现象更为鲜见,这与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学习、素质提升方面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基本没有实现,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统的职业培训与教育系统的职业院校各自为政。总体而言,职业教育体系纵向不畅,与普通教育体系间横向不通,大职教系统尚未整合。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工作在操作层面的探索不够;二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三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间的沟通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四是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信誉低,相关的诚信制度缺失,影响了“双证”有效融通。
完善职教体系,纵向贯通、高端延伸是关键 由于我国本科院校定位于学术型教育,独立设置了高职本科的院校很少,职业教育基本在高职专科、中专层次。因此,中职主要是与高职专科衔接,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的沟通非常有限,更谈不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了。要使职业教育充满生机活力,必须解决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不高、各层次间衔接不畅的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任务可以落到“211工程”的高校或研究生层次,一般的本科院校可以转向办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本科教育。也可以适当考虑将少部分办学水平高、有特色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升至本科办学层次。
开放职教体系,学分互认、“双证”融通是媒介 在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教育之间开放门户,必须在社会诚信的平台上解决好“门票”问题,这是难做又非常重要的工作。社会诚信有待于加强国民教育与法治。“门票”的形式可以多样:一是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实行学分互认。要在高校实行全面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与弹性学制配套的学分制学籍管理系统,实现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建立校内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实行校际学分互认制度。二是在教育系统与劳动人事系统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实行双证融通,使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新加坡政府规定了三级技工证书,各种证书之间可以互相衔接。职业培训证书与正规学历证书之间建立了一定的等价关系,政府实行按学历定工资,这样技术等级与学历就自然形成了待遇上的对应关系。这样不仅实现了继续教育的通道转换,还对扭转长期以来“重白领、轻蓝领”、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在招生制度上,除了统一考试招生外,可以试行申请入学制。高职院校招生可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校单独组织的考试成绩、其他相关资历综合考虑,作为录取依据;本科院校可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预留一定的学额;修满必要学分的高职院校学生、取得相应的技能培训证书的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才能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申请进入高一级院校继续学习。四是扩大应届中职毕业生直升高职、高职毕业生直升大学本科的比例。可以尝试在就业形势好的时候,读完中职就去就业;当就业形势严峻时,重新回到高职院校学习深造。
整合职教资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是前提 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个案,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而具体做法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能照搬。教育改革并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可以鼓励条件成熟的省市进行试验,既要避免丢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片面追求学历,又要进一步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破除清规戒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1]周建松.国家示范建设与高职教育吸引力的提升[N].光明日报,2009-11-25.
[2]王寿斌.职教“立交桥”亟须架好“最后一公里”[N].中国青年报,2009-09-23.
[3]夏静.职业教育“路线图”亟待重新调整[N].光明日报,2009-07-29.
[4]王学风.新加坡高职教育特色[J].职教论坛,2001,(8).
[5]杨雪慧.陈振忠出任应用科技学院院长[N].联合早报,2009-11-09.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陶行知
G719
A
1672-5727(2011)05-0177-02
刘峰(1962—),男,湖南临澧人,管理学硕士,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