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梅 李玉春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点的选择与应用
□丁丽梅 李玉春
教学质量监控点是监控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质量监控点选择与应用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实际成效。要加深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点的基本认识,要了解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点的表现类别,要设定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监控点,要掌握发挥监控点有效作用的现实要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点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职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监控点是监控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质量监控点选择与应用是否准确、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实际成效。目前,国内高职教育领域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的论述很多,但是对教学质量监控点选择与应用的研究较少,这是一个被忽视的且是极其重要的现实课题。
简而言之,教学质量监控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价值判断进行选取与应用,进而需要跟踪、检查、评价的教学要素,其宗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教学质量取决于诸多教学要素的表现,所以不是单一形态的,而是多种形态。教学质量监控点既可是教学理念性形态,也可是教学活动形态,又可以是教学组织性形态,还可以是资源性形态,这些都程度不同地作用于教学质量的形成与提高。
1.理论价值。集中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和目的
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教学质量监控点的确定也必须建立在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需要的基础之上。教学的价值主体包括社会和人两个方面,即它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科学地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点的选择及其应用,集中体现出高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既要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在知识、素质、技能方面的均衡发展,不可偏废,不能偏离。
2.实践价值。直接引导教学任务和过程持续改进
从高职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若求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有效运用质量监控点,应该让所有监控点都发挥其应有作用。客观上,教学质量监控点就是受到关注的主要的教学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对教学质量监控点的选择、分布、应用、控制等有效运行,则有利于各项教学任务得以具体落实,也能够逐步完善教学过程的内在环节及要素,进而实现持久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1.全面性。教学质量监控点应做到全面考虑,关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2.层次性。教学质量监控点的选择要建立在层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学目标是有层次和顺序的,应按照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
3.多样性。教学质量监控点极具多样性。可依据监控点的性质、顺序、层次等,对评测指标进行分类。
4.可测性。质量监控点是教学中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必须具有可测性,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
5.明确性。教学质量监控点不能空泛、模糊,必须明确、具体,人们可以理解与接受,该分解的就分解,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
6.时效性。所谓时效,就是“及时”和“有效”,如果离开了 “有效”,即使教育活动开展的再及时再多,也难以达到欲求的效果。
7.关联性。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要设立考核指标,更要根据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目标体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发挥出整体力量。
实际上,教学质量监控点就是可行、可测、可评的考核指标,多种多样,层次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界定[1]。由此,加深对教学质量监控点的表现类别认识与掌握是十分必要的。
静态监控点主要是指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记录等文件资料方面的选定要素;动态监控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教学比赛、教学研讨、校外实习等教学活动方面的选定要素。
课程教学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无论是理论课和实践课,都存在课内和课外相应的监控点。例如课外作业、校外实习、资料查阅等属于课外监控点的要素。需要明确的是,课内监控点则是最主要的监控内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需要加强学生的知识、素质及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应分别设定知识、素质监控点与技能监控点,这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技能监控点是重中之重,主要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以及证书的有效性来评价。
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经历教学过程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持续性状态,由此,教学质量监控点既要把握分布于教学过程之中的监控点,同时也要兼顾对教学结果和目标的监控,这两方面的监控点不能分离。
高职教学涉及方方面面,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的要素繁多。在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中,一定要区分一般监控点与重点监控点,也就是要高度专注重点监控方面,以此带动一般监控方面的落实。
软性监控点是指教学中的人力与事务方面的相关内容,硬性监控点是指教学所需的资金经费、设备设施方面的必要条件。以往对软性监控点关注较多,对硬性监控点则缺少足够重视,这是需要改变的。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监控点可以是一个单一的考核指标,更多是分解为若干个相关考核目标[2]。主要包括如下十五个方面:
教学定位决定着教学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可从三个方面来地教学定位进行监控: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工作定位、教学标准定位。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满足高职教学的发展要求,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师培训规划,并能很好地实施,力争全体教师都具有双师素质,努力培养一大批双师型的专业教师。要建立有效、创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对教师及其团队进行监控和考核。
从两个大方面来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监控。一是制订并完善教学基本文件,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二是要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包括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及奖惩制度。
对学习环境监控主要关注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教风是指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敬业乐业,教书育人;学风是指学生能遵守校规校纪,主动学习,勤奋进取,奋发成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对校企合作的途径、方式、项目、效果等进行专门跟进与管理,以求取得真正的成效。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对课堂教学监控主要从讲授质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使用、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情况、考核试题与评阅质量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测和事后评价。
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情况的监控主要从课程安排情况、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实验课开设情况、实践环节的落实情况、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选用、学生考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课程建设的质量监控务求分解目标,抓住重点,逐项落实。主要从建设目标、实施计划、课程师资梯队、特色创建、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改革的监控一般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对院(系)的评价,着重于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成效;二是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参与校企合作活动、开发高质量的教材等方面。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培养要求的载体,教材建设应注意使其吻合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进程。对教材质量的监控主要从编写水平、使用效果、合作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通过专业评估等形式进行。主要监控点为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办学水平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与水平、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
实习实训是一个高职教学重要的环节和要求,是知识的获取或验证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对实习实训的监控必须关注四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情况、
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监控主要从选题、综合训练度、指导教师资格与水平以及精力投入,学生学习态度、实际能力、论文(设计)工作量、规范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答辩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高职教学状况应以校外的社会评价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来衡量,才能达到公开公正。对这方面的监控主要从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企业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评价来实现。
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就业水平高,那么教学质量一定是优良的。对就业水平的监控主要从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途径等方面来评价。
1.力求科学。高职教学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行系统,选择监控点决不能想当然凭经验主义来判断,应对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或活动环节进行科学分析,从中选择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和直接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或主要活动环节作为质量监控点。
2.力求有效。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质量监控点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到选定的教学要素是真实、具体,能够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职院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只能选择那些可控因素,才会保证监控结果更有价值、更有成效。
3.力求发展。教学质量监控点的选择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能苛求固定不变的质量监控体系,而是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思维来调整、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促使监控的教学要素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从而增强教学质量的“含金量”
4.力求适当。教学质量监控点不是越多越好,其数量及其覆盖面的大小应适当、适度。要联系教学实际,量力而行地确定监控点的数量,力求精简、实用、优化。
要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点的应有作用,就需要加强对质量监控点的管理。主要的管理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制定指标。制定指标包括设计目标和目标分解。设计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目标分解是指在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细化目标,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必须到部门单位,到工作人员,每一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
2.明确标准。教学质量监控点所设定的指标即使非常正确,若缺乏“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无法测量其完成程度,从而导致监督无法施行,结果仍会出现问题。
3.规定期限。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每个指标和目标的完成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界限,既有整体达标的评定期限,也还要有阶段性落实的检查期限,以此督促教学任务的具体落实,进而保证指标的有效完成。
4.检查落实。具体体现在要认真抓好每一个监控点的执行和落实,不走形式,立足过程逐项检查,及时纠正,使得监控的要素落到实处,发挥效用。
5.评价效用。在每个监控周期结束后,应回顾和检查监控过程,重点对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的实际效用进行评价,进而做出必要的调整,力求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1]戴启昌.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66-67.
[2]杨晓玉,周丹.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点的选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188-189.
丁丽梅(1976-),女,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李玉春(1964-),男,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1)32-0018-03
责任编辑 夏焕堂